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节尽孝
东瑗觉得盛修颐说的很对。</p>
她亦暗叹他看问题的透彻。</p>
只是这些事,难道盛昌侯不知道吗?</p>
东瑗觉得自己是无奈居于内宅。倘若她在朝廷行走,亦是能看的出来的,难道盛昌侯看不出来吗?</p>
“既这样,爹爹为何还要生气?”东瑗问盛修颐,“爹爹难道看不出东|宫旁落,并不是因为你一句话吗?”</p>
盛修颐沉默片刻,缓缓叹了口气,道:“我猜他是知道的,他心里比我更加清楚……”</p>
缓缓停顿,盛修颐才继续道:“只是他不甘心而已。”</p>
一句不甘心,终于点出了问题的实质。</p>
盛昌侯何尝不知?他在装傻充愣罢了。</p>
“一朝天子一朝臣。像爹爹这样,两朝为官,先皇是很器重爹爹的,而元昌帝对爹爹从前是惧怕与依赖,现在更多的是戒备,早无先帝当年的信任。等以后嗣皇登基,谁能想到盛家的未来?”盛修颐轻声道,“阿瑗,一样东西,你尝到了它的美好,就不愿失去,甚至为之患得患失。权利便是这样的东西……有几人能像薛老侯爷那般通透豁达?”</p>
他是说,盛昌侯很害怕失去现在的高位重权。</p>
只有这样,盛昌侯才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p>
权利的确很诱人,特别是在这个人治的社会。</p>
盛修颐从前对镇显侯薛老侯爷并不算推崇。他印象中的三朝元老,不过是会打太极,左右逢源罢了。自从和薛家结亲,几次相处下来,盛修颐就开始觉得,镇显侯爷历经三朝不倒,靠得不是运气、不是狡猾,而是识时务、敢取舍!</p>
面对权力,盛昌侯就不及镇显侯爷豁达。</p>
盛修颐是很敬佩薛老侯爷。</p>
“你不担心吗?”东瑗问盛修颐,“你不担心盛家从朝廷里落寞吗?”</p>
盛修颐笑起来:“伴君如伴虎。急流勇退谓之知机。不在高位,不谋朝堂,过得自由自在,难道不好吗?”</p>
东瑗笑笑不说话。</p>
元昌帝遇刺之事,不敢对外宣称,只说是偶遇风寒,才卧床不起。</p>
掌院太医嘱咐元昌帝,半个月不要下床,两个月内不要担心朝政,否则身子不能恢复,以后想要弥补就更加难上加难。</p>
三爷盛修沐依旧每日当值,而盛昌侯则不需要上朝。</p>
可他依旧每日繁忙。</p>
因为陛下病着,太子之位尚未宣告天下,禁|宫两位娘娘也斗得厉害。</p>
这些事,身处内宅不关心朝政的盛夫人也有些耳闻。因为对方是薛家和薛贵妃娘娘,她虽然很想和东瑗说说,却又觉得不合时宜,只得忍住不提。</p>
</p>
朝中大事,不管担心不担心,东瑗和盛夫人都插不上手。</p>
而表姑娘秦奕的婚事,终于定了下来。</p>
四月二十,便是东瑗当初出阁的日子,秦尉侯府派盛家五姑奶奶盛文柔下了小定之礼,商议今年八月初一迎娶秦奕过门。</p>
盛夫人同意了。</p>
秦尉侯府送过来的聘礼,价值五千两银子左右。</p>
盛夫人不贪这些东西,得到盛昌侯的允许后,决定替秦奕置办八千两银子的嫁妆。</p>
盛家从来都是娶媳妇,没有嫁过女儿,两位小姐都是直接进宫去了。</p>
盛夫人和康妈妈讨论一番后,决定比照二奶奶葛氏当年的嫁妆置办秦奕的。</p>
因为东瑗是御封的郡主,她的嫁妆虽然只有八十八抬,却远比旁人一百二十抬丰厚,更别提薛老夫人给东瑗私下里添置的,不在礼单上的东西。</p>
秦奕出嫁,自然不好比照郡主的嫁妆。</p>
盛家亦不会拿出这么多钱嫁她。</p>
商定之后,康妈妈吩咐外院的管事去采办。</p>
到了五月初,秦奕的嫁妆算是办齐整了。</p>
而元昌帝的身体也恢复了些许,已经可以上朝。他上朝第一件事,就是商议立储。</p>
文武百官并不是全部偏向二皇子,因为盛昌侯的缘故,三皇子的呼声也很高。</p>
攻击二皇子的,几乎都是说他怯懦胆小;他的母亲薛贵妃娘娘只有一个皇子,不及盛贵妃娘娘有二子,福禄齐全。</p>
攻击三皇子的,莫过于说他外戚权势过大,将来只怕会大权旁落,朝中又是一番风波。</p>
没过几日,就听说薛贵妃娘娘跟陛下哭诉,说她夜夜有梦,上仙对她说,需广积慈爱,方可天佑我朝。</p>
皇帝听后很感动,就把那个宫外带进来的四皇子过继到薛贵妃娘娘名下。</p>
这样,薛贵妃娘娘亦有二子。</p>
盛昌侯气得吐血。</p>
盛修颐亦明白当初为何元昌帝那么痛快认下了兴平王送给他的四皇子。他估计那一刻就想好了用四皇子来对付盛家。</p>
他好不容易借酒装疯,把自己对薛东瑗的念头告诉盛氏父子。</p>
结果盛氏父子装傻!</p>
最后,那个该死的兴平王还真的弄出那么一个孩子!</p>
他如何不气?</p>
不过转念也想,估计是盛家在背后捣鬼了。既然是这样,盛家送过来的孩子,他就要这孩子成为日后让盛家后悔不已的人。</p>
于是他痛快认下了四皇子,却并没有说要接四皇子的母亲进宫。</p>
这个孩子,如今寄养在薛贵妃娘娘名下,成了薛贵妃娘娘的儿子。</p>
他估计是想看看,他日盛家如何自食苦果。</p>
这一切,盛昌侯不知道。他并不知四皇子的来龙去脉,正好撞在陛下说“明珠遗海”这件事上,是因为盛修颐背后推动了。所以他以为是兴平王帮衬薛家,用对付盛家。</p>
心里对兴平王也存了气。</p>
这件事,大臣们吵了半个月。</p>
五月十六那日早朝,元昌帝气色很差,大臣们对立储一事意见相佐令他无法抉择。于是元昌帝说,立储乃皇帝家事,自古长幼有序,且二皇子不曾有天生缺陷,不该避兄而择弟。</p>
这个理由,真不好辩驳。</p>
就这样,二皇子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薛贵妃娘娘被封为皇后。</p>
薛家一时间水涨船高。</p>
薛皇后的父亲薛子侑,镇显侯的世子爷,御封了三等奉国将军、世袭三代的延熹侯;其母荣氏,御赐一品诰命夫人。</p>
三日后,是皇后册封大典。</p>
内外命妇皆要进宫朝贺。</p>
盛昌侯却意外的病倒了。</p>
这回真的不是装病,而是气得怒火攻心,半夜发烧起来。</p>
盛修颐连忙去请了太医,太医只说是热毒内积于心,涌上了痰气。先开了几副方子,化痰散气,而后再慢慢调养。</p>
出了内室,老太医就跟盛修颐去小书房开方子,才对盛修颐道:“太傅积年征战,身子里旧疾隐患一直未曾消退。年纪越发,旧疾就越显露。老夫瞧着太傅的神色,不像是新病,而是旧疾复发。世子爷听老夫一言,劝太傅少操心,多静养,方是延年保寿之法。”</p>
盛修颐愣了愣。</p>
他道了谢,亲自送太医出去。</p>
元昌帝亦听说盛昌侯病倒,特意下了口谕,让盛家女眷不用去封后大典朝贺,在府里尽心服侍盛昌侯。</p>
虽是关心,却听着那么像幸灾乐祸。</p>
满京城热闹非凡的封后大典,盛家则大门紧闭。</p>
盛昌侯高烧了一夜,吃了药烧退了不少,却一直低烧,持续了两天。他整个人好像一瞬间就苍老了。</p>
盛修颐兄弟几人、东瑗和二奶奶葛氏也一直在元阳阁侍疾。</p>
盛修颐甚至在内室安了一张软榻,不回静摄院住,日夜在床前服侍盛昌侯。</p>
盛昌侯这一病,好似明白了很多事情,看着长子劳心劳力尽孝,前段日子对他的恨意,也减轻了。</p>
病倒的时候,三个儿子都在床前服侍。</p>
二爷盛修海有些烦躁,心不在焉。</p>
三爷盛修沐从来没有服侍过旁人,他虽然有孝心,却不得其法。</p>
只有盛修颐,服侍盛昌侯起身如厕、替他擦拭身子、亲手喂药,样样做的仔细又妥帖。</p>
盛昌侯就轻轻叹了口气。</p>
养儿防老,这句话他到了今日才明白其深意。</p>
他的父母去世的时候,都是盛夫人在身边。他一直在外征战。当年老父亲病倒了,是不是也想有个儿子这样尽心照拂?</p>
想着,盛昌侯又叹了口气。</p>
“在西北打仗的时候,草原人有句谚语:先长出来的头发不如胡子长久,先长出来的耳朵不如犄角坚硬。”盛昌侯声音有些嘶哑,“这句话咱们中原人也说,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看着你们兄弟,都比爹爹能干,爹爹真的老了……”</p>
二爷和三爷都是一愣,而后才发觉这句话有些凄凉。</p>
两人垂了头。</p>
盛修颐眼睛有些涩:“爹爹还不足五十,如何言老?”</p>
“五十而知天命,怎能不老啊?”盛昌侯叹气道,神色有些凄婉。</p>
兄弟三人看着平日里强悍的父亲说这样的话,都是心头一酸。</p>
盛昌侯这一病,足足病了半个月。他因为常年征战的缘故,原本黧黑的面颊就显得老成。如今这一病,老态顿现。</p>
东瑗看着也觉得心酸。</p>
薛家的热闹一对比,这段日子盛家门可罗雀,清冷异常。</p>
五月二十八日,东瑗的十一妹、进宫封了淑妃的薛东姝薛淑妃娘娘诞下了一名公主。</p>
这是元昌帝的第四女,元昌帝很是喜欢。</p>
他因为身体里有余毒,身子也不好,时常咳血。四公主诞生那日,陛下却意外睡得很踏实。</p>
陛下就说,薛淑妃娘娘的四公主,是他的福音。</p>
********************</p>
求粉红票哒(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