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 票拟
原吏部侍郎的那处园子在纱帽胡同的后面,占地极广。园子里面的格局是有山有水,风景秀丽宜人。而且地处纱帽胡同,在内城里面,作为大臣的居住地,离上朝的地方紫禁城又近,实在是个好园子,不过价格肯定不菲。叶三让管家去问价的时候,却被告知那处园子已经卖出去了。叶三很遗憾,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卖出去了,如果真卖出去了,他也没有办法。那园子的主人也有可能害怕叶三的权势,不敢收他太多银子,但是那园子价值本来就很高,所以不愿意卖给叶三。总之,叶三也不能依仗权势为所欲为,何况吏部侍郎都要回家养老了,更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于是管家按照叶三的意思,只得另寻其他园子,一来二去就到了四月。</p>
四月中旬,山东总督黄启忠押解战俘已经到了京师地界,如何封赏黄启忠的事儿不能再拖了,皇上下旨内阁尽快把票拟的结果报上去。叶三想把朝廷整合在一起好办事,当然不愿意看到四分五裂、凡事争执不休的局面,于是对黄启忠的态度是尽力打压。很多人在立功之后都会抱怨朝局复杂,自己为朝廷做出了多少多少贡献,结果因为奸臣当道,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云云。实际上朝廷为了一些大政纲略只能这么做。</p>
“黄启忠还有几天才进京啊?”叶三在王翱对面坐下,把手里的折子放在书案上:“皇上把咱们的折子退回来了,要咱们重新票拟。”</p>
票拟便是代皇上草拟各种文书,大量是关于六部、百司各类政务奏请文书的批答。它可以事先与皇上共同讨论,做出决定后再草拟成文字,更多的是内阁先拟好批答文字,连同原奏请文书一起送皇上审批。由于政务繁杂,大部分票拟都会不出意外地批红,票拟几乎就等于是圣旨。所以内阁的权力极大,大明朝没有宰相,但是内阁首辅的权力已经远超宰相,同时也形成了君逸臣劳的局面。实际上负责朝廷运作的是内阁和六部,皇上如果不想管政事,把内阁和司礼监的人安排好,叫司礼监批红就成。而内阁必须详尽地批阅各种奏章,绝对不能偷懒,所以要做阁臣,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要有充沛的精力,而有做阁臣资格的人很多都已经老了,又老又有充沛精力的人实在是人才啊!叶三的前世就有一句话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诚不我欺啊!但是,如果票拟不批红的话,一般是不能颁布下去的,君权就体现在这里,现在黄启忠的任命决定,皇上就出面干涉了。</p>
内阁首辅王翱看着书案上原封不动退回来的折子,若有所思地道:“黄启忠挂着九叠柳叶篆文银印打了胜仗,回到朝廷起码得做九卿啊,太常寺卿是小九卿,也是合乎常理惯例的。既然皇上不同意,恐怕是嫌给黄启忠的封赏小了。”叶三沉声道:“兵部尚书的位置空着,首辅看让黄启忠补兵部尚书的缺如何?”王翱愕然看着叶三,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王翱毕竟年纪大了,反应速度比不上叶三,不过他心里是明白的。</p>
</p>
“既然叶阁老觉得让黄启忠补兵部尚书一职妥当,老夫自然没有什么意见。”王翱一向的态度就是让叶三决策一切政务,他不过就是在叶三忙不过来的时候处理一些不是很敏感的政务。</p>
“首辅没有意见,那我就重新写折子了。借您老笔墨一用。”叶三拿起砚台上的毛笔,仿佛不假思索地在纸上写了起来。不足半柱香功夫,一篇言简意赅又用语得体的短文就一挥而就。叶三写完递给王翱说道:“首辅看看,这样写有没有问题?”王翱拿起墨迹还没干的折子,轻轻吹了吹,仔细看了一遍,抬头说道:“佩服佩服,叶阁老才思敏捷,连老夫也自愧不如。”</p>
叶三心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路?在前世也是写过很多总结回报、发言稿什么的,这几年还靠过硬的硬笔书法敲开科举的大门,难道是浪得虚名?朱祁镇说自己是西贝进士,那是他了解叶三肚子里有几滴墨水,可别人可不清楚叶三的底细。像叶三写的这种文章,颁发出去是当圣旨用的,很多人都会看到,如果没有点这方面的才华,写得漏洞百出言语不当,那这个国家的政务还像什么话?成何体统?叶三在这个上面是加了夜班的。所以在体制完善的大明朝,用科举出来的文人治国不是没有道理。假如朝臣文人连文章都不会写,还要找枪手代笔,一来二去行政效率就更低了。</p>
永乐朝时,内阁大臣必须在翰林院呆过,很多人都做过庶吉士,专门为皇上写圣旨,然后在慢慢锻炼提拔进入内阁。所以以前进翰林院这样的清水衙门是进入内阁的一个必要步骤,进士们通过在翰林院了解了各种书面信息和数据来掌握整个国家的状况,从而进入治理国家的阶层。很多内阁大臣都没有做过地方官,光是解读这些书面信息就花去了半辈子光阴,就是这样还不敢说完全了解这个国家,更没有时间去地方上锻炼了。内阁大学士李贤就是到地方上锻炼的写照,在通州了解国家实情。而叶三这样的即没有在翰林院干过,还经常在地方上当官的人,能进内阁实在是个异数,这也是大明朝现状导致的结果。现在国家不稳定,战争常发,需要懂兵事的人,朝廷激烈的集团争斗损失了无数人才,现在也找不到既是翰林院庶吉士出身,又有军功资历的人,叶三这才有机会进入内阁。</p>
叶三向皇上妥协了,票拟了补黄启忠为兵部尚书。他处理完这件事,又看了几份折子,和王翱一起商量着处理。有些折子是要按照祖制和先例来处理的,这方面叶三没什么经验,都是听取资历较老的王翱说出的意见,然后不断地学习。等到了回家的时间,叶三已经疲惫不堪,浑身像散了架一般。叶三和王翱一起从内阁里走出来,他看了一眼王翱神情自若的样子,好像没发生什么事似的,叶三不禁说道:“这一天下来,我早已疲惫不堪,而首辅年岁已高,也同样在处理政务,为什么首辅的神色如常呢?”王翱哈哈一笑道:“叶阁老想得太多,老夫想得少,老夫不过就是按照经验在处理,自然就不觉得累了。”叶三点点头,无论什么事,看待的心态不同,感受自然就不同了。</p>
其实叶三进入内阁之后,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大明朝的运作体系,发现明朝这一套机制其实很管用,从大明朝延续的时间就看得出来,直到现在,虽然状况不是很好,但是眼下的机构都还运转得比较正常。叶三要革新,实际上想到的都是一些改良地方的办法,并没有总结出一套能够取代大明现在这种比较合理和先进的政治体制。饶是如此,不动核心机制,只是略微改良,叶三也要面对重重困难,被多方制约。整个规则和制度已经确定,大家都在按照规则在玩,叶三想玩出什么心花样实在不容易。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入阁已经几个月了,还没有着手改革,仍然在皇权和集团争斗中脱不开身。但是叶三自从参与执政后,以前的懒散和不思进取的态度得到了彻底的改观,现在叶三在事业上是一个很乐观的人,他不会再轻言放弃,也不会被困难吓退。当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事,叶三总是会另辟蹊径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什么场面老子没见过?这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p>
叶三满怀信心在左安门外和王翱告别,各自上了轿子回家。(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