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结婚

  王静辉的准备工作还远未到王安石那个水平,声望也没有王安石高,就算有皇帝老子在后面支撑,一旦出现问题,自己难保不会落到臭名昭著的结局。况且英宗赵曙可不是像他儿子神宗那样的毛头小伙子这么冲,他现在除了身体有些欠佳外,在治国思想上远比历史上刚继位的神宗要成熟的多,如果王安石这个时候跳出来对英宗赵曙说要变法,估计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也就是仁宗时代范仲淹、韩琦等发动的变法一样不了了之的结局。

  王静辉知道现在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宋朝的有识之士都能够看到现在帝国的弊政,也都为此展开各种议论希望能够找出一条出路来,好让大宋实现中兴。这些有识之士中除了王安石为代表的急风骤雨的改革派外,就是连历史上是他对头的欧阳修、韩琦、司马光也都是赞成变法的,不过他们是希望缓图之;当然也有后来寒暑派的代表苏轼。

  这些人都身居要位,有他们在皇帝身边日夜唠叨,估计只要不是昏君,都知道这个时候应该采取措施。英宗赵曙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勤勉的皇帝,所以王静辉认为他还处于变革前的准备阶段。现在王静辉所要做的便是把脑袋中关于熙宁变法时期的历史好好回想一下,虽然历史已经改变,但王安石那些变法条文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性的,考虑清楚后,便以策论的方式来影响英宗赵曙,想来这是既安全又稳妥地方法了。飞库手打

  不管怎么说。社会变革也不能立刻就给大宋送来财物。而现在大宋地财政又如此紧张,唯一的办法便是给英宗赵曙想出一个快速生财地好办法。当然不能像汉代桑弘羊那样刮地皮来祸害老百姓,所以想来想去也就是这玻璃镜子赚钱速度最快,记得威尼斯人送给法国皇后的那面小镜子居然能值15万法郎,而威尼斯人的镜子攻略还让法国的财政也跟着苦不堪言。以至于派人来偷学制镜技术。

  王静辉现在地产业已经足够让他干除了造反以外所有事情了,所以原本寄予厚望的制镜技术便成了鸡肋,与其让它放在自己的脑袋里面发霉,还不如送给未来的老丈人英宗赵曙来解决国家现在的财政困境吧,不然朝廷没有钱,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由于玻璃镜子的制作技术以后可要成为大宋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所以王静辉制作玻璃镜子的时候没有假手他人,但水银有毒,他也是每天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进入制作间来看看玻璃镜面的变化。

  在等着镜子完成地时间,王静辉还要忙些别的事情。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他就曾给朋友做过伴郎,得出一个结论便是:结婚好麻烦。不过他朋友的婚礼复杂程度和他现在所要面对的处境简直就是小儿科了。

  这几天到相国寺去测王静辉和蜀国公主的字来确定具体的婚期,还有置办各种结婚用的东西,最要命地便是这些东西必须合乎很多的要求,可不能随随便便就要买,连个数都有一定的说法。王静辉那厮虽然累得像死猪一般,但还是咬牙挺了下来,谁让自己钟情的人是蜀国公主呢?不过好在李管事、韩琦派来的帮手还有英宗赵曙派下来的礼官等一大票人围着王静辉一个人转。减轻了他许多负担。

  虽然王静辉忙得是脚不着地,但依然没有忘记玻璃镜子地重要性,甚至通过枢密使富弼让他派出一小队禁军士兵,日夜在那间小屋周围巡视。富弼一开始还以为是小题大做,不愿意派兵,但王静辉非常严肃的告诉他和韩琦。如果这间屋子里面的东西一旦制作完成,将会给大宋每年带来上百万贯的收入,韩琦听得是两眼放金光,在韩琦的游说下,富弼才派兵的。因为王静辉嘴里从未食言过,韩琦心里都快要想疯了,究竟是什么玩意儿能这么值钱,不过王静辉为了他刚认义父的身体健康,才劝说韩琦要耐心等待二十天。

  也不知道礼部那帮官员是怎么计算出六月初三是一个吉祥的日子,由于王静辉没有父母,所以便由义父韩琦充任长辈,而欧阳修与韩琦私交不错,便成了王静辉这夫家主婚人。在六月初三这天欧阳修率领众人带着各种符合礼制雁、币、玉、马等物来到内东门,准备接受司礼太监和礼部官员的检验。负责公主大婚的礼部官员从这些彩礼面前走过,仔细的一条条核对,都没有差错,但当他走到最后一处时停下了脚步:这里有一件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翻变了自己带来的小册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礼部官员没有见过的东西便是王静辉赶制的玻璃镜子,这是一块儿有一尺见方的玻璃镜子。王静辉制作玻璃镜子经过二十多天的等待,没想到却是遭遇了惨败,一次制作了五十四块,只有十八块算得上是还看得过眼,其他的都成了惨不忍睹的废品。好在这平板玻璃还能够继续使用,否则王静辉可就要哭死了。不过想想十八块玻璃镜子已经足够了,虽然不知道15万法郎折合到现在值多少贯,但王静辉本意便是把玻璃镜子定位在高档奢侈品,就没想过其价钱能低于一万贯。

  王静辉把制作好的一块玻璃镜子拿出来给韩琦过目,并且让李管事也过来估价,当他们看到这块玻璃镜子的时候,脑袋短路了,李管事没有办法估价,因为这块镜子虽然做工上显得很粗糙,没有镶金戴银,样子也很难看,但他可是头一次见过能够把人这么清晰的映照出来的镜子,而且是用玻璃制造的,咬咬牙给了两万贯地价钱。韩琦听到李管事地报价后,从自己的义子那里知道这个李管事就是徐氏珠宝行地大掌柜后。眼睛里面就全是孔方兄了。

  这第一批十八块玻璃镜子都是一尺见方。李管事、韩琦、欧阳修等人各自得到了一块,王静辉结婚要留下六块来当彩礼。其他的便全部由韩琦带回宫中。一方面是向英宗赵曙报告缓解大宋财政的财源找到了;另外一方面便是把多余的镜子分发给后宫地各路神仙:曹太后、高皇后、颖王赵顼的老婆向王妃、三个公主……

  这玻璃镜子也是前天才送进宫中,这个礼部官员哪里认识,不过还是知道这是用玻璃做的镜子,但不知道是不是合乎礼制。旁边的司礼太监是见过玻璃镜子的。毕竟这玻璃镜子送进宫里面后便成了一个新闻,太监在宫中的地位不低,当然见过这个新鲜玩意儿。看见旁边的礼部官员在那里狂翻小册子,心中便明了是怎么一回事了。太监把欧阳修和礼部官员拉到一边说道:“这玻璃镜子前天才送进宫中几面,现在还没有多少人知道,但皇上是知道的。所以这位大人也就不要再琢磨和不和礼制了,就当成铜镜算了!”

  欧阳修和那个礼部官员听后都觉得有礼,也就同意了这个建议,礼部官员大笔一挥了事。东西由太监和礼部官员接受送进宫内,但是却留下了那十六匹白马让欧阳修领回去。飞库手打

  六月初六。王静辉今天天还未亮,便在仆役的帮助下穿好衣服。今天是他见浅予的日子,不过不同于以往地是:今天不用颖王赵顼来牵线了,而且今天见到浅予后,他们再也不用分开了,因为今天是他王静辉大喜的日子,所以连新郎装都是要在专门从宫里来的人帮助下穿起来。

  在王静辉的新居中,所有的人都在做着最后的准备。宗正司、礼部都派出了得力官员来按照礼制指挥仆役布置驸马府。此时王静辉才看到一个公主出嫁究竟要严格到什么程度:主人从哪个门进出、桌椅摆放的方位、宴请宾客的菜肴……这些在他眼中都是些无关紧要地东西,现在都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且所有的人都不能有一丝逾越,他现在倒是羡慕起在原来时空结婚那个哥儿们的遭遇了,两者根本就不能相比嘛。

  在一阵鼓乐齐鸣后,王静辉终于用系着红花的绸带将新娘牵到了大堂上。在主婚人欧阳修的命令声中,拜天地、拜父母(韩琦)、夫妻对拜后,便由他将蜀国公主引入洞房,虽然中间他没有碰过公主地手一下,但心里始终被幸福和甜蜜所充斥。不过王静辉这甜蜜的感觉没有持续多久,便遇到了他这么大以来最大的挑战:新郎给宾客敬酒。

  由于是公主出嫁,冲着皇上的面子驸马府的门槛也会在这一天中被踏断,更是因为自己那个义父韩琦是朝中最具威望的百官领袖,今天能来和喜酒的估计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加上以颖王赵顼三兄弟为首的宗室成员,这酒席整整摆了六十桌。不说给每个人敬酒这将会是一项多么大的工程,最要命的是新郎也要喝酒,虽然这个时代的白酒大多是十几度的样子,但也架不住多啊。尤其是颖王赵顼几个月前被王静辉的一杯白酒就给放倒了,今天带着两个弟弟来纯粹就是为了来报仇的一样,这让王静辉苦不堪言。

  当王静辉步履蹒跚的被人扶下去之后,颖王赵顼的脸上终于露出了胜利的笑容。王静辉被人扶到后院后,他便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立刻步履匆匆的直奔自己的洞房。原来他早就算到结婚的时候要喝酒了,但自己的酒量又不过关,怕到时候会出丑,所以要提前准备了一下:徒弟胡全汉虽然医术比不上自己,但他手里有份醒酒的秘方,这就是现在王静辉为什么可以清醒走路的原因了,不过他没有想到的便是颖王赵顼居然这么记仇,带了一帮宗室年轻子弟来报仇,自己无奈之下只能装醉酒循出局,否则就算有胡全汉的密制解酒配方,恐怕他也会死的很难看。不过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便是绝了赵顼等年轻胆大的宾客来闹洞房地心思,这也算是意外地收获了。

  不过当王静辉走到洞房门口的时候才发现,几个侍女和嬷嬷正在门口守候他地到来,准备让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呢。等吃过四干果、喝过交杯酒后。嬷嬷才领着侍女们祝福新人后离开。在挑开红盖头后。王静辉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蜀国公主,两人心中有无数的话想说。却有无从说起,只有饱含深情的相望,欲白首,誓白首。此世长相守……

  王静辉和蜀国公主婚后亲亲我我,每天他都要到平民医馆中给病人看病,然后教导自己学生。苏洵也在医馆中住了大半年后,在王静辉地“恩准”下出院了,不过苏洵父子带走了他四个学生。来苏洵想要李慎的,但他可是王静辉的“非卖品”,况且苏轼是历史上蜀派寒暑学说的代表,再加上历史上他那张嘴的不良记录,使得王静辉不敢把自己的王牌交给苏洵来培养。飞库手打

  王静辉的“二十一门徒”经过了大半年王静辉的亲自培养,其成绩是令王静辉非常满意的。由于在教授他们知识的时候,加入了医科、物论、数论三门课程,这些小门徒地兴趣也开始明显的分化,像苏洵父子带走的那四个孩子便是偏向于经史典籍的学习,十二个孩子对医学、物论、数论三门课程感兴趣。王静辉觉得现在是时候开始分化他们的时候了,便开始了针对性教育,分别开始了下一轮的学习。

  苏轼在医馆照顾苏洵的这大半年时间里,也没有少和王静辉在治国理念上讨论。现在的苏轼还没有经历过他为父丁忧后在返回汴都途中看到各地在实行王安石变法所带来地危害。他还是处于仁宗时代上《进策》、《进论》的思想里,对现在局势看法的观点还偏向于“激进”,等王静辉明白过来苏轼所持的观点后,心中也是懊悔不已:这家伙不丁忧,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呐,难不成苏洵必须要见上帝。才能是苏轼成为寒暑派的代表人物吗?一想到这里,他便郁闷不已,开始考虑自己救苏洵的决定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婚后一时平静地生活使得王静辉有更多的时间来做其他事情,他便向苏轼索要了他的《进策》、《进论》等策论,拿回去好好研究了一番,便开始写策论来影响苏轼了。在给苏轼写策论的时候,王静辉还一个劲儿的嘀咕:我除了要抄袭苏轼的文章外,连他寒暑派代表的名头也一并要夺过来,这玩笑可开得有点儿大了。自己这蝴蝶效应也太可怕了吧?

  正巧王静辉和蜀国公主成婚后,自己住的地方和颖王府距离很近,颖王赵顼找上门来也方便了许多,几乎把王静辉的新居当做他的后院一般,时常到这里来坐坐。有一次赵顼上门王静辉还在平民医馆没有回来,看到蜀国公主在书案上誊抄文章,便顺口问问,蜀国公主说是王静辉写给苏轼的,他心中好奇便拿过来看看,这一借便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了。

  现在的蜀国公主更像是王静辉的秘书,王静辉的书法经过一段时间,尤其是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的锻炼后,水平也算可以了,不过一和娘子的书法相比可就差远了,所以这整理誊抄自己各类文稿的工作便由蜀国公主来代理了。赵顼看到王静辉和苏轼往来的手稿后,便向妹妹索取,蜀国公主也知道父皇日夜为国事操劳十分辛苦,也许王静辉的策论能够给父皇一些建议,那便是最好不过的了,所以便把自己备份的那份拿出来给了赵顼。

  王静辉来影响苏轼的那套东西不过就是历史上苏轼主张寒暑论的翻版而已,不过经过他的再加工后,显得更有说服力,但一个文人长期形成的观念可不是一两篇说服有力的策论所能改变的,尤其像苏轼这样的文人更是如此。苏轼之所以形成寒暑论的思想是与他丁忧后在各地看到百姓被新法所苦后才形成的,两相比较,王静辉的策论就是再有说服力也显得非常苍白。

  王静辉和苏轼之间对于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变革大宋的讨论,虽然到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但却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因为此时的王静辉已经不比从前了,新科状元的文稿自然是所有读书人关注的目标,况且苏轼和王静辉正好都是制科头名出身,他们中间的辩论一定很好看;而苏轼也不会像英宗赵曙父子那样为他守口如瓶,毕竟这也只是读书人之间的一些见解观点不同而已,也没有什么可以保密的,苏轼自苏洵身体康复搬回家后,便又恢复到以前交友广阔的生活中,他的朋友圈子可要比王静辉大的多,所以两人之间的来往的文稿便这样流传出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