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道阻且长

  商贾的叫卖声,伙计的揽客声,孩子的读书声,这一切在呼伦贝尔城中出现显得那么的和谐与相得益彰。

  赵祯背着一只手站在帐篷前,另一只手端着茶杯喝了一口奶茶,草原的变化他很满意,这段时间柳永基本达到了他的预期。

  呼伦贝尔城的修建速度很快,随着书院的出现,这里的人们已经有了基本的归属。

  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塔塔尔部的百姓在书院落成之后便争抢着把孩子送了进去,连柳永都没想到当地百姓居然对读书如此热情。

  因为书院的规模较大,又分为很多档次,所以对城中百姓的招收没有任何限制,年龄大一点也可以,只要是有呼伦贝尔的户籍就可以,这是唯一的限制。

  不光有塔塔尔部的人,连刚刚抵达,人口很小的斯琴部也送孩子来书院之中求学,汉家百姓自然不用说。

  这些汉家百姓大多是大宋商贾的家眷,因为他们在呼伦贝尔城中开设商铺,也就自然的把随行人的家眷和孩子带来,毕竟这是长久的事情,距离家乡又远,但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放松。

  书院之中三个不同文化家乡的孩子在一起融合,通过文化的教育,逐渐的他们相处融洽,而这也促使呼伦贝尔城的百姓相处也融洽起来。

  书院在改变孩子的思想,改变他们固有的东西,儒学的好处被发扬出来,所有的孩子都在说:“不知礼,无以立。”

  家长们自然要问:“何为礼。”

  接下来,书院灌输给孩子的思想就出现在家长的脑海之中,上下尊卑,忠君爱国,接受教化,尊重祖先,孝道为先…………

  等等这一切听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谁也不希望自己成为蛮夷,而现在草原上的人知道,原来自己被大宋称为蛮夷,最终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懂礼法,那自己定然是要接受教化的!

  这里安定祥和,经济发展迅速,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愈发的好了,赵祯心中有了一丝安定,果然自己的计划成功了,改变了呼伦贝尔草原。

  百姓们心中有了归属,不是归属原先的塔塔尔部,而是归属在了大宋,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在让草原上的百姓改变心中的归属。

  让他产生“有了大宋才有现在的生活,而不是因为草原或是塔塔尔部才有现在的生活。”

  这是根本上的改变,也是认知上的改变,现在的塔塔尔部百姓正在一步步的脱离固有思想,接受新的事物,接受大宋的统治。

  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因为呼伦贝尔城的出现,当然也轰动了整个草原,逐渐的,一些弱小散落的部族开始向呼伦贝尔城移动,这里交通便利,这里资源集中,他们的所需都能在呼伦贝尔城得到满足。

  这也意味着草原上的城市化进程彻底开始。

  柳永在三才的带领下穿过层层护卫抵达宫帐,赵祯放下手中的茶杯道:“这段时间你做的不错,以后这草原上的事物就交给你了,你应该清楚朕的用意!”

  柳永点头道:“臣明白,定然不会辜负陛下!”

  赵祯在草地上开始渡步,这个新兴的城市和大宋城市最大的不同便是城中的地面,大多数都是草地,脚才在上面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

  “消息已经开始向外传递了,可效果并没有朕预期的那样,都是一些小部族和零散牧民前来,大的部族还是没有动静。”

  柳永闻言稍稍苦笑道:“官家,呼伦贝尔城的城墙还没合拢,公路还未修建好,北面不远又是契丹人治下的栲栳烁……呼伦湖,西面的部族自然还在观望之中。”

  “还在观望?!朕的铁蹄已经踏平了敌烈部,这时候还在犹豫便是心存侥幸!难道我大宋的天威还不敌契丹人?”

  赵祯的声音有些提高,恩威并施,他已经把能用的方法都用上了,可距离最近的乌古部还是没有动静。

  柳永并没有惊慌,而是认真说道:“官家,眼下首要的是让乌古部归顺,归化塔塔尔部是恩,踏平敌烈部是威,恩威已施,臣相信乌古部应有了决断,只不过他们还需要一些时间,归化这种事情急不得。”

  赵祯微微站定,他也知道急不得,可眼下契丹人依旧在苟延残喘,就如同一块心病在北方,现在的自己面临一个抉择。

  是直接出兵征伐契丹,消耗大力气灭了这个北面的祸患,还是建设草原与征伐同步进行。

  整个草原实在是太大太大,并且叫不便,若是同时进行,即便是以现在大宋的国力也怕是有所不济,但自己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让整个草原成为大宋的管辖之地。

  现在的赵祯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是否太大了一点,在他影响之中草原和后世并没有区别,但直到他真正抵达之后才发现,现在的草原和后世的完全不同。

  这里除了零星的几个城池之外,几乎没有城市,最大的地方也不过是部落聚居的族帐而已。

  这里太大的,直到现在赵祯才明白为何后世要在草原上,高原上修建公路,铁路,即便是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进行下去,因为没有这两样东西,中原腹地和草原之间的联系就断了。

  基本的士兵投送,物资投送,都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这种投送是长年累月的,不是一时半会的。

  赵祯忽然苦笑起来,华夏历代王朝一直没有平定草原,不是他们没想到办法,怕是大多数帝王都和自己一样想到了城市化。

  华夏文明数千年,才智过人的帝王不在少数,怎么可能就没有想到城市化这件事上,但显然这样的行为对于历代王朝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历代君王都想着不如把城市化的钱用在养兵上,反倒是花费更少,虽不能长治久安,但却也是个解决燃眉之急的办法。

  要想在草原上实现城市化就必须要有公路能把这些城市连接起来,在草原上修建公路,难度可想而知,即便是技术如此发达的后世都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何况大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