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休养生息(三)
但是在弘农墨家子弟的建议下,李归召集工匠利用自己的物理知识和墨家子弟多年的积累,成功的制作出了龙骨水车,大大的拓展了水浇地的范围。
大力推广石磨的使用,使得饮食大为丰富。
而利用武都、汉中等地丰富的水力资源,大量的水力磨坊被建立了起来,彻底的让面粉走入了千家万户的普通人家。
利用李归政权强有力的动员能力,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得以成为可能,尤其是彻底的打通了沔阳直到下辨的水路。完成了虞诩等人的未尽心愿。
这个工程暂时性的挽救了武都和汉中的水运之路,真实的历史上二十年后这条水路就彻底的废弃了,直到唐朝才重新开挖,但已经不能真正的连通两地了。
而汉中、西城、武都的平原上更是沟渠纵横,使得这些地方变成了汉末乃至整个古代少有的沃野,足以支撑起百万人口。
六;依托墨家的人才资源和李归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实就是他前世所见),汉中的科技创新工作渐渐地有了起色。
但是这些众多的发明里被迅速推广广为人知而且对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三件事:炒菜技术的发明、酱油的制作成功和榨油技术的实现。
而牙刷和草纸也立刻在上流社会里广为流行,毕竟大便后能用纸擦一下屁股是件极为幸福的事。
风力磨坊这样的新鲜事物也逐渐出现在了武都等地。
反而是李归等人最伟大的发明——活字印刷术和造纸术巨大改良的重大意义在当时甚少为人所理解。
不过这些成就很多史学家往往不把它们算到李归头上。
因为李归只是提出了宏观的规划,在贾诩和杜畿到达汉中后,李归就把具体的执行全部交给他们了。
在初平元年八月以后,在长达五个月的时间里,李归的行动就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了。
这对于自李归起兵以来大事都有着清晰记录的明教历史来说,是一个极为不寻常的空白。
这期间天下发生了无数的大事。
董卓出兵横扫关东联军,一举击破了河内的王匡军,威震天下,风头一时无二。
而联军内部刘岱火并了桥瑁,拉开了内斗的序幕,声势浩大的关东联军开始渐渐走向了瓦解。
中郎将徐荣向董卓推荐同郡的老乡,原来的冀州刺史公孙度,于是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
公孙度到任后,立即设计诛灭了郡中豪门大姓百余家,整个辽东为之震栗。
随后公孙度以从豪门世家手里得到的财物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东伐高句骊,西击乌桓,开创了公孙家的霸业。
号称天下八俊之一的刘表突然拿着荆州牧的任命单身出现在了荆州宜城。
在荆州的顶级豪门蒯家和蔡家的协助下刘表一举诱杀了数十名地方豪强,兼并了他们的部众,分别交给蔡瑁、蒯良和黄祖统率,开始平定地方。
九月,长期盘踞在襄阳的大贼张虎、陈生突然投降了刘表,不仅让刘表控制了襄阳这个战略要地,而且还直接把汉中的房陵暴露在了刘表势力的面前。
要知道房陵经沔水、堵水、筑水等河流可以直达襄阳,离蒯族的根本所在中庐更是近在咫尺。
而且荆州盛传申氏在西城大败,几乎全军覆没,现在上庸和房陵被视为无主之地,一旦刘表腾出手来入侵几乎不可避免。
后将军袁术为了躲避董卓之害,逃出了洛阳,暂时栖身于南阳郡。
不久,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引兵归附袁术。
荆州牧刘表也上疏表请袁术为南阳太守,于是,袁术合法的占据了南阳。
南阳为当时大郡,有户口数百万,袁术遂以此为据点,开始称霸一方。
益州的大战终于落幕,刘焉大获全胜,任歧兵败被杀,贾龙也在乱军之中不知所终。
但是这场预料之外的鏖战耗尽了刘焉的实力,他再也无力继续对外发动战事了。
而张修凭借手里雄厚的实力得到了整个巴郡事实上的统治权,成为了益州的无冕之王,开始变得桀骜不驯起来。
陇西的羌王迁那渐渐聚拢部众,又联系了陇西郡的汉人大族,以陇西太守的身份占据了襄武、临洮等地。
由于他不断地诱惑枹罕的河首平汉王宋健手下的羌人健儿,引起了宋健的强烈不满。
其实宋健起事很早,早期是和韩遂等人齐名的义军首领。
只不过韩遂、马腾都是汉朝官吏出身,一旦有了实力,心思全在进取关中乃至争雄天下上,所以不停地东进,广为世人所知。
宋健则是河关群盗的首领出生,是一个极度胡化的汉人,没有远大的志向,一直沉醉于自己的小小天地倒也自得其乐。
但是这些年积累下来,宋健的实力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弱,早期的羌人、汉人群盗的血性也还没完全被贵族生活腐蚀干净。
他的政权更多的像一个松散的联盟,宋健就是盟主。
在征询了手下的意见后,他和迁那开战了。
不过两家都是相同的战术,袭扰就擅长,攻城就只好说声抱歉,所以谁也奈何不了谁,就此僵持了起来。
而就李归自身而言,也发生了不少重大的事件。
第一件大事,就是面对着刘表的巨大威胁,在痛苦的思索了很久之后,申耽决定率部向李归投降。
他的条件是保留申家在上庸的权益,包括土地。
主政的段宁大喜,立刻同意了他的条件,亲自和贾诩带兵来到了上庸,好生安抚了申耽等人,任命他为校尉,他的弟弟申仪为都尉。
派大将杨任镇守房陵,吕强为房陵县令。
班况进驻上庸,曹贞为上庸县令。
而李敢调任西城县令,李虎为县尉。
而胡伤被从武都调回,总领东部四县的军政事务。
第二件大事就是汉中获得了一次特大丰收,让已经非常紧张的粮食问题得以缓解。
第三件事就是自董卓废除五铢钱以来,关中的物价开始飞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