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还不到时候

  “出任宜州事宜,你可曾让人打过招呼?”

  赵曦考虑到另一个可能,就是太子从宜州的重要性考虑,随便让讲武堂或者工坊城的那些老臣,跟吏部李中师招呼一声,也会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在儿子跟自己辞行时,便有此一问。

  “回爹爹,孩儿未尝请托。孩儿以为……”

  不可能,如果是爹爹安排,自然不会有此一问。可吏部尚书不应该认识自己呀!

  太子也疑惑了…~

  转而一想,不论如何,此去宜州上任对于自己而言是最适合的。

  虽然不能复制爹爹的路,但太子也有自己的抱负。

  “爹爹,不论什么原因,还请爹爹恩准孩儿就任宜州!”

  赵曦大概有个眉目了,能做的,也只是给儿子点一下。

  见儿子并没有因为意料之外而改变,也没有忧虑阴谋而退却……也罢,那就试试吧。

  这个试试,在赵曦看来应该还在可控范围内,应该不会出什么乱子。

  太子出任宜州,不管是谁都觉得有自己安排的嫌疑,也确实对于太子未来执掌天下有好处。

  滔娘没听懂父子俩的话,心思还在儿子远行上…~

  有了目标,皇城司的调查结果很快就有了。

  “官家,二皇子出宫居住的邻里,在朝为官的一人为蔡京,任祥符县尉。”

  “另外一人是个商贾,是罗凯的宗亲,依附于罗凯……”

  “二皇子与蔡京、罗凯多有接触,似乎蔡京罗凯二人并不知道二皇子身份,他们是以士子论交。”

  王中正还啰啰嗦嗦的奏报,赵曦脑子里已经装不下那些废话了。

  果然是这样!

  从第一次罗凯在内参弹劾苏轼开始,一直到后面引导抵报混乱,都是有利于朝廷推动新法的。

  这不是那个臣工提出的新法,不管是监察衙门还是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都是他赵曦主导。

  几次搅局,煽风点火,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这些新法的推动。

  这就是让赵曦疑惑的,那怕是富弼识大体,有意推动各项革新,那怕是韩绛吕公弼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都不会用这样的方式来促进。

  原来,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促进新法,而是在引起自己的注意……

  “官家,情况就是这样。太子出宫后,并没有特别亲近和熟悉的人,就是往来,也都是讲武堂和工坊城任职的朝臣。至于邻里,那就更清楚了,一个是高家的,一个是向家人……”

  或许是这大殿里突然没了声音,让赵曦回了神。

  “此事就此作罢吧!另外,参与此事调查的,一律调升两级,遣往北辽和西夏主事。”

  “所有卷宗销毁,不得有片纸泄露。另外,关于搅局者的调查也停下来,将卷宗一并销毁!你要亲自监督销毁过程……”

  王中正有点愣,不过还是应了,慢慢的退开,自己去琢磨去了。

  北辽和西夏的探知,为了确保不被一网打尽,都是一环套一环的单线联系,直到皇城司的对外司,根本就没什么主事,也不可能什么主事。

  皇城司的情报体系,还是官家一手操弄改变的,官家不会不知道没有主事呀?

  至于销毁卷宗,为何要销毁呢?关系到太子,不应该绝密保存吗?

  还有二皇子…~嗯?二皇子?

  罗凯…~蔡京…~二皇子,内参苏轼,抵报刑恕,这都是官家认为搅局者做的事。

  再结合皇城司这边调查的结果……王中正明白了。这是二皇子在背后撺掇的,说不定又是官家安排的。不对!若是官家安排,没必要还让皇城司追查…~王中正明白了。

  二儿子什么想法,赵曦能明白,这也算是他的目的达到了。

  赵曦居然有点无从抉择的感觉。

  太子嫡出,是滔娘所养,可以说是根正苗红。太子本身又老成持重,做事中规中矩,踏踏实实,就是国朝的相公们很挑剔,对于太子也不曾有过非议。

  这个二儿子,从小就略显跳脱,稍微懂事后,处处在模仿自己--关键是他是段氏所出。

  别说太子现在并没有什么不端的行为,即便有,在朝臣眼里,二儿子都没有任何优势。皇后还有两子嫡出且不提,就是没有嫡出,苏氏的儿子也要比段氏有优势,毕竟苏氏还是汉家苗裔。

  在某种意义上,二儿子根本就没有机会去争夺皇位,偏偏他有了这个心思!只希望他仅限于引起自己的注意吧······

  “嘱咐你的事情处理好了?”

  “回官家,都处理妥当了。所有卷宗是小的亲自销毁的。”

  “怎样处理的?”

  “禀官家,不会有任何后患!”

  唉······王中正终于还是理解了自己的要求。杀有功之臣,心里不好受。赵曦很不想这样,所以,给王中正的命令是含糊的。

  如果儿子们没有什么想法,大统继承就不会有任何乱子。可如果自己的这些儿子,稍微表现出些念头来,必将是所从者众。

  所以,他不能让这件事有任何差错。

  “安排好他们的家眷,尽最大可能去照顾,钱粮往宽裕处使,需要多少跟赵琴要,别走内府的账。”

  役兵法,经过集议确定,决定在三级决策制和官制改革完成后推行。因为役兵法的很多措施,都基于改革后的官制。

  关键一点,国朝现下确实不存在用兵的可能。由于雁门之战的谋划,现在北辽和西夏正打的不可开交,已经快一年了,双方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不管是北辽还是西夏,就没断过往汴梁遣使臣,开始还想着联络,到后来只求不偏向一方即可。

  这种事对于国朝而言,当然是喜闻乐见的。就是边贸不好做了。

  不过这对于王韶而言,却成了建功立业的好时机,不仅仅是他,就是鄜延、环庆、麟府各路也是大有收获。不到一年的时间,请求内附的部落就达五十多部。

  这时候的河湟,已经大部归属国朝了。

  欣欣向荣而又繁重的政务,倒是冲淡了赵曦的忧虑。不是赵曦优柔寡断,而是事情还没发展到需要他立刻决断的程度。

  最起码二儿子的做法,从目前看,除了跟自己这个当爹的显摆点能耐以外,还没有特别过分的地方。

  一旦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自己真的能下得去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