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陛下还不修缮皇陵?

  将山西的人事任命拟定之后,朱由校又将明年的财政预算给做了一个规划。</p>

  三百万两的税银和四百五十万两的辽响,拨出二百万两给兵工厂用于经费。</p>

  朱由校还在百官面前顺便卖了一波惨,今年收上来的赋,就不入内帑了,一并拨给兵工厂做经费之用。</p>

  但是要户部给他打个五十万两银子的欠条,等以后国库有钱了,充盈了,他就拿着欠条去要银子。</p>

  百官们在内心暗自吐槽皇帝真不要脸,你前前后后抄了这么多家,收缴的钱粮不计其数,你会没钱?</p>

  可即使他们心里清楚,也不敢明说,不然可是人头不保啊。</p>

  程国祥也被皇帝的这波操作搞得苦笑不得,明明是你自己说的,结果还是要我们来买单。</p>

  不过他还是按照皇帝的意思,以户部的名义打了个欠条,因为他知道皇帝的脾性,皇帝是不会故意刁难的。</p>

  又令户部准备一百万两银子,作为登莱海军的建设和舰船的打造,以及登莱镇将官们的粮饷。</p>

  打造海军,可是非常耗钱的,就是港口的建造,就是一项大工程。</p>

  朱由校并不想因为没有钱而搞个破破烂烂的港口。</p>

  还有那些大型舰船,也不是个轻松活,既烧钱又费时。</p>

  现在的大明水军主力舰船就是大型的福船,一艘船可以容纳两百余人,但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非常的差劲。</p>

  虽然是一种非常好的海上舰船,但缺点实在是太明显太突出了,打起海战来就是个活靶子。</p>

  因此在他的构想中,这种大型福船,是准备用作兵力和物资运输的,或者说补给船。</p>

  其实要论起海军所用的舰船,现在这个时代,当然是西方国家的船更加适合的。</p>

  但朱由校无法获得他们的制造工艺和图纸,也不想花费太大的时间精力在这件事上,因此他还是决定就用自己的。</p>

  他准备以正常规格的福船,为海军的主力舰船,这种战船,一艘可容纳一百余人。</p>

  船头可装载大型红夷大炮一门,千斤佛郎机炮六门,还有迅雷炮、火药弩、火铳数十种,威力是非常可观的。</p>

  这种相对较小的福船,不管是吃水还是机动性,应对常规海战,都是比较合格的,也是明军现在比较重要的舰船之一。</p>

  可现在问题是,登莱海军舰队中,这种型号的福船只有区区五艘,其中还有两艘摆放太久,已经陈旧破损了,需要大面积的维修。</p>

  袁可立虽然有两百余艘战船,可大多为轻型快捷的战船,就连海沧船和苍山船都不足五十艘。</p>

  这样的实力编制,打打建奴和海盗是足够了的,但想要出海作战,根本就是自寻死路。</p>

  因此这造船,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这可不光是用银子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时间来建造。</p>

  因此对于袁可立的登莱镇,是需要绝对的支持的。</p>

  这经费自然是不能够让他一个人出的,去年只是一个起步,就耗费了他几十万两银子,就算他坐拥一座金矿,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消耗。</p>

  关于税粮,朱由校也是分的清清楚楚,五百万石粮米作为备用,应付明年的天灾和荒乱。</p>

  再拨出三百万石粮米,专门用作军粮,支持九边和辽东的一切军需,剩下的,才是户部可以调度支配的。</p>

  百官对于皇帝这样明显的区别分配,自然是不满的。</p>

  别的不说,他们的俸禄都没还发呢,就把钱全部分摊了出去,这实在是让他们无法接受。</p>

  一些官员终于忍不住,顶着压力向皇帝劝谏,大概意思就是要以国事根基为重,应该把钱花在需要的地方。</p>

  按照他们的说法,老奴既然已经被压制住了,北边草原的蒙古部落也已经没有了威胁,根本不需要在军事方面耗费这么多的银子。</p>

  至于所谓的预防天灾,他们更是不认同,认为皇帝是在危言耸听。</p>

  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将官员们积欠的俸禄,以及各部和地区衙门的经费落实才是。</p>

  他们甚至还说了,陛下既然已经登基,那这修缮皇陵之事就应该提上日程了,早点选个风水宝地,动土开工才是。</p>

  朱由校听了之后勃然大怒,这不是在诅咒自己早死嘛?</p>

  我连二十岁都不到,就要着手准备自己的后事了?</p>

  看来想让自己落水死的人,大有人在啊。</p>

  尽管朱由校是后世人,不是太相信封建迷信,可是这种话语,他怎么忍受的了?</p>

  劝谏的官员见皇帝震怒,站在下面瑟瑟发抖,还在那里支支吾吾的说什么是为皇帝好,要遵守礼制。</p>

  朱由校当即下令,将这些全部拖下去廷杖,不过他的廷杖之下,可是鲜有活口的。</p>

  当杨寰禀奏这个官员已经暴死后,朱由校心中的怒气才终于消散了一点。</p>

  而后就再无官员胆敢劝谏了,老老实实的站在那里眼观鼻,连头都不敢抬。</p>

  </p>

  半晌过后,吏部尚书王绍微,手捧着一份奏本,向皇帝禀奏这一年中,对京师官员的审查和政绩汇报。</p>

  朱由校看过之后,将这些庸碌无能,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官员全部贬职,下放到西南去当地方官。</p>

  虽然只有十几个,但现在的西南,正处于改土归流的关键时期,正是缺人的时候。</p>

  对于这些饱读诗书,整日之乎者也的儒生们,朱由校现在都有点舍不得杀了。</p>

  把他们扔到偏远地区,去教化土司和蛮夷们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p>

  上次他带过去的那一批官员,现在的教化工作就做的非常好。</p>

  什么样的人,就应该给他放到什么样的岗位上,让他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心中的抱负和自认为冠绝天下的才能。</p>

  还有几名官员,朱由校更是将他们给直接革了职,打发回家了。</p>

  这样的人,留在朝堂之上实在是脏了他的眼睛。</p>

  他们的家产,朱由校就算是想要抄家,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他们那点钱,完全激不起他的欲望。</p>

  能够放他们回家好好过日子,也算是他天恩浩荡了。</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