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节 百里盐田

  船突然就停下了,此时还是在海面上,根本就看不到陆地,而且时间也快到中午了。突然停船让人感觉意外。

  那些正在对白名鹤表示感谢的商人纷纷四下张望着。

  白名鹤的父亲白崇喜也从船仓之中走了出来,看看天色,他已经是睡了足足一天一夜了,见到甲板上那么多人,还有各位大员在,赶紧整理自己的衣冠。

  “到了吗?”坐在一旁大伞下的兴安站了起来。

  “兴督回到京城,要给广东水师请功的。广东水师各卫所军户之中的精壮的劳力有一半都在这里,这可是真正的苦力活。四个月时间,才有了这样的成绩。相信如果让兴督步行去查看,怕是兴督要连续不断的走上几天几夜了。”

  白名鹤也多少有些激动,他对盐业懂得不多,只是旅游的时候见过盐田罢了。

  好在广东还有一些真正的好盐农,将白名鹤提到那些看到的东西,结合他们的实际劳作经验,这才有了这里的盐田。

  远处,两条三百料的飞燕船靠了过来,船上的火炮就架在船头上。

  一来是威慑,二来开炮无论是否击中敌船,也有示警的作用。

  白名鹤这边船头旗帜不断的挥舞着,那边才有了回应,其中一条船上已经点起了火把,另一条船靠了过来,在近处看到了有广东都司衙门的官防文书,这才高喊着:“属下恭迎各位大人,职司所在请大人体谅!”

  “很好,任何人未经允许靠近,你们尽管开炮。”杨能在船头也高喊着。

  “遵大人令!”那位船长行了一个大明的军礼后下令他的船让开路,两条船并没有跟进。继续他们的外围巡逻。

  杨能这才说道:“这是第一道岗,接下来还有两道。这里的收益比起海贸虽然是小钱,可这里关乎民生,自然不能轻视了。”

  第二道岗是岸边的炮台,有小船过来查验,同时的看到官防文书这才退下。

  “杨督带着一手好兵呀。规矩严了自然是好事!”兴安在旁边称赞了一句。

  第三道岗是一千五百料巡逻船,真正的战船。这才是实战的战船,那怕南海已经没有海匪,可这里也没有放松警戒。

  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这里有什么?

  许多人在想,可没有人开口提问。

  一直到再往前走了约一里,船开始靠近岸边行驶这才让人看清岸边有什么。这里没有美丽的海滩,只有乱石滩。可就在乱石滩上,一片片雪白而耀眼的盐田出现在眼前。

  “盐田值当杨督这么紧张?”于谦问了一句。

  杨能摇了摇头:“于大人继续看下去。这里虽然说除了盐田之外,还有两处香料精油坊。但我直接护的还是盐田,那怕那精油坊里的出产不亚于这盐田的收益,我在意的也是这盐田,不仅仅是我,整个广东都司没有人不在乎。包括小白在内。”

  在乎吗?盐田还用怕人来破坏,这个影响不了多少吧。

  可船继续在航行,速度不算快。大约在后世的五节左右,纯风力缓行。一个时辰就是十八公里。也就是三十六里的距离。

  可两个时辰过去了,眼前依然还是盐田,规模比最初看到的更大。

  如果最初的盐田是以百亩为一连片,那么眼下的就是千亩一连片。那远处不粘水的地方,竟然可以看堆成小山雪白的盐,有人正在将盐装入袋中。

  “‘煎盐法’为引纳海潮、淋灰取卤的办法。在元末有书中记载过晒盐法,但产量不大。这大规模的晒盐看来琼岛是占了地利,此处原本荒芜并不人烟。而此法消耗的人力远低于煎盐法,只是不知道广东投入了多少人力?”

  “这里,仅仅是走了一半。投入十一万四千人。盐田长度一百四十七里,往陆上纵深最短的有一里左右,而最深的还不是这里,根据文书的报告,而是一片天然的平整滩头,纵深十里。这里在广东都司的案卷上名字就是,琼岛百里盐田。”

  十几万人在这里搞盐,平均一里就接近千人,平均一人要管十亩盐田。

  “那产量呢?”于谦看到那堆成山的盐田不由的问道。

  “整个大明所有的盐加起来,也比不上这里一年的产量。”杨能一脸的自豪,虽然眼下产量还没有上去,但他相信明年铁定可以超过整个大明眼下的盐产量。

  胡濙很严肃说道:“杨大人,大明景泰元年盐产量为六亿斤,也就是六百万担。以大明的人口,还有运盐路上的损耗,再加上许多盐卖到了周边番邦,大明平均到人,每人每年不足五斤盐,六百万担不是一个小数字。”

  “小白,告诉胡大人,你对这片盐田的设计产量。以及上个月报到你那里,眼下盐田初建之后,这三个月的总产量。”

  杨能没有自己说,而是叫了白名鹤。

  白名鹤轻轻的叹了一口气:“杨大人,多谢你让我出头呀。我倒是怕麻烦,这么多的盐会不会影响到大明眼下的盐税与盐业,原本我的设计只有两万亩,杨大人您直接就翻了十倍,理由是到处都是象我要求的那种滩头地。”

  “哈,没有二十万亩,只有十七个半。”杨能哈哈直笑。

  “各位大人,原本两万亩的设计产量,一年大约可以达到一百五十至一百八十万担。这是精心打理的情况下可以出的结果,就是每亩盐田至少有两个人。可杨大人改了我的建议,增加了十倍的盐田,却是十亩一个人,自然是没有精心照顾的产量大了。”

  众人看得出来,白名鹤说的是实情,增加一百五十万担的产量,绝对是好事。

  “那么,三个月的产量是多少?”于谦又问。

  白名鹤长长的吐了一口气:“平均一亩二担三。一年有雨季,所以按时间上算的话。每亩按杨大人这样的粗放管理,一亩每年可以达到五担至六担吧,远远没有我计划的八至九担那么多。却占了大片的地方,影响到了这里的运输,警戒等许多问题。”

  “一年五担,那么就是……”胡濙自己一算。真的吓了一跳。

  “哈哈哈,本督这里是千万担盐田。明年一年,这里要过千万担盐。”

  白名鹤低着头,心中也在计算着这个结果。

  事实上,后世的现代,科学建议不参加体力劳动的人每天六克盐为佳,南方人口淡,北方人口重,也会有些许的区别。而事实上。实际达到了每天十克左右,而许多地方已经达到了十五,至二十克。

  重体力劳动者自然不能按这个数字计算。

  大明眼下,就算是文官也有不轻的劳动量,因为他们每天步行的距离也不算短。特别是低级文官,整天要跑来跑去的办事,出行靠双腿。

  按胡濙所说,大明人均每年每人五斤盐。事实上是远远不够的。

  大明军方最多的一个抱怨不是粮食不足,而是盐不足。许多将军都在骂。连盐都不给吃,那里有力气去打仗呀。越是内陆,这个问题越是严重。

  富人有细盐可以刷牙,可以清洁身体。穷人,穷兵却连吃的盐都没有办法保障。

  这也是杨能疯了一样建盐田的一个直接的原因,他曾经就经历过五天都没有吃到过一点咸味的日子。

  千万石盐。按吨位来计算就是五十万吨的盐产量。

  大明现在的人口与后世的现代相比,就是十五分之一少些,如果不是经历了场土木堡之变,再加上云贵两地的少数民族,以及属于大明的朵颜三卫大明的人口有八千万至八千五百万左右。

  后世的现代。盐的全国的年产量八千万吨以上。

  当然,后世的盐还有许多工业用途,大明眼下工业用盐比零高那么一点点。

  仅仅用在了制作染料上,其余的地方还用不到盐,或者是少到可以忽视其数字。

  “名鹤,你说这盐田怎么办?”于谦突然开口问道。

  “啊,自然是按律上交盐税。以及,三成上交国库,一成免税全部归广东都司,一百万担盐广东这边吃盐是肯定够了的。”

  “一百万担,人都变成咸肉了。不过也罢……!”胡濙也没有反对这个比例。

  白名鹤犹豫了一下,这才继续说道:“还有一成,归这些军户所有。说起来,一个人也不过分到十担盐罢了。”

  白名鹤的意思可不是让这些军户拿盐来象穷苦盐户那样上交。而是盐引。

  按上交的价位,一担盐才不到一两银子,明朝一担就是后世的五十九公斤,按明朝的斤来计算,也正好是一百斤,可一斤盐在零售价位却已经达到三百文,其中一份盐引是三百斤,就是三担盐,六两银子的盐引钱,再加上六钱四分的盐税,就是六两六钱四分银子。

  这六两六钱四分银子,折算到每斤才二十二文钱。

  运输费贵,可能贵多少,一引的运输费,就算按盐引价加一倍,那么一斤盐的成本就是五十文钱。当然实际是运输费用也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

  想到这里,白名鹤突然开口问兴安:“兴督,胡老刚才说大明一年有六百万担盐。那么是不是应该有一千二百万两银子送进国库呢?”

  白名鹤这句话一开口,十大商帮所有的代表全部跪了。

  因为大明实际的盐税收入,还从来没有超过二百四十万两银子。景泰元年盐税的收入仅仅为一百一十四万两银子,连十分之一都不到。如何让商人们不怕!(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