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七十二章 图兰风暴

  2058年4月27日,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开始轰炸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基地。

  在此之前,天军就按照总参谋部的部署,出动战略轰炸机对马里亚纳群岛上的美军军事设施进行了轰炸,甚至在3月初的时候,动用2架在年初才交付并且完成测试的空天轰炸机,对罗塔岛上的美军弹药库进行了轰炸。只不过,这些轰炸多半都是以袭扰为目的,而不是真的为了摧毁美军的军事设施。

  不管怎么说,天军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大陆战场上的地面部队进军乌拉尔,以及与美国天军争夺制天权。因为轰炸机部队的扩充速度不比舰队快多少,比如飞行员的培养难度就要比舰队官兵高得多,而且战略轰炸机的造价也不比战舰便宜多少{和平时期,战略轰炸机的价格与多用途驱逐舰相当,即便在战争时期,扣除与知识产权有关的费用,仅以材料与劳动力成本计算,战略轰炸机的造价也与反潜护卫舰相当},所以在战争初期,天军战略轰炸机部队的作战能力非常有限。乐观估计,即战损率不超过预期,也要到6月底,战略轰炸机群的规模才有望翻番,要到2059年第一季度末,共和国天军才有望组织“千机大轰炸”。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天军必须精打细算的使用已有的战略轰炸机。

  当然,这也与共和国的战争计划完全吻合。

  别的不说,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天军军火库里,储备最多的就是供战略轰炸机使用的远程弹药,算上战争期间的生产能力,即便以较高强度作战,也能让天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消耗1年以上,而其他军种的弹药、比如海军航空兵为战斗机储备的对地攻击弹药,最多只能消耗3个月。由此可见,共和国天军早就做好了让战略轰炸机在战争初期“打酱油”的准备工作,即战略轰炸机绝对不会轻易冒险,哪怕会降低攻击效率,也要把战损率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安排,不管怎么说,在新战术、新武器、新平台问世前,战略轰炸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不能尽快扩大轰炸机的产量,就得在战争中尽量减少轰炸机的损失量。

  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明白,共和国当局为什么要将轰炸机用在大陆战场上。

  不管怎么说,与美国比起来,俄罗斯都是一个相对弱小的敌人。更重要的是,在大陆战场上,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可以在战线后方上千千米外发射导弹,而且得到了己方防御系统的重重保护,基本上不会受到威胁,而在大洋战场上,不但战线不够明显,共和国海军也无法为轰炸机提供全面保护,无法保证轰炸机不会受到威胁。

  拿4月底之前轰炸马里亚纳群岛的行动来说,虽然几次轰炸行动的规模都不大,战略轰炸机全部使用射程在1500千米以上的远程巡航导弹,攻击行动也没有任何规律,但是在运气不好的情况下,什么事情都会发生,比如在3月11日,4架轰炸机在发射导弹后,碰上了2架从火山群岛北上前往日本本州岛执行侦察任务的重型战斗机,结果2架轰炸机被击伤,就算勉强飞到了位于日本的空军基地,也只能报废。不幸中的万幸是,那2架美军战斗机正在返航,而且没有携带太多的对空导弹,不然4架轰炸机、以及上面的8年个飞行员都得完蛋。

  当然,战争中,绝对不会因为降低损失而放弃战争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推迟到4月底,除了海军难以在此之前组织起足够的投送力量之外,与天军战略轰炸机部队也有一定的关系,或者说与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有关。

  不管是否承认,共和国都是一个典型的陆权国家。

  可以说,袁晨皓的主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陆权在共和国基本利益中的地位。即便从事后的角度来看,如果无法确保陆权,就算共和国打赢了太平洋战争,并且顺利渡过太平洋,登上了北美大陆,也会使胜利变得毫无意义。正是如此,裴承毅在积极主张将重点转到太平洋上的时候,并没阻止袁晨皓在大陆战场上的进攻行动,甚至主动移交权力,让袁晨皓全权负责大陆战争。

  单从军事才能来看,袁晨皓完全有能力成为第二个裴承毅。

  2058年1月中旬,也就是马尔代夫海战结束后不到一周,袁晨皓就在大陆战场上发起了代号“图兰风暴”的进攻行动{里海到天山山脉之间的地区又被称为图兰低地,而该地区又以沙漠为主},吹响了向俄罗斯腹地进军的号角。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连裴承毅都认为袁晨皓操之过急。

  要知道,当第十战斗单位的战斗旅从科斯塔奈出发、北上越过哈俄边境线、杀入俄罗斯境内、向车里雅宾斯克进军的时候,第九战斗单位还在乌拉尔河下游东岸布防,而且没能及时将战线推进到乌拉尔城对岸。也就是说,共和国陆军在哈萨克斯坦西北地区的战线存在一个非常巨大、而且明显得不能再明显的漏洞。

  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俄军并没抓住这个宝贵的反击机会。

  从战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俄军肯定发现了这个漏洞,而且知道从乌拉尔出发,能够穿插到第九战斗单位后方,至少能够将第九战斗单位包围歼灭,如果投入足够兵力,还能向东挺进,对正在北上的第十战斗单位构成威胁,迫使共和国陆军放弃进攻车里雅宾斯克,以及向叶卡捷琳娜堡进军的打算。但是俄军指挥官必须考虑另外一种可能性,即这是共和国陆军故意留出的破绽,目的就是要让乌拉尔的俄军主动发起反击,然后突击乌拉尔,在乌拉尔河西岸获得桥头堡。

  毫无疑问,这个担忧让俄军指挥官决定按兵不动。

  这也不难理解,不管怎么说,俄罗斯的情报系统都应该知道,共和国总参谋长已经奔赴前线,指挥共和国陆军作战的是袁晨皓,而不是哪个不知名的将军。或者说,如果当时换了别人来指挥,恐怕俄军已经打过来了。更重要的是,在第十战斗单位杀入俄罗斯境内的时候,在其大后方,还有至少3个战斗单位已经部署就位,其中就包括第100战斗单位。还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忽视的,那就是顶在前面的第十战斗单位与第九战斗单位均是共和国陆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的第十战斗单位,其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罕无敌手。考虑到共和队最擅长的进攻战术,即利用强大的空运力量,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占领敌人后方的战略要地,将冒前突进的敌军切割出来,再集中具有绝对优势的兵力与火力,一举歼灭包围圈内的敌人,俄军指挥官更得考虑一下从乌拉尔发起反击后,乌拉尔河西岸的安全性了。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袁晨皓故意布下的圈套,俄军没有上当而已。

  事实上,俄军没有趁机发起反击,只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俄军并不清楚共和国在中亚地区的物资调运情况。要知道,当时送到中亚地区、并且囤积在距离前线500千米范围内的军事物资仅够第十战斗单位消耗5天、以及让第九战斗单位在防御状态下坚持1周,也就是说,第十战斗单位必须在5天之内完成第一轮进攻行动。由此可见,如果当时俄军掌握了这一情报,别说指挥作战的是袁晨皓,就算是裴承毅,也无法让俄军驻足不前。这也说明,袁晨皓确实敢冒险,而且是在充分掌握了敌人心态之后进行冒险。

  受此影响,第十战斗单位在攻打车里雅宾斯克的时候,首先打的就是郊外的机场。

  不得不承认,第十战斗单位的突击能力不但没有因为10多年没有打仗而降低,还因为得到了更多先进装备、特别是更出色的垂直起降运输机而变得更加强大。

  1月13日,也就是进攻的第二天,第十战斗单位就控制了车里雅宾斯克的机场,并且修复了跑道,使机场投入使用。

  随着成群结队的战略运输机降落在车里雅宾斯克的机场上,将成百上千的集装箱与货盘送到第十战斗单位的手中,俄军指挥官才反应过来,即共和国陆军部署在前线的后勤保障力量非常有限,甚至难以支持第十战斗单位作战。

  问题是,这个时候才反应过来,已经太晚了。

  虽然俄军在24小时之内就调整好了部署,并且在又一个24小时之内就完成了进攻准备工作,但是在这48小时之内,共和国陆军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沿铁路线搭建数座野战机场,从而将陆军航空兵的低空攻击机部队的部署地点向前线靠了数百千米。

  1月15日夜间,俄军向已经占领了车里雅宾斯克的第十战斗单位发起反击的时候,首先遭遇的不是共和国陆军的地面作战部队,而是来自头顶上的低空攻击机,随即又遭到了第十战斗单位与第100战斗单位2个炮兵旅的全面炮火压制。轰炸与炮击交替进行,一直持续到16日天亮,当俄军因为伤亡过于惨重,不得不主动退却的时候,已经有2个俄军装甲师由与2个步兵师被彻底击溃,还有1个装甲师与3个步兵师遭到重创,被炸死的俄军官兵不会少于3万人。

  当然,俄罗斯当局绝对不会承认在1个晚上就损失了这么多部队。

  不可否认的是,在此之后,俄军就再也没有对车里雅宾斯克进行有组织的反击。甚至可以说,直到战败,俄军在战场上都对第十战斗单位避之不及。

  到这个时候,也能大致看出袁晨皓的战术了。

  说白了,就是没有明确战术,作战行动完全由战场情况决定。一定要说战术的话,只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充分利用敌人无法准确获取情报、对局势了解不多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火力歼灭敌有生力量。

  扫荡了车里雅宾斯克的残敌后,第十战斗单位在1月21日北上。

  这一天,除了第10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到达车里雅宾斯克,并且向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方向布防之外,第三支主力战斗单位,即第八战斗单位也进入俄罗斯,以丝毫不比第十战斗单位慢的速度进军库尔干。

  平心而论,第100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的行动都没有多少创造性。

  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南乌拉尔山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而且也是乌拉尔河上游的主要城市之一,其战略地位不在奥伦堡与叶卡捷琳娜堡之下。从地理位置上看,马格尼托格尔斯克还是连接奥伦堡与叶卡捷琳娜堡的枢纽城市。正是如此,这里也是俄军重点防御地区,光是驻扎的正规军就有3个师之多,加上紧急动员起来的部队,该地的俄军总兵力没有20万都有18万。由此可见,虽然马格尼托格尔斯克不在共和国陆军攻打目标清单之内,也得提防该地的俄军发起反击。随着第八战斗单位参战,并且按照计划杀向库尔干,解除了车里雅宾斯克东面的危险,所以让第100战斗单位朝着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布防,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战术部署了。

  当然,攻打库尔干,更是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

  作为车里雅宾斯克东面的大城市,库尔干还是通往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俄哈铁路”在俄罗斯境内的西端站。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陆军想要利用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铁路线,就得占领库尔干{实际上车里雅宾斯克也在另外一条俄哈铁路上,而这也是第十战斗单位之奔车里雅宾斯克的主要原因}。即便不考虑这一点,因为库尔干距离车里雅宾斯克仅有200多千米,而且之间没有天然障碍,所以从掩护第十战斗单位右翼,协助第十战斗单位向叶卡捷琳娜堡进军出发,也得占领库尔干,把俄罗斯西伯利亚方面军八成以上的部队挡在库尔干东面。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第八战斗单位肯定得从库尔干北上,攻打秋明。

  从军事角度出发,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得动用第三个主力战斗单位,攻打位于库尔干东面的鄂木斯克,将防御纵深拓宽500千米,从而确保叶卡捷琳娜堡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不会受到威胁。事实上,在袁晨皓制订的作战计划中,已经为此做了准备,并且留下了一支预备队。

  当然,打到这个时候,谁也不会怀疑共和国陆军的战役目的了。

  不管俄军指挥官是否相信,从共和国陆军的进军行动来看,目的都是攻占俄罗斯第三大城市,即叶卡捷琳娜堡{叶卡捷琳娜女皇是俄罗斯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女沙皇,为俄罗斯做出的贡献仅次于彼得大帝,所以俄罗斯用她的名字来为人口第三多的城市命名,而人口第二多的就是以彼得大帝的名字命名的圣彼得堡,人口最多的自然是首都莫斯科了}。虽然从军事意义上讲,占领叶卡捷琳娜堡的价值并不大。原因很简单,叶卡捷琳娜堡不是一座重工业城市、也没有太多的军事工业与高科技企业,这里还不是交通枢纽中心,附近也没有足够重要的资源产地。就算能够西向翻越乌拉尔山,也不比从南面的伏尔加河流域进军莫斯科容易多少。可以说,叶卡捷琳娜堡出了人口多、环境好、比较出名之外,实际上并不是一座必须占领的重要城市。但是从政治上讲,如果共和国当局向把俄罗斯打回原形,让这个在短短200多年间就通过武力扩张,从一个内陆大公国变成世界上领土面积为广阔的国家恢复本来面目,就得在叶卡捷琳娜堡做文章。暂且不说叶卡捷琳娜堡对俄罗斯亚洲地区的影响,毕竟这里离欧洲地区太近,基本上属于欧洲文明,与东方文明沾不上边。仅从该城对西伯利亚地区的影响来说,共和国都得将其拿到手。

  换个角度,俄罗斯当局肯定不愿意丢掉叶卡捷琳娜堡。

  正是如此,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不但命令叶卡捷琳娜堡全面戒严,所有年满16岁的男性公民与年满18岁的女性公民都要拿起武器战斗、或者参与城防作战,还给西伯利亚方面军下达了死命令,即不惜一切代价守住叶卡捷琳娜堡。只不过,契力亚科夫都对西伯利亚方面军不抱太大的希望,因为在此之前,俄军一直认为共和国陆军将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北上攻打鄂木斯克,所以西伯利亚方面军的主力大多在鄂木斯克,只有少数部队留在西面的叶卡捷琳娜堡、秋明等地。正是如此,契力亚科夫还给邻近的乌拉尔方面军下达了命令,即在叶卡捷琳娜堡受到攻击的时候,发起有针对性的反击行动,牵制共和国陆军,特别是第十战斗单位。

  从这道命令来看,契力亚科夫确实是个有才能的军事统帅。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换成别人,比如俄罗斯副总统乔德诺维奇,肯定会让乌拉尔方面军前去支援叶卡捷琳娜堡。

  毫无疑问,这绝对是自毁长城的蠢举。

  要知道,保护俄罗斯核心地区、也就是欧洲地区的不是叶卡捷琳娜堡,而是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以及守卫这条战略防线的乌拉尔方面军。不管怎么说,袁晨皓绝对不是那种目光短浅的将军,也就不可能把攻占一座百万级人口的大城市当成首要目的,更不可能为此动员共和国陆军的大部分主力部队。说白了,“图兰风暴”的最终目的是扫过乌拉尔山与乌拉尔河,杀入俄罗斯欧洲地区,至少也得突破俄军的乌拉尔防线,迫使俄军在这道生死攸关的战略防线上投入更多兵力。

  由此可见,第十战斗单位攻打叶卡捷琳娜堡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让人有点想不通的是,在第十战斗单位北上攻打叶卡捷琳娜堡的时候,也就是1月22日,袁晨皓就把第三个主力战斗单位,也就是刚刚在科斯塔奈完成集结的第七战斗单位派了上去,还让与之一同行动的第70战斗单位前往车里雅宾斯克,协助第100战斗单位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到这个时候,袁晨皓手里的预备队就只有第80战斗单位了。

  虽然第六战斗单位已经到达阿斯塔纳,第60战斗单位也在开赴哈萨克斯坦的途中,但是在短期内,只要俄军在叶卡捷琳娜堡坚持下去,拖住第十战斗单位与第七战斗单位,除非动用钉在乌拉尔河东岸的第九战斗单位,不然袁晨皓就得让几个非主力战斗单位上去冲锋陷阵,共和国陆军的进攻强度必然大大降低。明白人都知道,就算押上几个战斗单位后,攻打奥伦堡、或者攻打乌拉尔的难度不是很大,可是在此之后,共和国陆军也就无以为继,只能停在乌拉尔防线上,让俄军加强战略防御。

  这种战术出自他人之手还无可厚非,出自袁晨皓,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要知道,袁晨皓的胃口肯定不比裴承毅小,而在裴承毅指挥过的所有进攻战役中,从来不会以攻占几座城市为目的。

  正是如此,俄罗斯乌拉尔方面军的指挥官也未敢轻举妄动。

  问题是,在2个主力战斗单位、以及2个增强的炮兵旅的重压下,就算叶卡捷琳娜堡进行了全面动员,包括守军在内的武装人员超过30万,另外还有大约20万没有分到武器的准武装人员,也坚持不了多久。说白了,守军在仓促之间用普通方法修建起来的防御阵地根本顶不住共和国陆军的火力打击,别说对付航空炸弹,就连对付200千克级的电磁炮炮弹都成问题。要知道,在被动防御战中,如果没有坚固到足以顶住对方火力打击的阵地,就算有再多的防御部队,也只会平添伤亡,而没有别的价值。

  实际情况也相差不大。

  根据叶卡捷琳娜堡市政府的统计报告,在战斗的第一天,共和国陆军的轰炸与炮击就导致近10万人伤亡,还让大约30万人无家可归。虽然在接下来的24小时之内,共和国陆军没有继续重点炮击市区,甚至有意避免炮击居民区,但是到战斗的第三天,随着共和国陆军的地面部队突破外围防线,开始重点打击市区内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各种地下设施,平民伤亡又开始攀升。原因无二,这座俄罗斯人口第三多的城市缺乏足够的专用民防设施,在遭到炮击与轰炸的时候,大部分市民只能躲到地铁、下水管道等地下设施内,因此在这些设施遭到重点炮击的时候,平民伤亡肯定会非常巨大。共和国陆军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在车里雅宾斯克的战斗中,俄军就充分利用了城市的地下设施,给进攻的第十战斗单位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甚至大部分伤亡都是在争夺市区内的地下设施时产生的。受此影响,在攻打叶卡捷琳娜堡的时候,为了减少作战伤亡,两个战斗单位的火力支援部队不再手软,替进攻部队免除了与敌人争夺地下设施的麻烦。

  在此期间,攻占了库尔干的第八战斗单位也顺利北上,占领了秋明。

  1月24日,在很多人都认为袁晨皓应该把重点转到南乌拉尔地区的时候,这位陆军上将做出了一个让人更加看不懂的决定,让第80战斗单位北上前往库尔干,与第八战斗单位共同守卫从库尔干到秋明的防线。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袁晨皓用上了手里的最后一支预备队。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2月1日之前,他只能动用第九战斗单位。

  打到这个时候,俄罗斯当局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场战役。别说西伯利亚方面军与乌拉尔方面军的指挥官,就连契力亚科夫都认为,袁晨皓很有可能是声东击西,即利用攻打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名义,让乌拉尔方面军按兵不动,获得围歼西伯利亚方面军的机会,为扫荡与占领西伯利亚地区打下基础。

  果真如此的话,俄军在此之前的行动全部没有找准方向。

  按照契力亚科夫的分析,在乌拉尔方面军不去救援叶卡捷琳娜堡的情况下,驻扎在鄂木斯克的西伯利亚方面军主力部队肯定会拼命向西突击,攻击由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守卫的库尔干-秋明防线。虽然俄军是兵力是2个战斗单位的好几倍,加上动员起来的部队,更是10倍以上,但是俄军没有火力优势,也没有信息优势,所以很难在几天之内突破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的防线。如果拖到2月1日,第六战斗单位与第60战斗单位赶到,不但鄂木斯克会失守,被挡在库尔干-秋明防线东面的数十万俄军将进退无路,被共和国陆军围歼。

  一次损失几十万军队,那还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

  虽然从军事意义上讲,在叶卡捷琳娜堡遭到攻击之后,西伯利亚方面军的价值就大打折扣,甚至不具备战略意义,被围歼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在政治意义上,如果在开战后就损失几十万大军,而且是在做好了充分战争思想的情况下遭此惨败,肯定会对俄罗斯的军心士气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卫国战争初期的战略大溃退将再次上演,而这次俄罗斯没有斯大林格勒,恶劣的天气对进攻部队造成的影响也不会那么巨大。

  俄罗斯经不起这样的失败,契力亚科夫也不会忍受这样的失败。

  受此影响,1月25日,乌拉尔方面军就开始攻击车里雅宾斯克,向第十战斗单位与第七战斗单位施压。西伯利亚方面军的几十万大军也不计后果的从鄂木斯克出发,踏上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征途。

  必须承认,战争是残酷的,而且残酷得令人发指。

  1月25日夜间,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的主力部队刚刚开出鄂木斯克,第六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就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攻占了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并且建立了空降场。到次日天亮的时候,该战斗单位战斗旅的全部兵力与全部主战装备都已到达。虽然还有大约2万俄军留在鄂木斯克,但是这些临时组建的部队根本不是共和国精锐之师的对手。城区内的战斗在12点前就结束了,而此时西伯利亚方面军的主力部队还没有完成转向,仍然在鄂木斯克西面。

  可以说,共和国陆军的关门动作也太快了一点。

  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第六战斗单位晚24小时出发,很有可能将鄂木斯克东面的2个俄军步兵师也关进包围圈。

  暂且不说有没有这种可能,多歼灭2个师与少歼灭2个师,对战局的影响几乎为零。

  当然,第六战斗单位全速突击的直接后果就是,在25日与26日,陆军航空兵垂直起降运输机部队全部用在了该方向上,从而对另外一个方向上的4个战斗单位的作战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别的不说,从25日夜间开始,直到27日凌晨,在大约30个小时内,第十战斗单位与第七战斗单位没再继续进攻,而是转入防御。原因也很简单,仅有的作战物资得留给第100战斗单位与第70战斗单位,确保车里雅宾斯克不会失守。

  问题是,到这个时候,袁晨皓的意图仍然没有直接体现出来。

  实事求是的讲,以当时的情况,稍微留意一点就会发现,袁晨皓肯定没有盯上西伯利亚方面军。如同前面所说,只要能够占领叶卡捷琳娜堡,加上攻占东面的秋明,西伯利亚方面军就将成为摆设,几十万俄军迟早都得完蛋。虽然在防御作战中消耗俄军、要比在进攻作战中歼灭俄军更加理想,但是也没有必要因此动用7个战斗单位的20多万地面部队。以袁晨皓的觉悟,肯定不会如此鼠目寸光。要知道,以共和国陆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表现出的战斗力,如果能够全面发挥,最多只需要3个战斗单位就能围歼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也就是说,袁晨皓有更加远大的目标。

  前面已经提到,袁晨皓的战役目的至少都是攻占奥伦堡或者乌拉尔。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为了这个目的,他完全应该在车里雅宾斯克拖住俄军乌拉尔方面军,迫使俄军不断增兵,然后让准备充分的第六战斗单位突击奥伦堡,或者让第九战斗单位渡过乌拉尔河攻打乌拉尔。至于西伯利亚方面军,完全可以交给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大不了增强1个非主力战斗单位。

  由此可见,袁晨皓肯定根据战场形势,订下了一个更高的战役目的。

  当然,从局面上看,共和国陆军确实是在为围歼西伯利亚方面军而全力拼搏。

  战斗持续到1月30日的时候,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似乎看到了“突围”的希望,即在库尔干北面,俄军抓住了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防线之间的一段宽度约5千米的缺口,并且以果断的突击打开了这个缺口。

  这一天,第70战斗单位也从车里雅宾斯克撤了下来,在东面的科培伊斯克集结。

  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袁晨皓正在调整部署,而且是针对库尔干-秋明防线上出现的漏洞进行调整。也就是说,如果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不能修复方向上的漏洞,或者在东面穿插进攻的第六战斗单位不能让俄军停下突围步伐,袁晨皓将别无选择,只能让第70战斗单位前去堵漏。

  受此影响,1月31日凌晨,俄军加强了对车里雅宾斯克的进攻。

  俄军乌拉尔方面军的意图也很简单,如果能将第70战斗单位留在车里雅宾斯克,西伯利亚方面军的突围行动就成功了一半。设想一下,当几十万俄军蜂拥着奔向没有在东面设防的车里雅宾斯克与叶卡捷琳娜堡的时候,战局会变成什么样子?不管俄军有多少战斗力,几十万大军肯定能够冲垮共和队的防线。更重要的是,得到这几十万“生力军”,俄军在欧洲地区的防御将更加坚固。

  打到这个时候,让西伯利亚方面军突围已经成为战略大事了。

  当然,到2月的第一天,俄军的希望全都化为了泡影。

  当天凌晨,第60战斗单位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出发,仅仅用了4个小时就占领了库尔干东面的伊希姆。要知道,这里不但是铁路枢纽中心,还是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的司令部所在地。虽然俄军司令部提前撤退,没有被歼灭,但是在接下来的2天内,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突围自然无从谈起。

  与之相比,另外一个方向上的战斗更加重要。

  当天上午,休整充足的第七战斗单位搭上了垂直起降运输机,以最擅长的低空突击方式直奔奥伦堡,而之前撤下去休整的第70战斗单位也从车里雅宾斯克出发,以地面突击的方式向西挺进,目标直指奥伦堡。

  没等俄军乌拉尔方面军反应过来,当天中午,刚刚运送了第七战斗单位战斗旅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将在叶卡捷琳娜堡等待的第十战斗单位送到了乌拉尔山西面的乌法市郊外,一举切断了俄军南下增援奥伦堡的地面通道。而在此之前,第100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到达叶卡捷琳娜堡,守住了2个主力战斗单位的防线。

  虽然在这个时候,车里雅宾斯克与叶卡捷琳娜堡的共和国陆军兵力降到最低,但是面对这个机会,俄军乌拉尔方面军的指挥官却高兴不起来。要知道,奥伦堡与乌法都是乌拉尔方面军的大后方,在后方不保的情况下,向前进攻等于自投罗网。

  事实上,袁晨皓的连环拳还没有打完。

  当天傍晚,第九战斗单位度过乌拉尔河,包围了哈萨克斯坦西北的乌拉尔城,并且向城内的哈萨克斯坦叛军下达了最后通牒,即在天亮之前,如果不出城投降,将以毁灭性的手段消灭城内的所有叛匪。如果守城主力是俄军,也许还不会投降。对于士气早已见底的哈萨克斯坦叛军来说,这份最后通牒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没等到天亮,在第九战斗单位下达最后通牒后不到2个小时,哈军司令部警卫营营长就逮捕了叛军高级将领,然后向第九战斗单位缴械投降。天亮的时候,第九战斗单位已经控制了乌拉尔,并且将第一批收编的叛军移交给了刚刚赶来的哈萨克斯坦国防军。

  严格说来,第九战斗单位在乌拉尔的行动还算不什么。

  天亮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即第90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搭乘快艇与气垫船,在里海对岸的马哈奇卡拉成功上岸,并且赶在俄军到达之前建立起了防御阵地。

  到这个时候,“图兰风暴”才算全面刮了起来。

  由此也看得出来,袁晨皓确实是一个大局观非常明确,而且战场策划与部署能力非常惊人的天才性军事统帅。从这场战役就看得出来,等他的对手明白他的战役企图时,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换句话说,只有在一切致胜条件都已成熟,胜利变成了计划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会亮出全部底牌。

  战役打到这个时候,已经毫无悬念。

  对共和国陆军来说,在取得本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之前,所需要的只是一些时间与奋战到底的精神!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