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去大丰县抢项目!】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让她睡,不要惊醒老人家。”君兰说。

  话说这家兴在入朝前后已经过了三次考验:第一次是忍痛割爱,撕碎大学考卷,抛向铁路两旁;第二次是连续行军六十里路,坚持到底不掉队,胜利了;第三次是这次在敌人飞机的轰炸、扫射下,冒死检查、接通电话线路的任务圆满完成。

  “那爱芳呢?”兰珍问。

  “有重要的事,去了就知道。”

  家兴一想,把这些情绪全放在面孔上不好,会给大家看笑话的。于是就强打起精神,和大家一起动手包起了饺子。

  “指导员,等一会儿来尝尝我们班包的饺子。”福喜班长盛情邀请。

  她想到曾经要儿子“精忠报国”,现在儿子真的到了朝鲜,而且立了功,很高兴。又想到,那毕竟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枪炮是没有眼睛的,她就一夜不能入眠。但再想想,她能有什么招数?想来想去,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她唯一能做到的,只有祈祷天主,保佑儿子在外一切顺利、平安!

  “大家好,大家新年好!大家继续包饺子吧。”孔文张着大嘴笑着说。

  “我当然同意,我自己也已经报名参加志愿军医疗队,准备到朝鲜去战地实习。”爱芬以十分肯定的语气说。

  “好,一定来,你们一班包的饺子味道特别好,我等会儿一定来尝个鲜。”孔文又张大嘴笑着说,就又到其他班里去了。

  “这要感谢班长的教育。”家兴说着客气话。

  就在大年初一,班里的同志都在热热闹闹地忙于包饺子,但家兴却没精打采地在一边想着心事。指导员孔文正好要到各班走走,就先到了一班。一班的战士都把手里的活计放了下来给孔文拜年,说:“指导员,新年好!”

  就在家兴要离开连部时,通讯员小梁进了防空洞。见了家兴就高兴地喊道:“李家兴,上海来信了!你看,这信封上的字写得多么秀气,落款叫谷锦绣,多好听的名字,肯定是一个姑娘写的信。里面好像还有一张照片。小李,快请客!你不请客休想拿到这封信!”

  “还没起床,我去叫她。”姐姐说。

  这时,姐夫坤生忽然想起读书的事,就问:“你们大学读几年?”

  “那锦绣呢?”妈妈又问道。

  第四十四回两地相思虽难以见面真情真意有鸿雁传书

  这些暂且不表,现在转过来说上海这一头。

  “行!你到小卖部去买,我给钱。”家兴一口答应请客。连长和指导员听了都哈哈地笑了起来。

  “是的。我写出去的信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回信。”家兴发愁地说。

  打从把美国兵打跑后,艰苦的日子算是过去了,东线志愿军的好运来了。一开始,是朝鲜的金日成首相说志愿军辛苦了,奖励了60万包大米。这朝鲜大米烧出来的饭是又白、又香,虽然没有什么菜,只是朝鲜的辣酱、酸菜,但是一班的每个人,都吃了五、六碗白米饭。

  家兴的妈妈这下真的给难住了,说不同意吧,这是大势所趋;说同意吧,实在有些违心。儿子已经上了战场,现在未来的媳妇要是也这么一走,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老人家一时拿不定主意,所以就既没点头,也没摇头。

  自家兴参军走后,他的房间一直空着,姐姐就把三个人让到了家兴的房中。君兰等三人一进屋,把带来的水果、糕点,往桌子上放好,就给姐姐拜年,相互拱着手说:“恭喜发财!”

  老人家嘴上老是在说,让儿子出去见见世面,得到锻炼,以后会有大的出息。儿子参军后,她知道儿子在松江学习,还比较放心。后来结业了,但到底去了哪里,她就不知道了,已是忧心忡忡。现在接到儿子来信,已上了朝鲜战场,她心中怎能平静。

  过去,家兴不管写什么东西,纸面上都很清秀,从不涂改。可这次他每读一遍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还没说清楚。于是改了又改,添了又添。

  当家兴看到信的最后说他们三个人也要来朝鲜,心就乒乒地乱跳,要是马上就能在朝鲜见到他们,特别是锦绣那该多好。见到后大家的心情将会怎样,他感到难以想象!

  “小李,我同排长商量好了,今天晚上开个班务会,全班同志给你做个鉴定,明天晚上全排给你开欢送会。”

  “你们坐,我去烧汤团,年初一吃了汤团大家团团圆圆。”兰珍说后去厨房煮汤团了。姐夫听到君兰他们来了也起床穿好衣服来到家兴房中。大家相互拜过年之后,就聊起了最近的社会,上海的生活、朝鲜的战争等等情况。

  家兴回到班里,班长就笑嘻嘻地问道:“小李,升官了,是吗?祝贺你!你进步真快。”

  兰珍见此情景,大年初一弄得大家心里都挺不舒服的,就把话题给转了。说:“坤生,去放炮仗。新的一年里,让大家财源滚滚,福星高照。去呀!”

  之后,祖国人民又送来了各种慰问品,大批的慰问袋发到了战士,干部们的手中。东北的大米、白面、大白菜、大青萝卜、冻猪肉,又不断地运来了,志愿军的士气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你寄出去最多只有十天吧。我估计你家里刚收到信,信从这里到上海,在路上起码要走十天。不要多想了,还是先一起把饺子包好,欢欢喜喜吃了饺子再说。”福喜班长用安慰的口气说。

  “听说第三年一般是实习。”姐夫又说。

  “我爸爸没意见,我姆妈有点舍不得。”君兰答道。

  “香烟一包,牌子要大生产的!”通讯员小梁非常调皮地笑着说。

  “你想去?”坤生问君兰。

  “现在学校里正在挑选家庭成份好,英语成绩好,特别是口语比较流利,身体也比较好的学生,到朝鲜战场去当英文实习翻译。”君兰说。

  有的时候,遇到星期天,全连动手一起来做的一件事,就是包饺子。包饺子属于改善生活,一般以班为单位,全班总动员,人人动手,个个出力,谁也不会偷懒。每逢包饺子那天,开过早饭,班里就派两、三个人到炊事班去领面粉、猪肉、白菜、调料。这些东西领回来后,全班就分工合作,和面的和面,切菜的切菜,剁肉馅的剁肉馅,擀饺子皮的擀饺子皮。最后全班挑选一、两个高手,把饺子馅和好,就开始包饺子了。开始,家兴是当“饺子腿”,就是只能把几个包饺子的能手,包好的饺子集中起来,往盛器里一排排整齐的排列好,送到伙房里去下饺子。后来他用心地学习几位“师傅”包饺子的秘密,不久他也学会了一、两手包饺子的技术。

  自从进入朝鲜后,军事行动接连不断,家兴还真没有多少时间去考虑个人和家庭之类的问题。但是,随着部队相对稳定了下来,生活也逐步正常化,思想问题也就来了。特别是发出了三封家信之后,就经常在想发出去的信上海收到了没有?他们收到后会有什么想法?现在写回信了没有?为什么还没有收到回信?这一封信从朝鲜到上海来回在路上要走几天?每次看到连部的通讯员路过,家兴就会问:有我上海来的信吗?但每次通讯员的回答,都让他感到很是失望!就会感到睡不好觉,连吃饭也不香,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头,走路也没有了神气。

  爱芬一看,心中明白。她灵机一动说:“妈妈,这只是报了个名,能不能批准,还不知道。再说,就是要去,我和锦绣会一起去,我学的是外科,她学的是内科。而且只有一年,君兰也一样,我们会很快回到您老人家的身边,来服侍您、孝敬您。”家兴的妈妈有些激动,也有些无奈,眼眶里已有泪水在滚动。

  这样一来,不仅家兴自己对自己比较满意,孔文也觉得脸上有光,张荣更认为他培养的学生颇有成绩。这电话连的干部、战士对这个上海来的文化兵印象也很好,认为他不是“嘴上一大套,实际做不到”,而是表现“括括叫”。提起李家兴都挑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李家兴可能从小长到大,心里还真的没有这么高兴过。他现在是双喜临门,兴奋得很,眼眶里已是湿湿的,热泪欲往外流出来。他赶紧对通讯员说:“完全可以,信给我,要请什么客尽管说。”

  连里有时集中起来开开军人大会;晚上熄灯前,排里都要晚点名;班务会一个星期开一到两次;每逢星期天就休息。大家可以学学文化,写写家信,有的打打扑克,有的相互之间回忆往昔、讲讲故事、聊聊家事。

  家兴看过照片,就开始阅读锦绣写了五张信纸的书信。家兴和锦绣相交那么多年,但是家兴收到和阅读锦绣写的情书,还是第一次。她的字迹端正、清秀,语句流畅、华丽。信中情意浓浓地倾诉着相思之苦;叙述了以往相拥在一起时那真情真意、缠缠绵绵的甜言i语;这诗情画意般的爱恋之情,使人难以忘怀!

  又过了十天,上海还是没有来信。家兴这下真的觉得寝食不安了,简直是度日如年。

  上海这一头暂且不表,再来说说朝鲜战场的家兴这一头。

  部队在原地休整,军事生活方面倒也很有规律。早晨按时起床,晚上按时熄灯,一天三餐按时开饭,中午还午睡一个小时。早上起床后还出出操,在雪地上跑跑步。上午有时做做队列,下午午休起来,就进行战地练兵。电话员练兵就是反反复复地,练习收电话线、放电话线。一拐子线500米,放线要求在五分钟之内,收线不超过八分钟。还有一个内容是接线头,要求接得又快又牢。

  “我们也收到了家兴的来信。他训练班毕业走后,已有两个多月没有给我们写过信,我们还真的挺为他着急呢。这下我俩就放心了,君兰,你说是吗。”爱芬也cha话说。

  这时,家兴的妈妈醒了,听到君兰他们来了,她也穿好衣服来到家兴房里。君兰等三个人立即起身给老人家拜年。大家给老人家拜过年后,兰珍姐姐把煮好的汤团端上了桌。大家也不讲什么客气话,就吃起了这团圆汤团。汤团吃好,老人家给了每人一个压岁钱红纸包。大家都说了声“谢谢姆妈!”不客气地把红纸包给收下了。

  这三个人会不会来朝鲜,如果真来了又会不会见到面?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是的,我已经报了名。姆妈,你说好不好?”君兰问道。

  其实,现在心情最为复杂的,莫过于家兴的妈妈和锦绣,她俩真是思绪万千。这两个人,一个是想自己的儿子;一个是想自己的未婚夫。

  “姆妈起床了?”锦绣问道。

  家兴除自己认认真真地、写好自己要寄出去的每一封信。同时还帮班里、排里、全连的不少同志参谋怎样写好家信。包括用什么样的句子,用哪些字,该讲些什么。无形之中家兴成了全连编外的文化教员了,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忙了一些,但他感到生活还挺充实的。这两天连部的两个通讯员也特别卖力,每天好几次到班里来收同志们写好后要寄出去的信件。

  同时,美国人从元山、咸兴港口逃跑时,曾把好运走的东西尽量运走,运不走的东西就派飞机炸掉。但是美国人撤退得实在也太仓促,有几个大仓库的东西没有来得及运走,也没有来得及炸掉。于是东线兵团三个军的下属部队,冒着美军兵舰上打过来的炮火,天天派人用骡马去搬运仓库里的各种罐头、面粉,前后搬运了有个把月。最后没有运完,美国人还是派飞机给全部炸掉了。这些东西给志愿军享用了一段时间,每天每班发一听五磅装的克宁奶粉,一听五磅重的草莓、苹果之类的果浆。大家把果浆拌饭吃,奶粉倒在水桶里和上开水当茶喝。

  “有什么事?”家兴问。

  “是的,过了年就不到学校去了,而是要找地方去实习。”爱芬说。

  班长说后,家兴立即到了连部,进去一看,连长、指导员都在。就问:“连长、指导员,找我来,有什么指示。”

  “你爸爸、姆妈什么意见?”家兴的妈妈反过来问。

  “你们三个人都有什么打算?”家兴母亲问道。

  “找好了,是我们班的副班长,他同意了。”

  阳历1951年2月6日,是大年初一。上午九点多,君兰、爱芬就来到家兴家中。君兰他们刚站定,锦绣也到了。姐姐兰珍已经起床,姐夫陪着儿子睡觉还未起身。家兴的妈妈昨夜不知什么原因想起儿子来了,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夜没有好好合眼,快天亮时才勉强睡着。

  美军被赶回“三八线”,我东线志愿军各部队奉命在原地休整。现在,元山一带美国飞机少多了。但是,部队白天还是在防空洞里做各种准备,晚上,一般都住在老百姓家里。过了元旦,邻近春节,上级通知军邮开通了,可以与国内的家里、亲友通信了。这对每一位志愿军干部、战士确实是莫大的喜讯。家兴一口气写了三封信,给妈妈、君兰、锦绣,各写了一封长信。每封信都写了五、六张纸,写好后自己又反复读了好几遍。

  “小李,司令部首长下达了命令,提升你为电话连文化教员,正排级待遇,现在正式通知你。”孔文说着,并把桌上的文件给家兴看了看。然后,孔文又说:“你后天上午到连部来报到,原来的文化教员要向你交代一下工作。班里、排里这两天要给你开欢送会。还有你申请入党的事,党支部已经讨论通过,同意接收,你介绍人找好了?”

  “姆妈,昨天下午,我收到了家兴从朝鲜寄来的信。信上说他立了二等功。他身体各方面都很好,叫我们不要牵挂他。”锦绣首先说道。

  部队从进入朝鲜后,开始给每人一条米袋,能装七、八斤大米,一路行军作战,没几天就吃完了。后来每天只能和高梁米、小米、苞米、黄豆、土豆,甚至是大麦粒子打上了交道,跟大米,白面绝了缘。近一个月的时间,吃得最多的是炒面粉。一些战士发牢骚说:毛主席叫高岗给志愿军吃好面,高岗听错了,给志愿军吃炒面。

  “读三年,已经读了两年,还有一年。”君兰答道。

  福喜班长已经发现家兴有什么心事,就把家兴叫到一边问道:“小李,怎么?想家了,想你对象了?”

  信中还说她和爱芬都已经报名参加志愿军医疗队,可能要来朝鲜前线实习。并说君兰也报了名,可能要来朝鲜前线当英文翻译。还告诉了家兴双方父母、外婆的身体很好等等。

  “那好,下个星期开支部大会通过你的入党申请,你做好准备。小李,你来电话连时间虽然不长,但表现不错。希望你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工作,发挥你的特长,为提高我们连队的文化水平做出贡献。”连长对家兴提出了要求。

  “请两位连首长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家兴向两位连首长表了态。

  就在这时,曲排长来到班里,同福喜班长说了些什么,福喜班长就对家兴,说:“小李,你现在到连部去,指导员找你。”

  家兴和班长谈完话后,马上自己一个人出去找了一个没人的地方,坐下来仔细地把锦绣的来信慢慢的拆封,小心翼翼地抽出信纸。里面果真有一张上了颜色的四寸照片。家兴双手捧着锦绣的照片,看了又看,看了好久:她那像苹果一样红红的双颊,一对水灵灵的迷人的眼睛,两颗樱桃似的酒窝,微微张着的薄薄的嘴唇,lou着一副整齐而洁白的牙齿,正在对着他微笑,她的笑是那样的甜i、可爱、真诚、迷人。

  自家兴参军走后,君兰等三个人三天两头来看望老人家。所以相互之间基本上就像是一家人,已经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我已经也报了名,准备到朝鲜去。姆妈,你让我走吗?”锦绣十分诚恳地征求未来婆婆的意见。

  “我们也在昨天下午,收到了家兴的信。说他一切都很好,叫我们不要挂念他。他立了二等功,向家里报喜。姆妈听了非常高兴。”兰珍也说道。

  饺子包好、下好,吃起来是最开心的事情了。这时,往往会评价哪个班包的饺子样子最好,味道最佳。有时候各班还会交流两碗,来相互品品味。有时,连里还会组织包饺子比赛,真是大有乐趣。班里的同志们,还会比赛谁饺子吃得最多。家兴在松江学习时,班里也包过饺子,他最多吃过三十只,而现在他吃个五、六十只是平常事。部队在休整阶段的生活还真不差。!~!<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