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周韬有字

  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

  一路上,看着青山绿水,土地肥沃,虽然经过了黄巾之乱,但是依旧繁华热闹。

  进入颍阴县城,周韬看着往来之人,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总感觉这里不论是行人还是两边商贩,以及那些展露笑颜的孩童,均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文风礼仪可见一般。

  周韬不自觉的瞟了身旁的徐庶一眼,暗道:这样的一个地方,怎么就教出一个‘游侠儿’呢?

  一旁的徐庶平淡的走着,但是心里并不像外表那样淡然,离家数年,自己这不孝孩儿该如何面对还在长社家中的独母呢?

  两人各怀心思,完全没注意某处张贴的画龙点睛榜,更没有听清那些成群,正在议论这时下最为热闹话题的士子们,往寻那传说中的颍川书院而去,这是他们的第一站。

  颍川郡多是山地,颍川书院便是倚山而建,并不在颍阴县城内,而是坐落在西城郊。

  现世不少的传说中,其中有一条就是——徐庶曾经改名换姓也在颍川书院求过学,更曾拜司马徽为师,不过,这些是否为真,现世的专家们以及三国爱好者们也是各执一词,毕竟依据有限。至于现在,周韬就更搞不清楚了,毕竟这徐庶可以说是被他率先‘截胡’了。

  只是周韬还没有完全醒悟的是——这个位面的三国根本就不正常,或许大的形势走向是差不多的,但

  在周韬和徐庶的眼前,一座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没有烫金的匾额,也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只有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的木匾,上书——颍川书院。

  最让周韬和徐庶好奇的是,那两扇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仿佛知道有人来拜访一般!

  不多时,一名穿着文士儒袍,身长约莫七尺三寸(175左右),年龄约莫三十二三的儒雅男子面带微笑,站在门前微笑着向周韬和徐庶施礼道:“颍川书院百晓童,静候远道夷陵而来的贵客多时了。”

  周韬与徐庶面面相觑,这人咋回事儿,他怎么晓得我们是从夷陵来的?

  “等等,你说你叫百晓生?”周韬抓住了这个名字,不过很明显,他由于惯性思维作祟,给听岔了。

  百晓童并不因为被人叫错了名字而着恼,微笑着摇头,耐心解释:“衍颉可能未听清,在下百晓童,字中言,如衍颉不嫌弃,可唤在下百晓中言。”

  “衍颉?你是在叫我?”周韬有些纳闷了。

  百晓童保持淡淡的微笑,轻轻点头,也不再挡在门前,侧身站往左侧,礼请周韬与徐庶入内。

  周韬也很光棍,既来之则安之,而且看样子这给他一种怪怪感觉的家伙并无恶意,随即与徐庶联袂入得书院。

  进入大门,走在青石板路上,正对着的是一间大屋,屋宇方正,青砖砌就,上有雕花瓦当,院落中更是栽满了各类花草奇树,端的是景致怡人。

  百晓童引着他们进入了屋内,屋中央是一个大大的香案,香案后悬着一副圣人画像,黄铜香炉中插着几枝香,袅袅香烟缓缓上升,渐渐散开。

  穿过旁门,就是读书的地方,矮桌上满满的都是书卷,坐垫分散四周,造型精美的古琴摆在为首的左侧位置,只是奇怪的是,这里空无一人。

  喝着杯中清茶,周韬心里感觉毛毛的,就像被很多双视线盯着看的那种,可他环顾四周愣是没发现人呀?莫不是有鬼?这地方看起来静雅无比,不会是哪个‘妖仙’施展的障眼法,其实这里布满了骇人的尸骨吧?

  周韬确实是想的有点多,这里是个书院,再准确不过,但又一点他猜对了,这个地方还真是某位自称水镜的得道‘妖仙’所施展的某项能力而建立起来的。

  “衍颉,从年初一别,没想到仅仅半年,当初的那个命悬一线的鲁莽儿,如今已然名震荆楚巴蜀之地,让在下很是感慨矣。”百晓童放下手中茶盏,望着疑惑的周韬,微笑的道。

  周韬心中一愣,面色却是不变,经过了这么多次‘挫折’,他总算是学会了处事不惊、不乱,虽然还很生涩,但已经不影响他的谈吐:“百晓先生可是当日救小子一命的方士?”

  百晓童点点头:“正是,当时在下云游荆楚,路过夷陵地界时,正好瞧见你被那群东山贼人杀的很是凄惨,便顺手搭救”

  周韬有些尴尬,这些事情,阿翁阿母没少在他耳边说,总是要他如有幸再遇贵人,一定要以礼相待,并还了人家大恩。

  但此时,没看见徐庶正侧头一脸想笑不笑的望着他吗?明知突然打断别人的说话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却还是硬着头皮道:“那个,百晓先生,救命大恩,周韬无以为报,先在此谢过了。”说完,站起身,朝着百晓童弯腰,深施一礼。

  百晓童点头,大方的接受了周韬的这一礼,在这之前,他虽然已经得到‘卯’关于周韬的情报,但亲眼再见周韬,对他更多了一些满意。

  “衍颉两字,本是我看你脾性虽然鲁莽,却并非空有热血而无慧根,便取延长开展之意,再大胆冒着犯忌讳之嫌,取先古圣人之名讳——颉(jie),望能借助此二字,熬磨你脾性,延长开展求学之心,造福一方百姓。”

  百晓童缓缓道来,半年前的他完全没想到,此子在半年后还真应了自己当时顺手而为之举,在夷陵开展治学之道,并且以夷陵百姓为重,励精求治。

  衍颉,这是他当初在离开夷陵之前,赠予周韬的表字,只是周地和张氏因他还未及冠,便将那书有此两字的蔡侯纸当宝贝一般,小心翼翼的藏了起来,准备等周韬及冠便给他,这样就不用像大多数寒门百姓一样,无字。

  字,起源于商,盛行于周,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意为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表字更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像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寒门百姓,绝大多数,终其一生,也得不到赐字。一是因为文字被垄断,他们不识字;二是因为,就算取了字,也没有意义,毕竟这个时代想要为官,成为人上人,必须有人引荐才可——这就是这个时代的‘举孝廉’,也是这个时代寒门的悲哀。

  周韬当然明白这其中代表的含义,连忙再次深施一礼,‘谦虚’道谢:“感激先生赐字,韬惶恐,只怕受之有愧。”

  百晓童微笑摇头,随后说了一句让周韬和徐庶莫名其妙的话:“无愧,只是你二人可愿为书院十二支?”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