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七十一章 万事俱备
帮助德国实现统一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和平不是在谈判桌上获得的,而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前几个月里,共和国与美国的战争动员工作、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全面爆发,充分证明了俾斯麦的观点。
虽然在爱好和平的人看来,《伦敦条约》使人类远离自我毁灭,《斯德哥尔摩协议》则让人类避免自相残杀,但是这不免过于理想,作为两份建立在强权基础上的国际条约,对和平的贡献肯定经不起考验。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罗斯就将全部战略核弹头投向共和国、共和国也立即对俄罗斯的战略核设施进行反击,美国参战之后,也与共和国一同发起了战略核打击,这些都足以证明,《伦敦条约》的目的不是销毁核武器,而是要让核武器变得没有价值。当然,核武器并不是没有价值,比如在中美相互投掷了战略核弹头,并且进行拦截之后,外层空间的人造设施几乎彻底损毁,加上两个超级大国都非常重视“制天权”,并且全力阻止对方掌握制天权,所以人类的宇航活动几乎全面终止{虽然欧盟的航天发射并没受到威胁,但是为了避免误伤,欧盟已经在1月底宣布暂时终止航天发射}。不得不承认,《伦敦条约》也不是毫无价值,不管怎么说,在外层空间爆炸的核弹头要比在大气层内爆炸的核弹头好得多,比起笼罩全球的核冬天来说,失去宇航能力还不会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对而言,《斯德哥尔摩协议》的意义就非常有限了。
虽然从遏制常规军事力量扩散的角度出发,《斯德哥尔摩协议》有一些积极贡献,但是从长远来看,该协议不但没有为遏制世界大战发挥积极作用,反而为世界大战推波助澜,让两个超级大国的矛盾变得不可收拾,也让两个超级大国可以更加从容的完成战争准备。说得明确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常规军备竞赛不受控制,在2055年前,共和国与美国的经济就将不堪重负,在经济全面崩溃的威胁下,两国当局肯定不会犹豫,世界大战将提前2年爆发。众所周知,当时的共和国元首是颜靖宇,美国总统也不是杜奇威,因此两个超级大国的战争决心肯定比不上2年之后。
当然,这些都只是猜测与分析,无法得到证实。
从现实情况出发,《斯德哥尔摩协议》对常规军备竞赛产生的影响也微乎其微,至少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备战工作没有产生任何阻挠作用。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说法有问题,毕竟《斯德哥尔摩协议》对限制常规军备竞赛起到的积极作用摆在那里。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即没有对各国海军舰艇吨位总量做出明确限制,从2050年到2057年,共和国与美国建造的战舰总量至少翻番,而且各种战舰的排水量都会提高不少,使海军变得更加庞大与臃肿,让第三次世界大战变得更加残酷。
客观的讲,这一观点没有错。
问题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仍然拿海军的“造舰比赛”来说,受《斯德哥尔摩协议》影响,共和国与美国海军都不得不在严格的吨位限制下提升舰队作战能力,因此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舰船设计、以及新式武器装备的研发上。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没有《斯德哥尔摩协议》,共和国与美国海军肯定愿意建造吨位更大的航母、以增加舰载航空兵数量的方式来提升舰队攻击能力,而不是在螺旋电磁炮上投入数以千亿计的科研经费,因此螺旋电磁炮不大可能在50年代问世,也就很难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如果考虑到对地面战场的影响,螺旋电磁炮绝对算得上是改变战争面貌的革命性武器。类似的,还有基于螺旋磁感应推进系统的新式航空设备、基于流体磁力学的新式潜艇等等。
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带来的影响,受海军发展方式与舰船建造方式变革影响,《斯德哥尔摩协议》的作用都非常有限。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之后,模块化技术首先在海军战舰上得到全面应用。到30年代末,几乎所有战舰都采用了模块设计思路与建造方式。受此影响,从40年代初开始,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率先在发展方式上寻求变革,即想办法解决海军的一些固有缺点,提高海军的作战与使用效率。显然,出路就在模块化上,而最先得到应用的,就是由共和国海军首先搞出来的海上基地。
暂且不说海上基地到底有多少意义,仅其发展思路就有无穷的价值。
说得简单一点,在完全采用模块化设计原理之后,再也没有必要以“级”、“型”、“艘”等传统方式来为战舰定性,也就没有必要以单独的方式设计一种战舰,而是针对作战需求设计不同的功能模块,然后再在需要的时候将这些模块组装成战舰,从而最大限度的缩短战舰的建造周期。
如果在和平时期,肯定没有哪支海军会这么做。
原因很简单,即便为同一作战需求,比如舰队防空作战,因为所面对的威胁、以及战术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比如拦截敌机与拦截导弹的战术要求就不一样,所以模块的具体性能肯定千差万别,而要针对各种作战环境设计一种模块,光是设计投入就非常惊人。比如共和国海军就在2049年做了一次评估,将作战任务分成防空与反导、制海、支援、反潜与护航等4大类,然后按照5种不同的威胁级别,要想应付所有作战情况,并且使战舰的作战效率最大化,至少需要设计200多种战术模块,再加上动力、推进、通信等,总共需要设计的模块超过了300种。显然,在人力成本已经成为主要开支的情况下,如此巨大的设计量肯定能让任何一种战舰贵得让海军无法承受。
问题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么做并不离谱。
比如受到世界大战的威胁,而且不能建造太多的战舰,又需要在战争期间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舰队规模。
显然,这就是《斯德哥尔摩协议》对海军“造舰比赛”的最大贡献。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让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在战争爆发前,用更多的力量来设计新式战舰,而不是建造新式战舰。
当然,这也包括提高模块化设计与建造的效率。
据可靠消息,战争爆发前,共和国海军已经秘密完成了近七成的设计工作。因为早在2049年,共和国当局就定下基调,花费巨资搭建了当时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所以在设计战舰模块的时候,共和国海军肯定是轻重有别,在战争时期贡献最大、对战局影响最大的模块得到优先保证,而一些无关紧要的、或者海军暂时用不上的模块则放在后面,以此确保在战争爆发后,能够立即让造船厂全速运转。
在得到优先保证的模块中,肯定有包括反潜模块。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是一个典型的海洋大国。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是一个陆权重于海权的陆地文明国家,不是英国那样的海洋文明国家,而且中华民族确实是典型的大陆民族,但是随着共和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最大资源与劳务进口国,共和国就成为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国家,而且再也离不开海洋。要知道,即便到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仍然没有其他手段能够取代海运,将成千亿吨物资与产品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外一个地方。正是如此,印度战争之后,共和国迎来了首为身着海军上将军服的总参谋长,海军也成为了军费大户。
毋庸置疑,海军就是一支围绕制海权的军事力量。
海军只有两个任务,一是从敌人手里夺取制海权或者阻止敌人利用制海权,二是为利用制海权的己方力量提供保护。
相对而言,后者比前者的意义更加重大。
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海军来说,为了从敌人手里夺取制海权与阻止敌人利用制海权,美国建造了数十艘舰队航母、数百艘大型战舰与数百艘潜艇,可是为了给利用制海权的己方力量提供保护,美国建造了上百艘护航航母、上千艘护航战舰、并且建造了数千万吨运输船。仅从吨位上看,后者就是前者的10多倍。
从影响来看,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也是保护好制海权。
原因很简单,只要共和国海军能够守住势力范围内的制海权,并且让己方力量有效利用制海权,共和国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不败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如何击败敌人,取得胜利。
毋庸置疑,对共和国制海权威胁最大的就是美国海军的潜艇。
事实上,潜艇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不是用来夺取制海权的武器、也不是用来保护制海权的武器,而是用来破坏敌人制海权的武器。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潜艇、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狼群”、以及在太平洋上作战的美国潜艇,其最大贡献都是让对方掌握的制海权变得毫无价值,而所有违背了这一规律的海军,即让潜艇去执行与破坏制海权无关的任务,比如伏击敌人的主力舰队,结果都好不到哪里去。最典型的,肯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海军。虽然日本海军的潜艇也抓住机会,干掉了几艘美军主力舰,甚至击沉过舰队航母,但是比起美国海军的潜艇来说,性能更先进、续航力更强的日本潜艇原本应该在夏威夷群岛以东海域取得更大的战果。
显然,美国海军绝对不会犯日本海军的错误。
虽然在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拥有的潜艇并不多,甚至比共和国海军还要少,但是有足够多的情报证明,美国海军在2050年之前就设计了好几种潜艇,只是受潜艇总吨位的限制,没有开工建造。更重要的是,在2055年之前,美国海军就针对世界大战,设计了一种排水量不到5000全,配备了小型可控聚变反应堆与复合蓄电池,拥有无限巡航能力,并且在攻击的时候能够用电池做无声推进的攻击潜艇,而这种潜艇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在战争时期大批量建造。要知道,早在20年前,在战术指标越订越高的情况下,共和国与美国的攻击潜艇的平均吨位就超过了10000吨,到2050年的时候,已经接近20000吨,其直接结果就是攻击潜艇的造价越来越高,越来越难以大批量建造。如果牺牲部分不必要的性能,比如以70节的航速持续航行,并且减少武器的复杂程度,比如只配备重型鱼雷与通过鱼雷发射管发射的反舰导弹,建造1艘20000吨级攻击潜艇的费用,可以建造5到6艘5000吨级的攻击潜艇。更重要的是,这种“简单”的攻击潜艇的建造周期肯定非常短,在战争状态下不会超过半年。也就是说,美军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增加潜艇数量,从而对共和国的海上生命线构成致命威胁。
当然,共和国海军也有类似的计划。战争爆发后,共和国海军提交给的第一份紧急造舰清单中就包括一种4000吨级的攻击潜艇,而且第一批建造数量就高大48艘。更重要的是,这种潜艇的反潜能力非常有限,主要任务就是用来攻击没有武装的商船。按照海军制订的破交战术,4000吨级攻击潜艇将与20000吨级的攻击潜艇联合作战,组成专门的破交编队,前者专门负责对付敌人的船队与护航舰艇,后者除了承担指挥与协调工作之外,还负责对付敌人的反潜潜艇。
不可否认,共和国海军也知道反潜的重要性。
客观的讲,最理想的反潜武器就是潜艇,而不是水面战舰与反潜飞机。问题是,潜艇是最为复杂的战舰,甚至算得上是最复杂的武器。要知道,潜艇是封闭系统,即在确定了尺寸数据之后,就只能在额定的尺寸与吨位下进行设计,而不能像其他武器那样,为了满足性能指标,可以适当放宽设计指标。更重要的是,潜艇的建造难度也是最大的。别的不说,能够制造潜艇用耐压壳体的国家只有6个,即共和国、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与英国,其他发达工业国都不具备这个能力。从作战使用的角度来看,潜艇执行破交任务的效率肯定超过了执行反潜任务的效率。换个角度来看,反潜任务的主要目的不是干掉敌人的潜艇,而是确保己方的舰船不遭到敌人潜艇偷袭。
在掩护运输船队的护航作战中,这一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原因很简单,船队的任务是将货物送到目的地,而且现代化运输船只的航行速度都非常快,普遍在40节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60节,因此在航程为5500千米{这是共和国28条海上生命线是平均航程}航线上,船队的实际航行时间仅为50到75个小时,即3天左右。如此一来,护航舰队的任务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确保船队不遭到潜艇伏击。众所周知,反潜作战是非常考验耐心的战斗,某些时候,反潜舰艇甚至会与潜艇周旋好几天,因此在干掉敌人潜艇之前,船队就到达目的地了。由此可见,在以保护运输船队为主要目的的情况下,反潜力量应该尽量吓阻敌人的潜艇,而不是与敌人的潜艇作战。如此一来,在海面上航行的反潜战舰、以及在空中飞行的反潜飞机肯定比潜艇更适合护航作战。考虑潜艇高速航行时会发出明显噪音,所以潜艇也不适合执行伴随式护航任务。
受此种种因素影响,共和国海军的第一批造舰清单中,也包括一种专业护航战舰。
与所有专门针对战争环境的舰艇一样,这种编号“hh0001”的护航战舰并不大,标准排水量只有3350吨,满载排水量不到4000吨,水线长度100米出头,采用最适合告诉航行的双体水翼船型{大型战舰普遍采用生存能力更加出色的三体冲浪船型}。由此可见,这种护航战舰的主要性能也不会非常出色,最大航行速度为60节{比主力战舰慢了10节}、最大续航力7500千米{主力战舰都具备无限续航力}、只有射程不到30千米的点防空系统与1套拦截系统,主要的反潜武器是垂直发射的反潜导弹、轻型电动反潜鱼雷、以及2架垂直起降反潜巡逻机,主要的探潜手段为收放式变深声纳与反潜巡逻机上的吊放声纳,没有配备拖拽声纳。平心而论,hh0001的反潜能力绝对不怎么样,远远比不上航母战斗群里的反潜驱逐舰,甚至比不上多用途驱逐舰。当然,这种战舰的最大好处就是便宜,而且非常便于建造。别的不说,剩去了可控聚变反应堆之后,hh0001的建造成本至少降低了30%,而其主要作战能力并没受到太大影响,即在电池充满电的情况下,能够以60节的速度航行75个小时,足以让受其保护的船队到达目的地了。
相对而言,hh0001便于建造的特点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
得益于相对较慢的最高航行速度与最优化的舰体设计,hh0001不需要采用军用标准的高强度钢材,可以使用民用快速运输船的钢材建造主结构,甚至可以用非金属材料建造一些次要部件。因为排水量有限,所以只需要3000吨级船台,并且可以在船台上完成全部系统的装配工作,从而大大缩短建造周期,并且让一些中小型造船厂也能建造{后来这种反潜舰就主要在长江中游与下游的内河造船厂建造}。按照海军制订的建造标准,在实力雄厚,而且做了前期准备的大型造船厂,hh0001的建造周期仅为3个月,工人熟练掌握了建造技巧之后,甚至能将工期缩短1半{实际上,后来将建造周期缩短到1个月,到停工前,hh0001型反潜护卫舰建造了大约1200艘},即便由条件不太好的小型造船厂建造,初期建造周期也不会超过6个月,熟练后的建造周期在2个月左右。
作为护航战舰,自然能够为两栖舰队服务。
虽然有人认为,hh0001是共和国海军在战争初期为了应急而建造的一种性能低下的反潜战舰,比如到战争后期,替代型反潜护卫舰问世后,共和国海军将大约400艘hh0001无偿赠送给了盟国,在此之前,hh0001的战损旅在共和国海军的各种战舰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上海”级航母,所以这些人认为,正是因为性能上存在严重缺陷,hh0001才提前结束在共和国海军中的服役生涯。但是客观的讲,在战争初期,hh0001的性能并不落后,至少比那些封存与出租给盟国的反潜舰艇好得多。从作战使用来看,hh0001的战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不是性能不行,而是参与了太多关键海战,即使用不当。要知道,这是一种为商船护航而设计的战舰,而不是为舰队作战而设计的战舰,而在战争初期,因为可以调动的战舰非常有限,所以hh0001经常被派去执行舰队作战任务。换个角度看,在相对较大的战损率后面,是同样值得关注的交换比。按照共和国海军在战后公布的数据,hh0001与敌潜艇的交换比高达0.74,与美国海军破交潜艇的交换比更是高达0.62。由此可见,hh0001的反潜作战能力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实际上,从hh0001的庞大建造数量,以及持续数年的建造时间就看得出来,这是一种相对先进的反潜战舰。当然,在战争初期,共和国海军大批量见早hh0001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足够多的反潜战舰,要不然,也不会一次性申请建造220艘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和平时期,受军控协议限制,共和国海军不可能用宝贵的战舰吨位来建造太多的反潜战舰,特别是专用反潜战舰。更重要的是,反潜战舰的建造周期在各类战舰中是最短的,也就没有必要在战前大批量建造。受此种种因素影响,战争爆发后,共和国海军最缺的就是反潜战舰,特别是性能先进,能够与敌人的先进攻击潜艇在大洋上周全,并且有效阻止敌人潜艇进行偷袭的专用反潜战舰。
别的不说,共和国海军的西太平洋舰队在偷袭了关岛之后,急匆匆的返回那霸,而不是回到火山群岛海域,就是害怕遭到美军潜艇伏击。
主力舰队尚且如此,更别说两栖舰队了。
与美国开战后,共和国海军的两栖舰队就没有到过琉球群岛以东海域,就连向那霸运送物资的船只都全程得到了反潜巡逻机的保护。
总而言之,共和国海军将登陆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一拖再拖,主要就是反潜力量迟迟没有到位。
直到3月底,第一批次的42艘hh0001建成,这个问题才稍微有所缓解。
因为建造数量过于庞大,而且这种战舰没有被海军列入主力舰,而是用来执行有限作战任务的辅助舰艇,所以hh0001级只有编号,没有名称,前42艘的编号就是hh0001到hh0042。编号中,第一个h代表护航,第二个h为海军的开发代号{因此下一代反潜护卫舰的编号就应该是hi开头}。
当然,有了战舰,还得有足够多与足够优秀的海军官兵。
不得不承认,在战争准备方面,共和国海军确实做得非常到位。
众所周知,海军是非常专业性的军种,特别是在自动化设备大量引入之后{共和国海军巡洋舰上的官兵数量已经由2020年时的300多人减少到了82人},对舰队官兵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海军是一个没有士兵,只有军官与士官的军种。如果没有战争威胁,海军肯定希望官兵们都在达到服役上限之后再退役,因为这么做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培训费用。当然,这么做的直接坏处就是人才储备太少。受此影响,从2050年开始,共和国海军就开始有条不紊的“裁员”,首先让达到最低服役年限的官兵退役,然后让熟练掌握了军事技能的官兵转为预备役,接着就以18个月为一个周期,培训更多的技术军人。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海军储备的人才已经是军队规模的3倍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拥有如此雄厚的储备人才,共和国海军也不可能在战争爆发之后迅速扩充舰队规模。不管怎么说,共和国不是一个航海型国家,而且海洋文化还没有深入民间,也就没有美国海军那样雄厚的底蕴,只能依靠合理有效的军事制度与完善充分的战前准备来弥补这一缺点,从而拥有一支足够强大海军人才队伍。
当然,仅仅培养人才是不够的。
为了能够让新建造的战舰尽快形成战斗力,在下达建造订单的时候,海军调整了部分战术指标,明确要求第一批次的hh0001采用成熟的指挥与控制系统,连反潜系统的操作平台也要与反潜驱逐舰做到通用。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让那些应征入伍的退役人员,以及动员起来的预备役官兵能够迅速掌握战舰,并且驾船出海。
得益于模块化设计与建造技术,这一改动并没对建造工作产生太大影响。
按照共和国海军司令部提交给总参谋部的动员报告,最迟4月底,新增42艘hh0001型反潜护卫舰就能形成战斗力。
当然,hh0001的性能确实有限,在执行舰队作战任务的时候,肯定有问题。
为此,海军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即由1艘具备编队指挥能力的反潜驱逐舰与数艘hh0001反潜护卫舰组成反潜编队,由1个或者数个反潜编队组成反潜舰队,或者伴随其他舰队作战,从而形成全面有效的反潜力量。因为反潜驱逐舰的排水量都比较大,可以比较方便的增添编队指挥系统,从而获得指挥其他战舰的能力,所以这个方案能够迅速付诸实施,并且收到效果。事实上,后来所有的hh0001都是以编队的方式执行反潜任务,因为反潜驱逐舰的建造速度跟不上作战要求,而且在后方的护航行动中,10000多吨的反潜驱逐舰简直是大材小用,所以共和国海军后来还对几个批次的hh0001进行改进,增添了编队指挥系统,使其成为护卫舰领舰。
按照海军的计划,到4月底,42艘hh0001与7艘反潜驱逐舰组成7支反潜编队,跟随两栖舰队参加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因为这7艘反潜驱逐舰均来自两栖舰队,所以只需要改进增添指挥系统,不用从其他舰队调遣战舰。这么做还有一个明显好处,即便于指挥协调。
不管怎么看,由49艘战舰组成的7支护航舰队都不可小觑。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没有哪场战争有如此高的反潜作战要求,更没有哪场战争需要组建专门的反潜护航舰队,因此也就没有可以借鉴的反潜作战经验,但是根据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潜艇的战术性能并无本质提高的情况下,反潜护航舰队的作战战术也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准确的说,是对反潜护航舰队的战术需求没有本质性的改变,仍然可以沿用已有的经验。
理论上讲,潜艇与反潜战舰的斗争,就是速度的斗争。原因很简单,在任何时期,只要潜艇被反潜战舰盯上,逃脱的概率都非常小,反败为胜的概率更是微乎其微。根据美军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大西洋反潜作战的统计总结,只要被反潜战舰盯上,超过95%的潜艇会败下阵来,大约80%的潜艇会被反潜战舰击沉。更重要的是,如果潜艇能够顺利发起攻击,反潜战舰将变得毫无价值。由此可见,潜艇要想生存,就得赶在被反潜战舰发现之前逃走。同样的,反潜战舰要想取胜,就得赶在潜艇发起攻击之前将其发现。由此可见,这就是一场速度竞赛,看谁先发现谁。
受此影响,反潜作战效率与作战距离成正比。
由此可知,反潜战舰的保护范围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从理论上讲,反潜战舰的数量与船队的规模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随着船队规模扩大而相对减少。因为护航战舰的掩护范围有限,即便算上舰载反潜巡逻机,也得考虑巡逻机的掩护范围,所以不是船队规模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最佳比例。按照共和国海军用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由6艘反潜护卫舰掩护一支由50艘商船组成的船队,可以使反潜战舰的作战效率最大化。当然,这是在低强度作战环境下的标准,而在高强度作战环境下,如果反潜战舰的数量不变,则要缩小反潜区域,即缩小船队规模。
当然,这个理论并不适用于两栖舰队。
原因很简单,两栖舰队是舰队,而不是船队。除了拥有其他反潜舰艇,比如具备反潜作战能力的多用途驱逐舰与巡洋舰之外,两栖攻击舰、以及拥有宽大飞行甲板的两栖登陆舰都是比较理想的反潜作战平台,在必要的情况下,两栖攻击舰甚至能够携带数十架反潜巡逻机执行反潜作战任务{大战中后期,随着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进军北大西洋,美国海军的不少两栖攻击舰就扮演起了护航航母的角色},因此在两栖舰队中,反潜护航舰队的任务压力并不大。
按照共和国海军估计,1支两栖舰队最多需要2支反潜护航舰队。因为至少需要2支两栖舰队才能确保登陆行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影响,所以需要安排4支反潜护航舰队随同两栖舰队作战。剩余的3支反潜护航舰队将伴随运输船队,即在陆战队上岸后,向滩头阵地运送物资装备的船队行动。虽然这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是从那霸到关岛的直线距离也就2000千米左右,如果在琉球群岛部署一些巡逻半径在3000千米以上的远程海上巡逻机,再往登陆场部署一些具备水上起降能力的巡逻机,就能有效弥补反潜护航舰队的欠缺,将航线上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事实上,这些担心有点多余。
众所周知,陆战队登陆的时候,附近肯定有舰队负责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并且为陆战队提供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任何一支舰队里都有为数众多的反潜战舰{事实上,舰队里数量最多的就是反潜战舰},航母上还有为数不少的反潜巡逻机,而舰队的反潜掩护距离一般都有数百千米,某些大型舰队的反潜掩护距离甚至超过了1000千米,加上随同舰队活动的攻击潜艇等等,所以伴随两栖舰队与运输船队活动的反潜力量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有能力袭击两栖舰队与运输船队的潜艇,多半也有能力袭击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毋庸置疑,任何潜艇艇长都会把鱼雷射向航母,而不是射向两栖战舰。从实战角度出发,共和国海军肯定会吸取勘察加半岛登陆作战的经验,向前线部署海上基地,而海上基地的反潜能力也不容低估,加上海上基地更容易成为潜艇的袭击对象,所以在登陆场附近,反潜护航舰队的作用非常有限。
可以说,真正需要反潜护航舰队的,就是连接登陆场与后方港口的海上运输线。
从阻止共和队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的角度出发,美军除了拼命与共和国海军争夺群岛的制海权与制空权之外,肯定得设法阻止陆战队上岸、或者让陆战队在上岸后无法全力施展。如此一来,美军有足够的理由把攻击潜艇放在共和国海军运输船队的航线上,而不是在登陆场与共和国海军拼消耗。
可以说,这正是共和国海军一再推迟登陆行动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在共和国的造船厂拼命建造反潜战舰的时候,美国的造船厂却在加班加点的建造新型攻击潜艇。虽然潜艇的建造周期长得多,但是美军造已将留在大西洋上的攻击潜艇派往太平洋,启用了珍珠港的几座潜艇码头,还在澳大利亚征用了几座能够为潜艇提供支持的港口。
保守估计,到4月底,在太平洋上活动的美军潜艇将超过40艘,其中半数将集中在关岛以西的菲律宾海。
也就是说,在这个东西宽不到2000千米、南北长不到3000千米、面积大约4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内,至少有20艘美军攻击潜艇在等待机会。如果算上共和国海军投入的同等数量的攻击潜艇,还有伴随两国海军主力舰队作战的攻击潜艇,该海域的潜艇数量在50艘以上,密度高得吓人!举个例子,如果以同等的密度在太平洋上部署潜艇,则双方总共需要投入大约2300艘潜艇,而在整个大战期间,共和国建造的潜艇也不到1300艘,美国建造的潜艇也就只有1500多艘。
不管怎么说,大战在及,太平洋不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