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开眼

  一周之后,宁卫民的“坛宫”饭庄如期接待了为数六十人。

  由皮尔卡顿的外籍团队和法兰西大使馆官员,极其家属组成的特殊客人。

  这不仅是“坛宫”饭庄第一次承办正式宴会。

  而且也是一次让外事部门和区政府非常重视的“政治任务”。

  所以虽然人数不多,但无论饭庄,还是官方,对此都相当重视。

  为确保此事顺利,宁卫民不但和“张大勺”精心制定了菜单,准备好了最好的食材、酒水。

  并且还进行了优中选优的选拔,对选出来的服务人员进行了特殊培训。

  当天还由常静师傅、庞师傅和艾师傅共同坐镇后厨,为这些法国客人进行烹饪。

  甚至为了全力以赴不分心,就连便民业务宁卫民都叫停了。

  无论一楼的点心店,还是对公园游客销售的“宫廷小吃套餐”。

  只有在宴请结束后,法国客人满意离去,才能恢复正常的供给。

  同样的,京城旅游局、卫生局、甚至是国家安全部门,也很重视。

  这些政府部门,都派来了专人监督工作,对饭庄环境进行反复检查。

  预定就餐时间是9月23日的午间十一点。

  这天还恰巧是秋分,天气爽朗,蓝天白云。

  从早上十点半起,天坛北路的前后左右,就已被分局的警力布控、戒严,并有交警负责协调交通。

  天坛公园还专为此时临时封闭了北门,北门的入口处,作为临时的停车场。

  这更是声势浩大,面子十足。

  所以当时间逐渐临近,看到一辆辆挂着黑牌的轿车开到天坛北门之下。

  许多金发碧眼,衣装讲究的法国人先后从车上下来,穿过已经被封锁马路,鱼贯而入“天坛饭庄”时。

  提前就侯在这里,占据了有利位置的中外记者们。

  立刻跟比赛似的,毫不吝惜胶卷、录像带似的,一通狂拍、狂录啊。

  道路两旁至少汇集了好几千看热闹的京城老百姓和过路行人。

  也全都不眨眼,伸头探脑的看着。

  说实话,连这帮法国客人都没想到今天赴宴需要面对这么大的阵仗,很有点茫然无措。

  但毕竟外国人是爱张扬的,吃惊之余也不免兴奋。

  许多人都来了精神头,频频跟路边的人们招手。

  就这场面,毫不夸张的说,就跟在这里要举行什么国际影展和国际时装秀似的。

  那是相当轰动啊!

  事后,看到这一幕的许多人都把这件事当成跟旁人炫耀的话题。

  认为有幸长了见识,是不亚于亲眼看到大明星的荣幸。

  但实话实说,真正长了见识的其实是这帮来自于法兰西的老外们。

  因为他们还从未在如此独具匠心,具有美学深度的中餐厅吃过饭。

  乍一走进饭庄大门,他们就如同遭遇到了一场华夏文明的洗礼,眼睛根本都不够使的了。

  “坛宫”的一桌、一器、一壁画、一灯饰都是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华夏风情。

  到了二楼真正的营业区域,他们那种瞠目结舌,呆头呆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更加严重。

  说起来,一点都不亚于国人第一次看到服装秀时不敢置信的样子。

  被允许随同而入,在宴会之前拍些照片的法新社和路透社记者,同样遭遇了一场精神冲击。

  他们居然把镜头从客人身上转向了饭庄的装修和铺陈。

  就连皮尔?卡顿本人都情不自禁的对这些记者发出炫耀似的惊叹。

  “这就是我说的东方奇迹!超乎想象!太美了!不是吗?”

  确实,对于这些初次近距离感受华夏文明细致之美,传统工艺美术之精彩的法兰西客人来说。

  他们的预期和事先的想象完全被颠覆了。

  正在经历的事儿,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真实的梦境。

  无论是精美的器物,古典的木器,奢华的铺陈,复古的壁画,都显示出浓郁的东方风情。

  让他们情不自禁的沉浸在历史时光之中。

  事实上,宴会没能在十一点整按计划开席。

  由于来宾们情不自禁地逛了起来,都要把饭庄所有区域一一看过后才入席。

  宴会不得不因此顺延了二十分钟。

  但更让这些宾客们感到震撼的还在后面。

  因为这天“坛宫”准备的菜式,也让他们平生第一次体验到了博大精深的华夏美食,味蕾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丰富感受。

  没有人感到文化上的隔阂,也没有人感到用餐习惯的不适应。

  他们只感到惊喜和奇妙,并且深深为之倾倒,终身难忘。

  敢情由于在皮尔?卡顿工作的原因,和法国人打交道久了,宁卫民相当了解西方人的用餐习惯,有诸多和中餐不同之处。

  一是西餐是分餐制,不共食。

  不但使用刀叉,且大部分人认为熟练掌握筷子的用餐技术是一件难事。

  二就是西方人字典里并没有“包厢”这个词。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吃饭,偏偏要找个独立的房间与其他人隔绝开来。

  三就是烹而无割,西餐肉菜多是大块儿,无所谓切。

  四是西餐菜样太少,不外乎一汤,两三道菜,一道点心,咖啡、水果而已。

  五是西餐先和汤后吃菜,且酒水与面饭同吃,一面饮酒一面吃。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法国客人对中餐截然相反用餐习惯的不适应。

  宁卫民没多犹豫,就决定这次宴会采取中餐西吃的办法,要完全按照西方人的习惯上菜,提供服务。

  然而让他极为惊喜的是,本来他以为这件事跟“张大勺”沟通,要求老爷子屈就一下西餐要求来制定菜单,多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会大费一番口舌。

  结果万万没想到,老爷子实在不亏名厨,居然比他还懂行。

  人家不但对法国人吃饭的习惯门清。

  就连法国人的口味喜好,以及对饮食的审美追求,还有中西餐对比的优劣性,也熟稔无比,胸有成竹啊。

  “张大勺”居然为他科普,做了更为专业和周祥的补充。

  说番菜……也就是现在说的西餐,忌讳骨头、鱼刺和内脏。

  法国人也不爱吃无鳞鱼,不爱吃辣味的菜肴。

  他们一般都喜欢吃略带生口、鲜嫩的美味佳肴。

  对口味喜肥、浓、鲜、嫩,偏爱酸、甜、咸味。

  尤其喜用丁香、胡椒、香菜、大蒜、番茄汁等作调料。

  在烹饪制法上,对煎、炸、烧、烤、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相当偏爱。

  而番菜主纯,中餐主和。

  因为畜牧业国家的特点,番菜通常以肉食为主,原材料不相混杂,就导致口味简单。

  反过来中餐却尤为擅长调味,甚至是变味。

  善于把各种食材佐料通过不同的搭配产生多种化学变化以丰富口感。

  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西洋除了糕点糖果为甜食,菜肴性质的甜食断乎没有。

  中餐甜菜却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

  既有冷盘性质的,点心性质的,大菜性质的,也有汤菜性质的。

  甚至还有以醋为介,酸甜并重,咸甜并重的菜。

  另外,因为咱们是农业文明,还特别有一种面菜。

  如面筋、锅炸、粉丝、粉坨、粉皮、豆腐、豆腐丝、豆腐干、冻豆腐、腐皮、山药、甘薯等。

  其原料都是面质,与水菜不同。

  而这些丰富的菜样,无论欧(www.vkzw.com)洲、美洲都没有。

  意大利倒是有几样,相传最初也是由华夏传过去的。

  所以要想这顿饭出彩,不如从这两方面下手,再以烧烤为主菜,再采用西洋摆盘之法。

  当可让这些法国人满意,不至于失望而归。

  就这样,越发对老爷子的过去感到好奇,越发觉得“张大勺”无比的神秘的宁卫民是当场恨不得倒头就拜啊。

  尽管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张大勺”怎么还成了西餐的专家,哪怕他心知肚明怎么问老爷子也问不出答案。

  但实话实说,这一点也不影响他能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这件事妥了!

  果不其然,“张大勺”为他设计出一套最为适宜的菜单,安排好了所有应该注意的菜品细节。

  尽管老爷子没有亲自出手,却仍然让他轻而易举的征服了当天客人们的全部感官。

  首先,压桌菜做了一定的改动。

  和传统中餐不同,去除了蜜饯和鲜果类,只保留了跟桌饽饽、干果、冷荤和小菜。

  而且是同类四种放在一大盘内,并且摆上叉和勺。

  这样一来,等于客人们一列席就能看见圆桌中间有四大盘拼盘。

  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像吃自助餐一样,随时取用。

  其次,正餐做了适当的减少,上菜顺序也按照西洋规矩。

  这第一道汤菜就是“清汤茉莉”。

  每人一小碗,搭配两个咸味儿海棠酥。

  这么一来,精彩之处已经不仅是口味了,更在于外观的交相呼应。

  那海棠酥的层层酥皮,就像花朵一样绽放,粉红色几乎是少女心。

  轻轻一碰,酥脆的糕点就会掉下来,让人不忍心去吃。

  而浸泡在清鸡汤中的白色茉莉花,却以纯粹的汤色和诱人的清香彰显生命力。

  所以这头一道菜一端上来,就引发了轰动。

  让惯以为法餐为傲,以为中餐就是炒粉炒面炒杂碎的法兰西人,见识到了中餐尤为精致的一面。

  第二道,就是发挥中餐优势,地地道道的甜菜了。

  一道撒了芝麻的糖醋里脊,搭配奶油炸糕,拔丝山药,冰糖银耳。

  四道口味不同的甜菜汇集在一起,可以说是甜菜的大集合。

  软糯脆爽酸咸,口味丰富,甜度不一,那是相当开胃。

  大概是因为外国人对甜食耐性最大,不像国人吃多了会腻、会齁。

  而且还习惯以葡萄酒来佐餐。

  这道菜把众多老外吃的是眉开眼笑。

  尤其是女性顾客,简直放不下刀叉了。

  至于第三道,那可是最安全的得分项了——清真烤鸭。

  这道菜既是艾师傅的绝活儿,也是外国人接受度最高,京城美食的代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道菜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酱料是自制的。

  艾师傅的酱料比聚德全和便宜坊的更加醇厚,滋味足。

  所以搭配了一些清爽嫩脆的生吃蔬菜,还起到了如西餐沙拉一样的作用。

  最后就没有一个人剩下的。大拇指都举起来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