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轻松

  (二更了,求点月票。【)</p>

  始皇帝的功绩,包括南击百越,北驱匈奴。</p>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前秦也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p>

  始皇帝的残暴之处在于,他对人力的运用毫无节制,无论是建万里长城,修建道路宫室,以及南北移民,都证明了这一点。</p>

  他用人命和鲜血,铸就了前秦的辉煌,同时,也为混一天下的前秦埋下了祸根。</p>

  汉武帝,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君王。</p>

  之所以人们将其与秦皇并列,却非其他原因,因为他同样修建完善了汉家长城,而且,对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p>

  </p>

  他的功绩,实际上比不得始皇帝,能与始皇帝比肩者,其实只有一样,就是狠绝的心性。</p>

  为了能够消灭匈奴,几乎榨干了大汉国力。</p>

  辉煌的军事胜利背后,满是汉家百姓的血泪。</p>

  在这个时代,对于始皇帝以及汉武帝两位帝王的评价,和后世有着很大的不同。</p>

  他们的功绩和他们的残暴,同样著名于世。</p>

  文臣们一旦在表章中提起他们,多数属于劝谏的性质,很少有例外。</p>

  像周仿上书,便是如此。</p>

  他推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p>

  虽说,上疏当中,言辞极尽委婉之能事,但还是将自己的主张说的很明白。</p>

  他不赞成靖胡之策中的移民这一篇,也对皇帝陛下在此时如此看重外邦之事,有着微词。。。。。。。。</p>

  他认为。中原未定。不应本末倒置。过于侧重于胡事。</p>

  不过,他对靖胡之策中的其他几策,也表示了肯定之意,而且,对文字和银钱流通之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p>

  不论其他人怎么看,有何不同政见,实际上。这位同门下平章事,中书之首,都可以算得上是尽职尽责。</p>

  此书一上,随即在早朝中同李之问所献之靖胡之策一同,宣之于廷臣。</p>

  一时间,上书言事者多,同时也让这两篇勉强算是相辅相成的文章,成为成武一朝,最重要的对胡策略。</p>

  后面再有人言及胡事,多要引用这两位所述。顺便,让周仿。李之问之名,传于天下。</p>

  名留青史,就是这么简单。</p>

  随后,皇帝陛下下旨嘉赏两人,对两人所言,表示了肯定。</p>

  周仿在中书的位置,一下便稳固了起来,因为他确实是站在文臣的角度上,来看待国朝政事的,这样的认同,让他的同门下平章事之职,显得实至名归。</p>

  而李之问同样声名鹊起,晋身从六品鸿胪寺少卿,也没有什么人再说闲话了。</p>

  实际上,这是如今河东金国降臣,头一次真正进入大秦权贵的视线,亮相很惊艳,尤其是少了蜀人融入大秦朝堂所必须的漫长的过程。</p>

  鸿胪寺初立,声势却已不小,随后,皇帝陛下下旨,令鸿胪寺遣人出使回鹘。</p>

  最终定下来的正副使节,也让中书的大人们又头疼了几番。</p>

  正使赫然乃皇室宗亲,李氏宗族子弟,按辈分来说,是当今皇帝陛下的叔伯兄弟,在皇室之中,向有贤名。</p>

  李之问也挺倒霉,刚上任,手下没什么得用之人,只能亲自任副使。</p>

  又从长安国武监找了两个通译,年关还没到,天寒地冻之时,便于长安启程,踏上了漫长的旅途。</p>

  此事上自然有些波折,但皇帝陛下振振有词,皇室担天下之望,亿万生民奉养,怎能饱食终日,不思报效国家?</p>

  皇帝陛下的大道理说的很顺溜,显然已经深思熟虑过了,而且,晋国公赵石在此事上,也旗帜鲜明的站在了皇帝陛下一边儿。</p>

  于是,波折遂平,至于文臣们的种种担忧,被这两位君臣联手,给硬压了下来。</p>

  皇帝陛下还有意将宗族出使异邦定为常例,这一下,很多人也就琢磨出了其中的味道,一旦知道了圣意为何,从来也不缺少顺应皇帝陛下心意之人。</p>

  这事实际上并不算小,但在大秦成武七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办了下来,也只能说,大秦成武皇帝选择的时机太好,或者也可以说,这个时候大秦皇权渐渐的开始走向巅峰,臣下们也开始日趋习惯于皇帝陛下的乾纲独断了。</p>

  大秦成武七年,就在这些纷纷扰扰中,走到了尽头。</p>

  年关将至,大秦内外,终于迎来了一段稍微平静些的日子。</p>

  外间,没有战事,内里,政争也渐趋于缓和。</p>

  不过回头看去,和成武七年开始的时候相比,大秦朝堂上下,几乎已经是面貌一新了。</p>

  在这样急剧的变化之下,却还能保持统治架构的稳定,可以说,大秦君臣上下这些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p>

  军事上的胜利,以及军政上的改革,齐头并进,让成武一朝初期,充满了活力。</p>

  。。。。。。。。。。。。。。。。。。。。。。。。。</p>

  临近年关。</p>

  长安城内内外外,都充满了节日的喜庆味道,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p>

  虽说大秦成武七年,有些动荡。</p>

  但那多数无关于百姓民生,大秦都城长安,如今可以说是天下间有数的富庶繁华所在,而且,还处在快速的上升阶段。</p>

  南来北往的商旅,高颧深目的异邦之人,渐渐增多的人口,日益富庶的百姓,宽敞整洁的街市,一切的一切,都让长安显得更加的富有活力,也更加的自信开放。</p>

  国力的强盛,在大秦京师,彰显无疑。</p>

  长安晋国公府,如今乃是大秦一等一的豪门。</p>

  府门之前的热闹自不必提。</p>

  越是临近年关,送上年礼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天都能在晋国公府府门外。看到车水马龙的景象。</p>

  不过今年和去年又有不同。晋国公府的府门,再次难进了起来。</p>

  除了亲戚友好,其他人想要登堂入室,门儿都没有。</p>

  多数人的年礼也被退了回去,当然,这也不奇怪,光禄寺一案,还在收束首尾。不独是晋国公府,大秦长安中的其他府邸,也是差不多的情形。</p>

  往年间,各府宾客盈门的景象,今年也看不到了。</p>

  就像晋国公府这里,若是真办起酒宴,估计和皇宫夜宴也能比上一比了,但一直到了年关,也没听说晋国公府摆宴的消息。</p>

  到是皇宫之内,传出消息。今年在正月里,皇帝陛下要大宴群臣。</p>

  不过。外人看不到的是,晋国公府内其实很是有些喜气儿。</p>

  晋国公府中,一直阴盛阳衰,这个不用多说了。</p>

  所以,从腊月里开始,府中莺莺燕燕的,便开始布置起了府中摆设,洒扫庭院,扎花灯,准备年关需要的饮食,等等等等。</p>

  而且,今年晋国公膝下又添一女,年后还能添丁进口,所以说,今年的晋国公府,很是准备热闹一番。</p>

  连石头娘在逗弄着新添的孙女之余,还不住嘴的问,能不能把城外的小孙子也接过来,一起过个新年。</p>

  当然,这个纯属说说,就不用想了。</p>

  公主府那边儿,一到年关,就显得格外冷清,若是再将胖小子弄来,剩下那孤零零的母女两个,情何以堪?</p>

  至于说把公主也接过来,嗯,不带这么开玩笑的好不好。</p>

  不过,和往年一样的是,赵石还是个甩手掌柜,府中怎么热闹,都由着她们去了,他自己则找了个清净所在,想要悠闲的呆上些日子。</p>

  今年事情很多,但结果都还算不错。</p>

  等到明年,军队整编的事情,就能加快步伐了,这和枢密院人手增加,架构渐渐稳定下来,有着关系。</p>

  各司其事,各安于位,政令才能通达,枢密院这里,尤其如此。</p>

  他们这些军旅出身之人,其实比文人更要看重规矩,一旦规矩立下,也就不会像文人那样,整日里再寻思勾心斗角了。</p>

  人多嘴杂,政见不一,事情拖延不决的情形,在枢密院很少见到,因为上官的威权更重,通行枢密院的,其实等同于军令。</p>

  所以,到了年关,各部歇衙,赵石也就轻松了下来。</p>

  尤其让他感到爽快的是,不用再为宫内两位娘娘的乱点鸳鸯谱闹心了。</p>

  李刑已经出京,不过出京之前,李金花和他见了一面,给他指了一门亲事。</p>

  当然,也还是娶妾,李刑正忙的焦头烂额,满心的糊涂,却不敢不听,于是麻利的派人上门求亲。</p>

  那家人自然有些犹豫,若是平日里,李刑这样的军中大将上门提亲,即便是为人妾室,但求的不是家中长女,也就不便拒绝。</p>

  但宫内那边,可是吊着呢,不过明白人还是多,李刑是什么人?李刑是晋国公的外侄。</p>

  这么一想,那家人头上直冒冷汗。。。。。。。于是,李刑出京的时候,身边便多了一个小妾,算是给自家姑父顶了一次黑锅。</p>

  随即,种家子弟,也来凑热闹,这次是正经娶了过门做媳妇,更不容那两家人拒绝。</p>

  公主府也没闲着,靖佳公主给自家儿子摆寿宴,请了一群京师女眷,席间,有一女不小心打碎了一件琉璃盏。</p>

  却被告知乃御赐之物,公主好言抚慰,没怎么计较。</p>

  但那家人在接回女儿之后,便连夜出了京师,投亲去了。</p>

  还有一位,听说弓马娴熟,被请到香侯府当香侯陆飞翼的女卫去了。</p>

  釜底抽薪,赵石被叫到宫中,受了一番数落,太皇太后娘娘却也不得不承认,和这些外臣讲不通什么道理,外臣们的手段太多,那里是宫内妇人能够及得上的?</p>

  于是,就此偃旗息鼓,不再来捣乱了。。。。。。。。。(未完待续索,!</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