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九章:二将交锋,郢都信使(二)
将军士呈上来一物,廉颇仔细拿在手中端详。
确认无误之后,便遣散了诸位将领,冯亭落在最后,却见廉颇并未再瞧诸将一眼,显然手中之物,极是‘贵重’。
冯亭深叹一气,跟着转身出了幕府。
传信的将士,同样留在幕府里。
待人尽数离开,最后一位冯亭亦出了幕府时,廉颇激动的问道:“可知送来信物之物之人,见下在何处?”
送信的军士,何曾见过如此失态的廉颇,有些结结巴巴的回道:“那人见下在城中,详细的住处,我已记下来了。”
“在何处?速与我同去。”廉颇当下什么也顾不上,手中紧握信物,与传信的军士,一道步出幕府。
只是在出门之时,身子一顿,又将一身着装换了,与同样乔装过的传信军士,二人一身从简的出了营地。
年虽老,体魄仍健壮的廉颇,几次将传信军士甩在身后,又因传信军士领路的缘故,不得不停下来,候上一候。
在廉颇的眼中,传信军士自是耽搁了许多的时辰。较之寻常人,二人的脚程,已大大超出了普通人的脚程。
仿佛过了许多,不过半个时辰的光景。
二人来到城内一偏僻安静处,此地人烟稀少。
零星两三点路人,见廉颇发白的银丝,与身后那位年轻的传信军士,只当二人是祖孙,出门访亲寻友。料是路人想破脑子,也不会想到,面前的人正是长平的主将。
在一处破败的房舍停留下来,传信军士指着大门,凑身上前,轻声道:“廉颇将军,此处便是那送信之人的暂居之所。”
顾不得许多,一下子便将屋舍门推开了,屋内的人先前也不知在甚,廉颇只见着那人,好似浑身都抖了一下。
而传信的军士,则守在门外,防止有心的窥视、偷听。
仿佛眨眼之间,廉颇便来到人的跟前。
直言道:“多有得罪,实是廉颇心中着急,还请见谅。”
那人抬眼眼间,方才着急的神色,瞬间化为惊喜。他道:“廉颇将军,我总算见着你了。不知将军何时能回郢都。”
廉颇以为见是一位中年人,且陌生之余,又有几分眼熟,一时之间,又不记得在何处见过。手中的坚硬的信物提醒他,应是在信物主人的府中见过。
暂放下心来的廉颇,以为中年人是关心他,何时会离开长平,是以,他道:“本将军短时间内,是不会离开长平的,待秦军退去,自会回郢都请罪。”
中年人忽然之间,变得有些伤感。
廉颇不解的问道:“可是郢都有何变化,需本将军回去开眼?”本欲问一问信物的主人,可是见眼前的人陌生得很,到嘴的话,变成了寻常的问候。
中年人回道:“非也,郢都见下安好。廉颇将军的决定,相如在听闻换将一事之后,亦有同样的想法。只是可惜将军与相如这般交好,将来再也无缘得见,有些伤感。”
廉颇面色大变,自见着信物之时,便有些心神不宁,如今闻听此言,更是惊骇莫名,莫非是他的老友蔺相如当真出了事?
心里这般想的,也是如是问的。中年人摇头又点头的举动,教廉颇更加的心急如焚。他道:“究竟发生了何事?”
中年人回道:“相如大人近些年来,时常缠绵病榻,病情总是反反复复的,不好也不坏的治着。可是听闻王换将之事,硬是撑着病体,朝见王,与王争辩。
争辩的结果,显而易见的。如今赵括将军已经在来的路上了。而相如大人自那日见风后,又过度耗费心神,导致体力不支。
如今身子骨每况愈下,且不知为何,王派人看管了相如大人的府邸,不容他人随意进进出出。相如大人也知晓,不可将事告知于你,免你中了敌军之计,回了郢都。
长平无廉颇将军,赵括将军入主,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自是因为赵王怀疑,蔺相如会派人前来,与他廉颇传信,使出诡计来,换将之事,会出岔子。当初蔺相如戏耍秦国的智计,至今令国人称赞。
只是廉颇能如是想,却不能如是说,他道:“既如此,你是如何离开上大夫府的?你究竟是何人,姓甚名谁?”
中年人低垂着头,道:“我本是相如大人府中一位倒夜香的,名叫王大。府中无人在意我的去留,管事的也同样留意到此事,故私下遣我来此,向廉颇将军报信。
管事的说过,相如大人定然想在弥留之际,见廉颇将军一面,只是如今战事紧要,相如大人只教阖府上下的人,守口如瓶,不愿透露半点风声,免得教将军听了消息,便宜了秦军。”
难怪来的是一位陌生,又带着几分熟悉的人。
廉颇最后的疑惑也消除了,不怪他这般疑心,实是两国交战之际,能出的事太多了。先前见着信物,便有些怀疑,事情怎么会这般凑巧。
可是经这中年人说了之后,事情并非凑巧。而是当真如此巧合,因为他廉颇的事,老友再度病倒,或许今生再难相见。
仍想着长平之事,可上头的君王,竟是那般作派,廉颇的心里,一时之间,乱哄哄的,不知该如何做。
眼见王大仍在原地,似在等他的回复。
想着远在郢都的蔺相如,时日无多。廉颇问道:“王大,上大夫的病情究竟如何了?”
王大深吸一气,道:“管事的未曾与我多言,只是已经吩咐府中的人,备好衰绖了。我们这般背着相如大人行事,还请廉颇将军谅解。”
廉颇哪里还听得进其他的言语,满脑子只两字:衰绖。
竟然已经到了这般田地,而老友却忍着,不与他发一言。二人当初拜的可是刎颈之交,难道他蔺相如忘记了。
念头方起,廉颇便否定了。
王大见廉颇在出神,遂道:“将军若是不便,王大可先行回郢都与管事报信,也好早早做准备。”
一面是大义情怀,另一面是垂死的老友。
廉颇第一次陷入了两难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