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六章 未雨绸缪

  又是一年春来到,汴梁却没有春的味道。

  自元日以来,汴梁未曾见过一滴雨,整个开封府都是这样的。

  同时,京兆府、河北道的奏折,接连的往朝堂递,都一个声音……今年大旱!

  去岁的粮食还有富裕,还不到栽种之时,但饥馑之患已初见端倪。

  眼看农时迫近,而老天还是没一点要下雨的迹象。

  先是开封府,接着是朝堂的相公,连赵曦也都去祈过雨了,可老天很明显不给太子殿下面子,还是一点雨星没有。

  原本装备在河岸的筒车,因汛期的原因,已经卸掉了。这时候都不用朝堂招呼,将作监已经沿着河岸装备筒车了。

  同时,还加班加点的营造,并按照朝堂指令,发送到京兆以及河北道的州府郡县。

  能看到后世所说的积雨云,可也只能是看着它飘走。赵曦做不到人工降雨,即便是知道人工降雨是打固态的氮炮,也没那个本事。

  满朝堂都是愁容,那怕是混吃等死的人,这时候也望天发愁。

  其实,不管是帝王还是臣工,没有谁希望时局动荡。

  历朝历代,不管帝王如何昏庸,臣工如何奸滑,只要百姓们能顾住嘴,没人想去造什么反,祸乱什么天下。

  灾荒,往往是导致民乱的根源。

  国朝三冗,冗兵和冗费,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变流民为厢军,从而增加朝廷开支。

  这一年多,太子殿下的几次腾挪,好不容易让朝廷有了近十万厢军的结余,今年怕是又要增加了。

  这时候,朝堂接触度支的,都已经清楚了太子殿下一些动作,效果显著。

  可惜,这一次大旱,又要回到早先了。

  已经很久了,赵曦没顾上轨道的事。

  如今的漕运还没有通航,而汴梁的米价已经有了上涨的苗头。赵曦不得不把重心,再一次放到轨道贯通上来。

  “轨道几时可贯通?”

  李诫被叫回来了,见面后连寒暄也没有,赵曦直接这样问。

  “回殿下,最迟四月底,可以贯通试运行。”

  李诫一直忙碌在轨道铺设上,整一年都在这条线上。

  在钱粮的刺激下,原本懈怠的那些烂人,迸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现在再去看,找不到一点一年前的影子。

  “加大赏赐吧!尽最大努力尽快完工,有大用!”

  原本成都府路的那批运输队伍,一直没停止运送铜铁矿,对于新钱监的耗用绰绰有余。

  李诫不明白太子殿下的意思,可能听出太子殿下的着急。

  几乎没在汴梁停留,甚至连管城都没回,直接又返回去了。

  “诲叔,通知成都府路运输队伍,从即日起,分出一半人员运输粮食……”

  “中正,李宪,汝二人去趟大理,并持吾手谕,自大理过广南,直至安南。”

  “告诉那个李什么日尊,吾需要粮食。并告知他,吾可用新币采买,也可用国朝典籍交换。”

  听说那个李日尊,非常重视文教。很好,取其所好,就是换些他们野生野长的粮食而已。

  “殿下,连续两年丰年,如今常平仓应该储备充足,缺粮之患不应有的。”

  赵曦的这一番安排,很明显是冲着缺粮去的。

  吕公著觉得不至于,别说漕运即将开运,即便再迟些日子,汴梁也不会有缺粮的可能。

  “诲叔,京兆大旱,河北路大旱。到时候,流民会涌到汴梁。这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商贾。”

  “一旦流民接踵而来,那时候的人们看到的不是常平仓有多少储备,也不是朝廷能不能应对危机,是可怕的人心。”

  “商贾的贪欲,流民的聚集,再加上粮商逐日抬高些米价……这些甚至会影响朝堂诸公的判断,从而不敢轻易粜出常平仓的粮食。”

  “诸多因素汇集,很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商贾们囤积,粮商涨价,百姓哄抢,流民作乱,朝廷紧缩等等。最终导致朝廷不得不继续循旧例,改流民为厢军。”

  “同时,很可能多年还算殷实的家户,会因这一次的饥荒,而回到潦倒的境况。”

  “此番行为,并无意赚钱,那怕是赔些钱财,也得把局势稳下来。当然,如果有人有意作乱……”

  赵曦没继续往下说。

  如果有人有意作乱,他真的不介意玩一把。

  这也是做诸多安排的原因。

  “殿下,可选择海运。”

  “所谓千里不贩粮,此惯例的打破在于组建自己的运输队伍。就如朝廷养漕运人员一样。”

  “没有自己的海运队伍,自江浙,乃至两广、安南贩运粮食至京东路,得不偿失。”

  赵曦这样说,倒也能说的过去。

  其实他是有其他心思的。第一,他想避开所有的传统运输线路,从而混淆商贾们对粮食储备的判断。

  就跟当初新币的做法一样,以此回笼资金,教训一下不知死活的商贾。

  第二,他更想借用这次粮食危机,将轨道运输推到前台,让朝堂诸公看到轨道运输的前景,从而引导国朝那些埋在地下的钱货活起来。

  没人跟钱有仇,轨道运力的显现,势必会引导闲钱向轨道投资。

  如此,不仅可以继续解决厢军禁军的转民问题,更能促进国朝的运输网建设,甚至能促进石炭采矿和钢铁冶炼。

  人有时候犯贱,求着人做的,都以为是坑。

  或许是惯性思维,也或许是见识的差距。赵曦在铺设轨道时,没有除六家以外的任何人掺和。

  在他们眼里,只有航运是省钱而有运力惊人的运输方式。

  赵曦有时候都怀疑老天真的对他很眷顾。他一直还在考虑,怎样才能让轨道运输呈现与世人,偏偏今年就大旱了……

  真不能去感谢灾荒,那怕心里真有这么一丝感激这次旱灾的念头。

  吕公著包括苏颂等人的书信,是王中正和李宪一并带走的。

  这次行动,赵曦还是准备私下来做。

  如果在朝堂上议定,不说得叨叨半天,关键是朝廷的保密性,赵曦是真不敢信。

  从一个帝王的角度,这事确实应该由朝廷主导才对,可如今的朝堂,很可能河北和京兆府的流民到了,还定不下具体措施来。

  关键是,赵曦觉得还应该再教训一下那些商贾,回笼一些资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