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章 谢逸去哪了
偌大的草原上,薛延陀人撒下重兵,要搜捕谢逸和狄知逊这两个大唐使臣,可惜一无所获。
当突利失反应过来唐人使用了声东击西的招数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东边的追击耽误了时间,南方的封锁放松了警惕,兴许唐人早就穿过了他们的封锁线,踏上了南归之路。
更要命的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大唐使臣失踪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传到了灵州和并州。
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闻讯,立即不动声色地调动兵马前往阴山附近,并密切关注薛延陀动向。
自打李靖闭门谢客,修养在家之后,李绩便是大唐军中第一战将,最有威望的统帅,军事敏感度也最高。
大唐使臣竟然在薛延陀失踪了,失踪这两个字到底该怎么解读,怎样定义
李绩的第一反应便是出事了,两位使臣多半是凶多吉少。
狄知逊是并州人,狄家也算是河东名门望族,驻守并州多年的李绩当年知晓,素来敬仰;还有那位年轻的谢学士,虽然素未谋面,但如雷贯耳的名声自然是听说过。
两个儿子都曾写书信前来向自己夸赞此人,故而李绩对这位年轻的谢学士充满好奇,早就想着若有机会定要回长安见见此人,一睹风采。
但现在的情况是,兴许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谁也不曾料到,谢学士出使了一趟薛延陀竟然遭遇了意外,真是天妒英才,让人遗憾啊
李绩少不得有些遗憾和感慨,但现在不是长吁短叹的时候,使臣在草原出事,薛延陀人定要给个交代的。
如果不是请罪,那就是沙场决战了。
所以谁也不敢大意。李绩一边上奏长安,一边将消息通报给和顺郡王阿史那思摩,以及驻守在灵州的李道宗。
与此同时,并州军营里还有一个男子也听说消息。
他不是帅帐里的军官战将,听说的消息很有限,可以说是只言片语,但他很快便推断出大概的轮廓来。
大冬天的,并州兵马向阴山方向集结,显然是在防御北方的薛延陀,说明什么不言而喻。而他恰好知道。最近有大唐使臣前往薛延陀,加之他还知道一些别的不为人知的情况,所以不难推断出大概的情形。
此人正是发配充军的阚棱,前来并州以后,因为昔日的交情,李绩对他算是不错,并未为难不说,还算得上多方厚待。现在阚棱虽说还是戴罪之身,但只要不离开军营。他都是自由的,而且还是个军中小头目。
鉴于他的身份和勇武程度,寻常将校兵卒对他十分敬畏,阚棱的生活也算是滋润。不过他的心中始终有两个挂念。但现在这两个挂念都在草原。
结果让他有些难受
根据目前传来的消息,对某些人而言算是好事,兴许多年心愿能够达成,但是对于小妹杜惜君而言
出使薛延陀的是谢逸。第一次得知此事时,阚棱便忧心忡忡,现在果然出事了。
薛延陀动兵。使团可能出事了,谢逸的安全
无法想象,如果谢逸有丝毫闪失,小妹杜惜君会是怎样的境况一想到这些,阚棱心中满是担忧。
同时心中不免也有些许内疚,如果早点将有些事情告知谢逸,兴许这些悲剧就能够避免,当然那样必然对对不起某些人。
但世上哪有事事如意的好事自己这般经历和位置,注定了会陷入这样里外不是人的局面。
如今唯一的愿望就是谢逸能机灵些,运气能好一些,可以安然逃过一劫,可以顺利逃过一劫。
灵州的李道宗是距离薛延陀最近的军方大员,灵州以及附近好几个州县的兵马都归他节制。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草原起了战事,他便是西北边境所有军队的统帅了。
权力大,责任也就重大。
尤其是薛延陀出现异动之后,李道宗就没有放心过,他太明白皇帝将自己放在此地的目的,更知道谢逸和狄知逊带去的那份圣旨可能会引发怎么样的后果。
所以江夏郡王实际上也有枕戈待旦的意思,自打使团出塞,灵州兵马都没有放松过警惕。
现在消息传回来了,不是个好消息,却足够的出乎意料。
在预料之中,如果使团不能平安回来,要么是被杀祭旗,要么是被扣为人质,如果薛延陀懂点礼貌,或许会遵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规矩。
但万万没想到,会是失踪这样尴尬且奇葩的局面。
失踪是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尤其是在这样的情景下,最直接的理解该是使臣已经遇害,薛延陀有心反唐。
但现在传来回来的消息却并无此等迹象,薛延陀人也在四处搜救,是不想李绩和大唐撕破脸皮, 还是装模作样拖延时间,暗中调动兵马备战,抑或真出了什么奇怪事
不过大度设南下是不争的事实,夷男派长子出动,到底是意图进攻,还是出于防守的心态,那就不得而知了。
最让人伤感的便是谢逸,难得一个有为青年,就这么
江夏郡王少不得连胜叹息,金城郡主李安宁也是相同的反应,谢逸的表现与他平素所见的男子都不同,有种别样吸引人的风采,近距离相处很舒服,却不想
一想到这些,小郡主心里不禁堵得慌,甚至忍不住落泪。
世子李景桓得知此事,心中则泛起些许古怪的情绪来,情敌回不来,本来或许算得上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但纵然谢逸回不来,郑丽琬也不会嫁给自己,自己也没那个勇气提出任何非分之想,结果只能是俏佳人变成俏寡妇。
颇有怜香惜玉之心的李景桓当然不忍看到佳人不幸的情景,可按照传回来的消息,使臣确实可能
唉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件让人不胜唏嘘的事情,但愿谢逸能活着回来吧不要让郑丽琬再成为寡妇。不要让佳人再伤心。
李道宗没有儿子那么多复杂的理由,但心思是相同的,他也希望谢逸能够归来,并且有些有根据的奢望。谢逸才智卓是出了名的,又是擅长于随机应变,兴许在危局之下有办法逃出虎口,顺利回到大唐境内。
所以在调动大军严阵以待的同时,李道宗还让儿子李景桓率领兵马前去边境接应。前军斥候已然进入双方的军事真空地带,甚至是悄悄进入薛延陀境内,只为探查消息以及可能的接应。
不管谢逸和狄知逊能否能讨回来。做好接应是自己的本分,李道宗觉得自己有这个意外和责任。
与此同时,关于使团的一切消息全都传到了长安,送去了太极宫承庆殿。
太极宫承庆殿,正在高照的艳阳下赏菊花的李世民被惊扰了,盖因为中书省接到李绩和李道宗两个人的奏疏,不得不赶回承庆殿。
中书舍人马周脚步匆匆而来,李世民顿觉不妙,待接过奏疏一看。整个人的表情顿时有些不好了。
出使薛延陀的使团出事了
准确来说,使团还在,但的呃使臣竟然失踪了
这算是怎么回事李世民有些蒙,然后下意识生出些许念头来。薛延陀人难道要谋反吗难道还是走到了必须动兵的地步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李世民自然不怕事,虽说原本不想立即动兵,但如果薛延陀人真的不知死活。那么他不介意立即动手教训。
不就是开战嘛,左右不过是多花费点钱粮,多付出点精力和代价而已。如今的大唐有这个资本,大唐的天威和尊严是绝对不能被亵渎,这是原则性问题。
真正让他恼火的是谢逸和狄知逊的失踪,虽说是失踪二字,但这种情况下,任谁也不会首先往好处想。
凶多吉少是所有人共同的第一印象,两位使臣八成是回不回来了
狄知逊是良臣,谢逸更寄予厚望,但是
李世民突然有些后悔,也许不该派谢逸前去出使的,多少的一个人才,何必把他放在那么危险的境地下今秋的庄稼已经收获,土豆和玉米的高产再次让他惊叹。
长孙无忌在农田里看到金灿灿的玉米,再称量亩产之后,当场不仅仅是惊叹,甚至算得上痛哭流涕,激动之情简直不能用言辞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是谢逸的功劳,虽说到目前为止仍旧不知道谢逸到底从何处得到的良种,但有高产的粮食存在,那就足够了,来源并不那么重要。
但相通的道理,也许谢逸身上还有很多神秘且神奇的东西,现在就让他这么一命呜呼实在不值得的。
当初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可是圣贤教过的道理。自己怎么就忘了,将最年轻难得的臣子这般断送了
一时间,李世民不由有些后悔,有些自责。
虽说薛延陀仍旧很大动兵的可能,谢逸和狄知逊看似没有完成出使任务,但此刻李世民心里没有一点怪罪之意。
毕竟这并非是个容易的差事,换个人未必能完成好,何况草原上可能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麻烦和突发情况。
薛延陀没有直接竖起大旗发烫,夷男不曾直接率兵马南下进犯,而是弄出使臣失踪这样的说辞,某种程度上已经算谢逸和狄知逊的成功了。
也许草原上出了什么变故,是谢逸和狄知逊通过一些个人努力,将薛延陀人逼到了如今的地步。也许谢逸和狄知逊是真的失踪了,他们迫不得已出此下策略,然后害苦了薛延陀人,让他们举棋不定,不敢轻举妄动。
也许谢
逸和狄知逊此刻藏身何处,或者在在回来的路上,最不济便是被薛延陀给扣下了,但应该还回得来。
但愿如此吧
李世民沉吟许久,也不曾召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重臣商议,便乾纲独断,抬头对中书舍人马周道:立即拟旨,着李绩与李道宗密切监视薛延陀,严阵以待,户部随时做好运动军粮的准备。
边军全力搜索,务必尽力营救谢逸与狄知逊,若能救回朕的良卿,必有重赏,再派使者前往薛延陀,向夷男问罪,并宣召孙武开立即返回长安请罪,不得有误。
严阵以待,防备最恶劣的后果是最必要的,无论什么时候,国家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救援也是需要的,如果能救回谢逸和狄知逊,付出一些代价完全也是可以的。
最重要的则是搞清楚来龙去脉,草原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只有闹清楚缘由,才能知悉真相,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是马周看出了李二陛下阴沉的表情,知道皇帝此刻的心情,自然不敢有丝毫迟疑,当即答允一声,匆匆前往中书省拟写圣旨,传去并州和灵州。
马周出门的时候,并未注意到,一高一矮两道瘦小的身影待在承庆殿的门边,也许他们已经停留了很久。
外人无故靠近承庆殿,偷听殿内皇帝与重臣的交谈,等于偷听国家机密,是要杀头的死罪。寻常人也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能靠近承庆殿,因为会被守卫的禁卫军拦截,甚至剁成肉酱。
但有些人例外,比如晋王李治和晋阳公主,他们带着淑妃杨氏制作的点心,本来是要来送给父皇的。
没想到在门外听到一个让他们万分震惊的消息,一时间,或者说根本无法接受的消息。
一时间,晋王李治神情不禁有些恍惚,最尊崇最信任的谢长史在草原上上出事了回不来了怎么可能呢谢长史不是向来最为聪明,最为机敏嘛,他说说好年底前一定会回到长安的,怎么就
晋阳公主兕子也受到了不小的惊吓,虽然年纪小小,但聪明伶俐,自小生长在皇家的她有几分超乎年纪聪敏,能够懂得父皇和马周那番话的意味。
手中装着点心的食盒落在欣赏,晋阳公主早已眼泪汪汪,抽噎道:逍遥哥哥他去哪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