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七章 魏王府的臭气将

  自打李承乾离开长安,标志着大唐了储君之位彻底空悬,自然也就有人行动起来。

  魏王李泰最近入宫的频率明显比较高,理由是一子亡,一子流,父皇最近难免伤心,身为人子自当多进宫探望陪伴,尽孝道。

  据宫里传出来的消息,魏王殿下似乎也很合皇帝陛下的心思,父子间相处十分融洽。随着魏王入宫的次数增多,李二陛下阴沉的脸上也终于开始有了笑意。

  这便是一个明显的讯号,这个时候某个皇子格外得宠意味着什么呢

  所以朝野之间很多人都在想,看样子魏王殿下入主东宫了,这倒也不奇怪,魏王乃是文德长孙皇后嫡出二子。

  按照继承制度,嫡长子李承乾出事之后,皇位由嫡二子继位很合乎情理。更何况魏王殿下本身文才璀璨,在朝野的威望甚高。

  【讲真,最近一直用咪咪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iiread 安卓苹果均可。】

  至于先前流传说废太子李承乾指控他谋储之事,如今也随着李泰为李承乾求情而烟消云散。

  如今皇帝陛下对魏王如此宠爱,似乎足以说明问题,储君之位似乎就是李泰的囊中之物。

  时间略微久一点,李泰本人也有了这种错觉,为此他特意寻了个机会,扑在父皇怀中请立为太子。

  很难想象一个二十多岁的胖子扑在自己父亲怀中撒娇,求取东西的场景,反正李泰确实这么干了,史书上也记载的十分明确,言之凿凿。

  当此之时,李二陛下险些直接答应,最终却没有明确表态。

  这种态度一下子让李泰有些慌乱,有些不安,父皇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明明对自己这般宠爱,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在所有人眼里,这就是储君该有的待遇,可为什么到最后在关键问题上却不点头,就是不给自己这个名分

  难不成父皇都是装的可是相处日久,李泰很确定父皇眼中的慈父情怀不是装出来的。看自己和看晋阳公主李明达完全是同一个眼神,这就是父亲对儿女的疼爱。

  可是为什么

  父皇是不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还是不打算现在立储,或者将要在考察自己一段时间

  摸不着父皇的心思,李泰一时间就像是丈二的和尚,心中越发忐忑不安。

  父皇此举究竟是为什么呢魏王府里,李泰轻声询问。

  刘轩也有些许不解。当李承乾被废之后,皇帝的一系列表现让他以为储君之位非李泰莫属了。

  但是这个小小的变故却一下子让他们都有些许紧张和忐忑,刘轩沉吟道:莫非是陛下听到了什么风声

  究竟是什么风声他们自己心里有数,李泰现实略微紧张,随后摇头道:不会的,要是父皇察觉到什么,恐怕就不会是如今这个态度了。本王倒是觉得,父皇也许在顾虑什么,可是顾虑什么呢

  刘轩也不禁开始暗自揣度。却始终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沉吟许久之后说道:属下说不上来,这种事最好是咨询一下杜长史。

  是,杜长史见多识广。肯定能够把握到父皇的心意,但他如今不在长安,所以此事李泰无奈地摇摇头,甚为遗憾。

  杜楚客是工部尚书。前段时间黄河发了大水,洛阳以东的运河因而毁坏,影响了漕船通行。长安人口众多。粮食全部依赖从江南而来的漕运,要是出了问题,长安军民就要饿肚子了。

  所以尽快修复运河是天大的事情,他这个工部尚书不得不急匆匆地前去,主持维修大事。以至于不在长安,顾不上魏王府的大小事宜,让李泰问计无门。

  一个重要的智囊很要紧,尤其是一个见多识广,能够在纷繁的水雾里看透真相的智囊就更少了。

  朝堂上这样的人倒是不少,但都是位列宰辅,三公九卿,断然不会轻易掺和到皇子之中,更不会轻易在立储的事情上轻举妄动。

  运气好了是从龙之功,运气不好了会是什么下场侯君集的前车之鉴犹在,时时警醒。

  对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而言,将来无论是哪个皇子登基,都少不得依赖重用他们,何必为了更进一步而冒险呢

  当然了,其中也不乏有些许特殊之人,出于某些特殊原因会对储君之位有想法,但也都十分谨慎。

  李泰也是无奈,身边可用的也唯有杜楚客这么一个人,偏生如今还不在长安,归期不知。他也曾想过求助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谁知道求助无门啦

  自打李承乾出事之后,长孙无忌便以养病为由直接躲到了南山别院里,据说现如今还在参禅悟道,如今还升炉炼丹。

  堂堂国舅,当朝司空,竟然搞起了这些事情,长孙无忌是真的醉心黄老之学李泰倒觉得长孙无忌是想避开一些人,其中就包括自己。

  老奸巨猾

  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很危险的讯号,让李泰很是不安,所以他只得召集起一部分水平有限的智囊。

  魏王府里从来不缺人才,前几年编撰括地志,王府里设有文学馆,聚集了不少人才。以往因为太子在位,作为亲王的李泰只敢公开编书,搞些文坛盛事,却不敢明目张胆地搞神马阴谋诡计。

  现在东宫空悬,便少了很多顾忌,李泰便从中挑选了一些人,在刘轩的带领下成为自己的智囊团。虽然都比不上杜楚客,但有道是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好歹也能有些效用。

  智囊团首先得一个任务便是揣度皇帝陛下的心思,为什么皇帝陛下没有立即应允魏王殿下的请立太子的请求并且提出了应对之策。

  还别说,臭皮匠们认分析了许久,还真得出了一个结论。他们认为是李承乾和李佑的两场谋反刺激到了皇帝陛下,让他对手足相残之事甚为介意。当然了,这也可能与皇帝陛下担心玄武门之变的悲剧重演有关系。

  这番结论一下子点醒了李泰,似乎确实是这个道理,父皇是有顾虑,顾虑自己将来不能够善待兄弟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