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我想听听他的意见

  购置仪器的定金是直接从星空科技的海外账户打到欧洲仪器厂商的账户上,钱忠明去那边签了字之后,剩下的尾款便会打到对方的账上。

  与此同时,采购的那些设备也会通过专门的运输公司,送到金陵这边。

  这批采购清单上的仪器,总价值超过5000万美元,换算成rmb得三个多亿。

  考虑到这批仪器的重要性,钱忠明也没有拖沓,上岗的当天便订购了次日的机票,和刘波两人一起飞往了欧洲。

  而陆舟这边也没闲着,就在钱师兄前往欧洲的第三天,金陵大学便开了一场研讨会。

  这次研讨会的规格不小,不只是金大的教授,像是燕大、水木、折大、震旦等c9联盟的高校,以及金陵理工大等一批211理工强校的材料学、有机合成领域的教授,还有比亚迪等电池企业的工程师,也都参与到了会议中。

  与mrs会议那种学术会议不同,这场研讨会属于半学术性质,并不交流研究成果,而是讨论研发方向。

  参与者除了研究锂电材料方向的学者教授之外,还有国家科研基金的代表,以及比亚迪、杉科等新能源企业方面的代表和项目研发工程师。

  至于讨论的主题,从参与方的阵容就能看出来,自然是锂硫电池。

  作为国际知名学者,解决了锂枝晶问题的大牛,陆舟自然也参与到了会议中。

  会议开始时间是上午十点,但现在才刚刚到九点钟,会议室里已经人头攒动,座无虚席。

  似乎是因为知道这个课题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大家的表情都很严肃,会议室里的氛围也很压抑。即便坐满了人,却听不到太多声音。

  坐在了放着自己名牌的座位上,陆舟拧开发的矿泉水瓶喝了一口,趁着会议开始之前的空档,观察了一下同行们脸上的表情。

  总的来说,情况似乎不是特别乐观。

  大概到了九点半,吕老和旁边的华科院院士小声交流了两句。

  见人差不多都已经到场了,便扶正了话筒,清了清嗓子开口道。

  “既然大家都已经到场了,那我们也就不要在等待中浪费宝贵的时间了。”

  停止了窃窃私语,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等待着吕老继续说下去。

  “……能源是工业的命脉,谁掌握了新能源,谁就掌握了未来。这次的任务很艰巨,关系到我们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布局。”

  “在上一次会议中上京的高层已经决定了,将锂硫电池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但对于如何解决更具体的技术问题,还需要大家的智慧。”

  “这场研讨会,讨论的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如果有什么好的意见,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踊跃发言,将自己的意见提出来。”

  在会上,吕老作为会议的主持者,做了一个简短的开场白。

  表面上看,这场会议似乎没什么卵用,大家讨论的并不是现有的成果,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但事实上,这其中的门道,却远远没有外行想的那么简单。

  国家和企业的科研经费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申请到充足的研究经费。

  一般来说,如果国家决定了锂硫电池的大方向,那么纵向课题的申请中,锂硫电池的课题便会放宽,其它诸如锂空电池等等研究的课题便会收紧。

  具体到研究中也是一样。

  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可以从正极材料入手,也可以从电解液入手,再往下细分,还能分出成千上万种方法。

  然而,科技部和财政部的官僚是不懂学术的。

  不过不懂也没关系,他们也不需要去懂。在决策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参考一些行业大牛的意见,在决策上制定一个宏观的方向,优先保证这个方向上的课题能够得到充足的研究经费。

  在这样的宏观调控下,总有一些有潜力的研究项目,能孵化出优质的成果。

  也正是因此,这种研讨会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站在个人的角度考虑,大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研究方向,能得到更多政策、经费支持。

  也正是因此,虽然会议开始前的气氛很压抑,但会议开始之后,讨论还是相当踊跃的。

  率先起身发言的,是来自折大的王海峰教授。

  起身之后,王教授和煦的笑了笑,开口说道。

  “既然吕局长说了,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那我也就抛砖引玉,说说我的一些拙见好了。”

  “我们的研究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一种高度有序的纳米结构碳-硫正极结构,能够利用碳材料结构框架限制硫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溶解,从而有效遏制穿梭效应。”

  并没有空口白话,王教授一上来便拿出了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抬高了自己的说服力。

  对于王教授的意见,吕老立刻表示了重视,表情认真地问道:“成本呢?还有能量密度?这项技术可靠吗?”

  “成本并不昂贵,而能量密度相当可观,我在实验室中测得的理论能量密度接近2000wh/kg,远超于现在工业界普遍采用的锂离子电池。相关的论文我发在了材料学顶刊《advanced-materials》上,不过这项技术并不完善,还有待改进。”

  顿了顿,王教授继续说道。

  “事实上,解决锂硫电池穿梭效应的关键,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做法,也是用多孔碳材料去阻挡多硫离子,减少硫的溶解流失。我的建议是,我们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将研发的重点放在硫碳复合材料上。”

  吕老认真地点了点头。

  坐在他旁边的文秘,则是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做着会议记录。

  王教授发言结束之后,向同行们微笑点头,坐了下来。

  不过他凳子还没坐热,一声平静而稳重的声音,便从燕大教授的席位那边传来。

  “我也有句话要说。”

  发言的是来自震旦的吴世刚院士,和王教授一样,也是一位材料学界的大牛。

  看到这位老人家,吕老也是尊敬地说道。

  “吴院士请讲。”

  扶正了话筒,吴院士沉吟了片刻,开口说道。

  “我在参与863项目,对锂硫电池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其实已经考虑过碳硫复合材料。这种策略在学术上看似很有效,但实际作用非常有限。”

  “实验室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很小的扣式电池,电极很薄、硫负载量不高,总的硫量大约在几个毫克级。而实际电池的硫含量较大,一般都是克级,且电极很厚、单位硫载量很高。”

  “实验室能够循环上1000次的硫/碳复合材料,在实际电池中仅能循环几次,有时候甚至一次电都放不出来。”

  “而且,碳硫复合材料存在最致命的通病,就是体积能量密度不高。如果是电脑、手机之类的3c产品的电池,用碳硫复合材料做正极还好说,如果是汽车或者再大点的东西,就难说了。”

  老先生从十年前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因为是工程师出生的学者,相比起以理论见长的学者来说,更注重一项技术的实际价值。

  而且,他是做固态电解质方向的。

  然而王教授顿时不乐意了。

  不过起来反驳的却不是他,而是另一位搞碳硫复合材料方向的教授,而且说得有理有据。

  “您说的对,硫碳复合材料确实存在这方面的缺陷,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缺陷都是可以在反复的实验中得到解决的。一年前我们都认为锂电池是不稳定的,然而现在呢?谁能怀疑锂电池的广阔前景?”

  陆舟:……?

  不想介入大牛们撕逼的陆舟坐在那里一直没说话,结果还是莫名其妙中了一枪。

  会议进行的很热烈。

  虽然没有像mrs会议撕的那么直接,那么惨烈,但稍微用点心,就能听出那言语之中的明枪暗箭。

  坐在前排的陆舟心中感慨了一声。

  还好系统的扫描枪替他省掉了大笔的研发成本,锂枝晶的技术也卖了个好价钱。否则的话,此时此刻的他,恐怕也得硬着头皮加入到这场战斗中去。

  就在这时,又一位教授开口了。

  “我也来说两句吧。”

  这次发言的的,是水木大学的孙洪标教授。

  在锂电材料方面,水木大学在国际上的排名稍逊于震旦和燕大,不过影响力也是相当大的。

  不过,他的发言,和前面说话的大牛们有些不太一样。

  只见这位老教授轻轻咳嗽了声,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

  “我注意到陆教授一直没有说话,但看他的表情,对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我起来没什么想说的,只是想听听他的意见。”

  陆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