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顾城的反击
而且脑袋中有着平行世界的馈赠的顾城,还真不觉得自己比对方差多少,这可是一个穿越者的骄傲。
一边的李兰和王军也听到了电话里面的内容,这平板手机就是这一点不好,过分的追求着音量大的特点,还没有把目光以及特点转移到隐私和保密性上面,这也是时代的限制。
“没什么事吧?橙子?”
李兰担心的开口询问着,然后有些义愤填膺的吐槽着,
“这些人是闲得慌么,我也看了你的书啊,没什么善恶感的问题啊,怎么会忽然攻击你呢?而且也没有得罪他,真的是吃饱了撑的。”
一边的王军倒是对这件事情没感到什么震惊的地方,文坛虽然说起来比较高端,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一群人的聚集之处,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分歧,这是在所难免的。
“没什么大事,我能搞定,王军你就先在这坐一会,李兰就帮忙看下孩子,我先去书房看看。“
顾城先是开口宽慰了下为自己担心的两位好友,然后就径直的走向书房。
打开了自己的工作电脑,顾城先是看了看邮件,果然有一封刚刚收到的来自出版社的转发,点了一看内容,正是那篇俞齐口中的点评。
“《如何看待东方快车谋杀案里的善恶观》,作者,闻元化。”
这个名字在华国也算是有点名气,顾城曾经读过他的一本名叫《绿野岸边》的书籍,内容很深刻的讨论了人性的深读,以及情感的剖析,总得来说也算是一个成名已久的大作家了,但是现在为什么发文章攻击自己,还是没有太多的头绪,毕竟两个人完全类属于不同的领域,自己是推理小说家,对方则是严肃小说家。
百思不得其解的顾城决定把这个问题暂时先搁置在一旁,点开了邮件,一目三行的把整篇文章给看完。
前面都是一些废话,什么从朋友那里看到了一篇文章,在对方的大力推荐下,自己开始拜读这本最近最火爆的推理小说,花费了几天的时间,终于是把这本书给看完了,对于里面的内容也有了些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借助这个平台,想要跟大众讨论一下。
看到这些内容,顾城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对,这基本上是很多点评的开头白,但是继续往下看去,就有点火冒三丈了。
“之前不太涉猎侦探小说,最近刚开始读东方快车谋杀案,觉得当真是不错的作品,而且里面的情节环环相扣,实属最近二十年最出色的推理小说!
只不过对于东方快车谋杀案主角帮助凶手掩盖罪行这一情节很不解。在没有拜读过这本书的之前,天真的我大概会觉得恶人罪有应得,但看完整本书之后,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正义,主观正义与程序正义。东方快车里的谋杀无异于私刑,这种为了所谓的正义不需个人负责任的谋杀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不知道大家如何理解这起谋杀案?又如何看待主角为凶手掩盖的情节?大快人心吗?还是和我一样不寒而栗?为什么?”
这可真是文人杀人不用刀啊,整篇看下来完全觉得就是一位不错的老前辈,对新入行的作家的询问,和自己对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而且用词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但是外人看来,就觉得顾城的这本作品就是在宣扬错误的善恶观念,完全避重就轻,抓着文章的背景不看,特意把里面的情况换算成现代时期来。
顾城冷笑了两声,这个世界的人还是没有经历过键盘侠的洗礼,所以措辞以及攻击人的方式都是这么的不痛不痒的,不过既然对方已经出招了,那自己也不能被动挨打。
先是叹了口气,然后再打开了一个文档,准备写一封反击的文章,来向这个世界的文坛宣告自己的到来。
“看完了闻元华前辈的问题,我深感荣幸,作为一位文坛的前辈,我也是拜读过先生的作品的,一直对您的作品十分的欣赏,里面对于情感的剖析,让我有了很多的收获。
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只有一句话的回答,那就是法律只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而已,自然有其适用范围。
如果我们要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妨换一个思路,从文化方面出发,我作品内描写的时间点是旧时代,那是一个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不久的时代,在那个时空下,一个人命,特别是一个人渣的命,是不值钱的。杀一个人渣甚至是光荣的。每个人命都值得珍惜这种人道主义观念在那个时代并不是现在这样不可撼动的。那个年代的人比现代人的心都“粗粝”一点,他们看“死亡”和我们这些连鸡都没杀过的人是不一样。
甚至很多人更加粗糙,私刑,宗教,各种杀戮随处可见,甚至有些人以夺取别人生命来取乐,这些我都在文中有所描写的,当时的社会,有人为父报仇大庭广众之下杀死仇人,还会被报纸称赞为有孝心的举动,政府也会无罪释放、
从这里来说,我更觉得,人的生命被如何看重是要由社会以及成长环境来决定的。
所以各位不要把现代的“法制道德”观念套在过去时空下,然后去猜测过去的人杀人后是什么感觉。过去的人比现代人“坚强”多了。
最后感谢前辈的指导,不胜感激。“
等顾城把最后一个字敲打下去,然后从头读了一遍,对自己的这封回复还是感觉很满意的,毕竟对方的措辞没有那么激烈,按照文坛的习惯,自己也不好太过于情绪激动,这种反击方式正合适。
如果对方的再次回应比较激烈的话,那顾城可就客气不了了,涵涵的那篇反击文章《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X》,顾城还是很有印象的,到时候拿出来反击正合适。
想到这里,顾城把文档给整理好,然后发送给了俞齐,同时拨打了对方的电话。
“师兄,那篇文章我已经写完了,你看下邮件记得接收,明天找报社发送刊登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