第一百六十五章 用兵难题

  面对困难的不仅仅是罗耀武,帕特里奇也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倾情奉献

  相对而言,帕特里奇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部署进攻。

  因为把所有赌注都押在了这一次进攻上,所以帕特里奇没有转圜余地,必须尽一切可能使胜利最大化。为此,在分配兵力,部署进攻上,帕特里奇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特别是主次方向。

  看上去,美军集结了八个主力师、二十多个国民警卫队师,总兵力四十万,加上日军投入的六十多万大军,还有近二十万可以动用的作战部队,美日联军在东北前线的总兵力投入高达一百二十余万。

  事实上,真正能打的,绝对没有这么多。

  在帕特里奇看来,能在前线冲锋陷阵的只有八个美军主力师与十二个日军主力师团,其他部队几乎都是单纯的步兵部队,或者仅仅装备了数量有限、而且性能落后的主战装备,难以在正面进攻中发挥作用。

  照此计算的话,美日联军的实际作战兵力还不到四十万。

  与之相比,仅东北军的六个主力集团军就有三十万官兵,加上十多个素质过硬的新编集团军,罗耀武手里的可用兵力大约是美日联军可用兵力的两倍。如果再算上长期部署在北京军区的两个主力集团军与四个素质较好的新编集团军,中**队的兵力优势更加明显,防御能力不言而寓。

  当然,不能仅仅用兵力来衡量战斗力。

  事实上,打到这个时候,中**队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更要命的是,在撤回关内之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特别是政治上的因素,东北军并没及时获得所需的主战装备,反而是由中央直接指挥的第三十八集团军得到加强,导致真正用在防线上的作战部队缺乏持续作战能力。

  可以说,由此导致的战斗力下降,使得东北军的处境非常艰难。

  除此之外,美日联军仍然掌握着绝对制空权,至少在七月份之前,美军的空中优势仍然极为明显。加上美军舰队已经能够进入黄海北部,而且帕特里奇也确实将之前在东海南部活动的航母战斗群派了过来。

  部署在六艘航母上的航空兵,相当于十多个机场驻扎的航空兵。

  按照对地打击能力计算,美国海军提供的空中支援至少相当于一千架战术战斗机。

  因为有数个月的准备时间,又缩短了后勤补给线,加上美军针对中**队导弹部队的打击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所以美国空军能够部署在东北战场上,并且用于战场支援的作战飞机超过了三千架。

  与之相比,中国空军能够投入的作战飞机不会超过五百架。

  这其中,真正能够对美军构成严重威胁的新式战斗机,即j-20的数量不到两百架。

  由此可见,美军的空中优势非常明显。

  事实上,即便在炮火方面,美军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在增强给东北战场的四个主力师中,除了第一零一空中突击师之外,另外三个师都是标准的重装战斗师,就连第十山地师都拥有一个编制庞大的炮兵旅。当然,与其他地面部队相比,第十山地师的炮兵非常特殊,主战装备是可以用uh-60直升机吊运的轻便火炮,没有配备自行火炮与火箭炮。

  最不能忽视的,肯定是第一装甲师与第三机步师的炮兵旅。

  作为美军最强大的装甲部队,第一装甲师在“升级”之后,其炮兵旅的规模几乎扩充了一倍,装备了近三百门自行榴弹炮与两百多门火箭炮。在其他主力师,即便像第二骑兵师这样的重装部队,炮兵旅的配备也少了三分之一,步兵师与机步师炮兵旅的编制规模更是只有一半左右。

  与之相比,东北军因为没有能够得到及时补充,炮兵部队的规模一直没有得到恢复。

  由此可见,美军在战斗力上的优势极为明显。

  事实上,就连日军在编制上都超过了中**队。

  在各主要师团得到加强之后,日军完全仿照美军的编制方式组建了十二支王牌部队,并且为这些部队提供了全套配备,其中不少就是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虽然在编制规模上,日军仍然不如美军。比如日军的装甲师只相当于美军的骑兵师,而日军的机步师也只相当于美军的步兵师。但是仅从装备上看,日军绝对不比美军差多少。如果要说日军有什么重大缺陷的话,主要还是缺乏素质过硬的官兵。

  要知道,打到现在,日军的伤亡数字已经超过了七十万。在台海战争爆发之前,日本陆上自卫队的总编制也就在二十万左右,实际兵力还不到二十万。就算在战争期间,日本动员了大批退役官兵,但是巨大的伤亡仍然使得日军的素质严重下滑。

  拿装甲部队来说,在拥有自动装弹机与相当的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日军04式坦克手的实战开火速度仅有美军m1a2坦克手的一半左右,命中率更是不到百分之五十,而美军主力装甲部队的实战命中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些差距体现在战斗中,就是日军非常不经打,往往两个主力师团所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还比不上一个美军主力师。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日军在装备上确实拥有优势。

  问题是,即便美日联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有明显优势,帕特里奇仍然觉得手里的兵力严重不够用。

  关键只有一点,即美日联军此次进攻的规模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大规模会战。

  仅从突击距离上看,要想打到北京,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将近五百公里,而在之前的会战中,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从未超过三百公里,而且仅仅在罗耀武离职后的沈阳会战中达到这个程度。

  在与罗耀武交手的会战中,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均在两百公里以内。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巧合。

  这个数据足以证明,罗耀武是一个非常擅长防御作战的军事统帅。当然,之前的战斗也证明,罗耀武在指挥进攻时也很厉害。

  中**队一再退却,不是缺乏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而是缺乏足够取胜的战略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中**队拥有制空权,哪怕是非常短暂、也非常有限的制空权,只要能够削弱美日联军的空中优势,中**队就不会再次失败。

  在这个问题上,帕特里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事实上,只要到七月份,随着j-20成批量的大规模服役,中国空军就有能力在某个方向上扭转局面,至少能够削弱美军的空中优势。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不得不赌上这一把。

  如此一来,美日联军就得打破之前的纪录,在一次会战中,将突击距离由三百公里提高到五百公里。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按比例换算的问题。

  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要将突击距离提高一倍,至少需要增加两倍的主力部队。也就是说,增派给东北战场的主力师团应该是八个,而不是四个。

  可惜的是,美国当局只给了他四个师团。

  作为补充,日军的主力师团由原先计划的八个增加到了十二个,而且通过打通海运路线的方式,将另外二十多个日军二线师团派往前线。

  问题是,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正面作战中,日军顶替不了美军,二线部队也顶替不了主力部队。

  对此,帕特里奇非常不满。

  当然,他也只能不满。

  美国当局没有继续向东北战场增兵,主要还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要知道,在东南战场上的美军主力部队就只有十个师,除掉南下的两个陆战师,就只剩下了八个主力师。再将四个主力师派往东北,也就只有四个主力师了。

  显然,这是美军稳住东南战场的最少兵力。

  别说再增派四个主力师,就算再增派一个都不可能。

  事实上,当时美国当局还有更加宏远的想法,即在东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趁机在东南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如果能在打下北京之后,迅速打下南京,美国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关键胜利,从而非常体面的宣布结束大规模作战行动。

  从政治上看,这不但能够帮助台湾当局恢复正统地位,还能使美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广泛支持。虽然战争绝不会在这个时候结束,但是只要能将更多的盟国拖下水,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出兵,也能增强美国的国际声望,使得战争的胜利最大化。

  从政治角度出发,美国要想围剿中国,并且使中国从此一蹶不振,迟早都得通过重大军事胜利让盟国出兵。

  帕特里奇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在他看来,如果兵力投入不够,无法在进军北京的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面的一切都是浮云。

  当然,现在增兵也来不及了。

  受此影响,帕特里奇只能在如何用兵的问题上做文章,即尽量通过有效战术来弥补兵力上的缺陷。

  不可否认,帕特里奇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事统帅。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帕特里奇犯了不少错误,但是从实际结果来看,恐怕没有人能够比他做得更加出色。

  要想证明自身的价值,帕特里奇必须打赢这一仗。

  只有打下北京,帕特里奇才能让那些质疑他的人相信,在这场战争中,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就!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