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不久,下课的钟声响起,杜先生拿起教鞭在讲桌上敲了几下,学生都停了下来。
杜一鸣笑容可掬地说:“这一节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这很好。今天上午不再给大家布置书面作业了,”如松的同桌立刻笑了起来。
如松捅了他一下,“别高兴得太早,杜先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呢。”
果然,杜一鸣接着说:“书面作业不再留了,大家把这篇课文的前两段背一下吧,下午第二节上课的时候我逐个提问。上一次让大家背诵《出师表》,大多数的同学都背得不好,我记得东方如涛背得最好,如松和葛芙蓉背得也不错,希望大家向这些好的同学学习。好,下课了。”
杜先生拿着课本微笑着走出教室,背后响起一片哀叹声。
午饭后,如松和如涛急急忙忙回到教室。此时,已有七、八位学生正坐在座位上读课文,包括那位叫葛芙蓉的班上唯一的女生。如松兄弟也连忙坐到各自的座位上读起了那篇《少年中国说》。
下午第二节的国文课上,杜一鸣按照座位的顺序从前往后开始提问。最后,除了两位后排的男生背得不太熟练外,其余的学生都能流利地背下来,杜先生很是高兴。
临下课的时候,杜先生又给学生布置作业:“课文前两段大家背的还不错,回家后把第三段至第五段背一下,我明天上午上课的时候提问。当然,能够把剩下的部分背完最好不过。”
大部分的学生撅起了嘴,有两个人甚至用愤怒的眼光看着杜一鸣。
“今儿晌午没有给大家留书面作业,今儿晚上得留一些了。作业也不多,就是用毛笔把这一节所学的生字词每一个抄写一张,正好练一练小楷字。同学们可不要应付啊,如发现有应付的现象,双倍重写。”
杜一鸣走后,大部分学生垂头丧气地也走出了教室,有几个学生没有出去,他们趁这段课间时间写了一张小楷。
走出教室的那些学生一边对杜先生布置的作业发着牢骚,一边憧憬着最后一节课的到来,因为那是一节音乐课,余先生从来不给他们布置令学生不乐意完成的作业。
最后一节课终于到了,像往常一样,余先生手握一卷纸,笑容可掬地走上讲台,“同学们,这一节我们要学习一首歌曲,歌曲的名字就叫《教我如何不想她》!”
班上的学生都笑了起来。
余先生也笑了,“同学们,这首歌的歌词是刘半农先生所作,当时他在英国伦敦留学,由于远离祖国,他常常思念祖国的亲人和朋友,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感情深沉的诗。据刘先生本人讲,这里的‘她’指的是我们的祖国,后来赵元任先生把这首诗谱曲,这首歌曲就广为传唱了。”
学生的笑声渐渐停了下来。
“同学们,请把歌词抄写下来,大家抄的同时,我给你们唱一遍。”
学生抄写歌词的时候,余先生弹着脚踏琴唱了起来:“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班上有两个在学堂住宿的学生听了出来,这是近一年来他们时常听谭先生唱过的那首歌。
学生抄完歌词后,余先生就一边弹琴,一边给他们范唱。之后,在脚踏琴的伴奏下,他们也开始放声歌唱。
过了一会儿,余先生不再伴奏,让班上的学生齐唱了两遍。然后,余先生让如涛单独唱一遍。
东方如涛站起来,在余先生的伴奏下,他大声唱了起来。一曲结束,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余先生点头示意如涛坐下后,东方如松站了起来,“先生,我也想唱一遍,由你给我弹琴。”
“那好啊!”余先生随即弹起了脚踏琴,如松便大声唱了起来,又有几个学生也站起来同如松一起唱歌,最后,班上所有的学生都站起来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孩子们的歌声和美妙的琴声融合在一起,回荡在小学堂的上空,飘进沙河的水里。
到这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余先生夫妇便离开了这所小学堂,从此再没有回来,但他们在学生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公元一九九五年,年近八旬的东方如松到圣寿寺故地重游的时候,脑海中仍能浮现余先生当年授课时的情景,耳畔又响起她悦耳动听的歌声。
下课的钟声响了,东方如松和同桌把脚踏琴送回余先生的住处,然后他就朝大门口走去。来到大门口,如松看见如涛正在门外等他。如松紧走几步来到如涛的身旁,如涛把书包递给他,“这是你的书包,你背上吧。”
如涛背上自己的书包,兄弟俩就一起朝后面的渡口走去。
他们来到渡口,看见那十多个人都已经上了船。鲍平安笑着问:“东方大少爷,平时都是你第一个跑过来,今儿个是咋回事啊?”
“俺两个抬着脚踏琴给余先生送过去了,就晚到了一会儿。”
船上一个人连忙问:“余先生又教你们啥歌了?”
“《教我如何不想她》!”东方如松脱口而出。船舱里顿时响起一阵笑声。
“你们不用笑,到明儿个就该教你们了!”如涛不紧不慢地说。
兄弟俩刚到船上坐好,这时就听到岸上有人喊:“船家,等一下,把我往东边捎几里路。”
他们都往岸上看,只见一位六旬老汉拿着一个包裹急急慌慌地跑了过来。
鲍平安大声问:“老头,你去哪儿啊?”
“我去赵兰埠口,你把我捎到沙河镇也行。”老汉回答道。
“你上来吧,我的船正好行到赵兰埠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