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设想中的内外之别

  长门、周防、安艺、备后四国安堵,其他领地尽数交出。</p>

  也就是说,除去这一年以来被攻下的因幡、伯耆、伊予之外,还在毛利手中,或者大部分还在毛利手中的石见、出云、备中三国也要割让。</p>

  这样的条件,当然跟“宽厚”扯不上任何关系。</p>

  但也未必算是格外苛刻。</p>

  大部分的核心领土其实都还保留着,依然有着八九十万石的规模体量,拿掉的多半是外围本来就不怎么稳定的地域。</p>

  以前毛利家跟三村家亲、武田高信、本城常光等辈的恩怨情仇详细讲解起来能写好几本书,现在这种戏码可以避免了。</p>

  随着势力收缩,他们也只能精细耕耘,内部挖潜了,一元化的程度肯定会越来越高的。</p>

  小早川隆景带回了消息,然后仅仅过了三天就获得一致同意。</p>

  议和条件顺利达成。</p>

  不知道,当时毛利辉元和其他高层们是何心情。此刻无法亲眼目睹其表情实乃一大憾事。以后就算唤到近畿来觐见,那时人家心态早就调整好了,也没什么可看的了。</p>

  特别是传说中刚直无匹,骁勇果毅的吉川元春。这种人降伏的时候,是会不情愿地捏着鼻子强忍呢,还是会满脸哀莫大于心死的阴沉呢,或者是干脆破罐子破摔主动谄媚?</p>

  可惜可惜!</p>

  这个恶趣味暂时满足不了了,只能以后在寻机会了。</p>

  听说九州有个叫那什么的……</p>

  显然,足利义昭不允许在西国继续呆着了,考虑到天下所有武家,所有源氏子孙的颜面,平手汎秀不打算兵戎相见,而是托人转告了“规劝公方大人为天下计,安心隐居高野山不问世事”的建议。</p>

  但堂堂征夷大将军对此不予采纳。</p>

  他选择继续远离京都,长途跋涉向九州进发,拜访最近势头正劲的岛津义久,寻求支持。</p>

  毛利家倒是巴不得如此了。</p>

  留不能留,抓不能抓,打不能打的烫手山芋,能送走当然最好。</p>

  对于平手汎秀而言,一方面免于见了面尴尬,另一方面,正可以借此进一步打击室町幕府的权威。</p>

  然后石见、出云、备中三国境内的毛利家直属军势,尽数撤出了城,让开地盘。土豪地侍们则是分为两拨,有的跑到吉田郡山城旧主那里去寻一口饭吃,有的留下来打算在新老板帐下碰碰运气。</p>

  忽然得到西国广大土地,安置问题不容小觑。</p>

  平手汎秀决定采用阶段性的方案处理。</p>

  出云按照约定封给尼子复兴军,南条元续得到伯耆安堵,情况大致参考荒木村重、别所长治、宇喜多直家、一色义定等人的待遇。</p>

  然后山中幸盛被单独拿出来,品行和功绩都大加褒奖,破格授予了丹波二郡十万石的厚赐。这是尼子家能给出数量的七倍。</p>

  他本人当然是下意识拒绝,声称自己一切行为只是出于义理,并不是为了回报。</p>

  但平手汎秀半开玩笑地说:“我原本是想给这几位义士都给予封赏的,如果出云之鹿都坚持不取,那他们怕是更加不好意思接受了。”</p>

  </p>

  闻言山中幸盛看过去,见立原久纲、神西元通、龟井兹矩等几位同僚神色各异,心思难以捉摸,顿时失声不知道如何作答。</p>

  他可以不要自己的富贵,但是拦着弟兄们的富贵可就太不够意思了。</p>

  “立原久纲越前三万石,神西元通伊势三万五千石,龟井兹矩纪伊二万石。”</p>

  几个数字一出,山中幸盛越发只能沉默。</p>

  犹豫之间,半推半就,事情算是定下。</p>

  然后才是内部的大戏。</p>

  野口政利担任备中国代。平手秀益由大和国代转为石见国代,岩成友通由河内国代转为因幡国代,权责持平不变但私领都有加封。三云成持、京极高吉命令移居丹后、丹波一带。</p>

  于是让大和、河内、山城和近江基本上彻底收为直辖领地,以便于在明年进行更大范围、更彻底的检地,士农分离,家臣集住和刀狩。</p>

  只有依托兴福寺的筒井家,以及伊贺山地的忍者集团暂时被搁置。</p>

  平手汎秀向亲近重臣们透露了“国代”这个位子的临时性。现在的任命迟早都是会撤销的。一部分人会就地获封成为大名,在服从命令前提下享受领内权益,与外样大抵无异;另一部分人会解除工作回到近畿,出任要职,共理天下之事。</p>

  总而言之,就是严格让地方大员与辅政高官泾渭分明,前者不可能得到中枢的话语权,后者则没办法组建私人班底。</p>

  赏赐土地给亲族和功臣,乃是常态。</p>

  但是让本已手握了私人政权和武装的诸侯,又同时有了中枢影响力的话,就会导致乱局。比如室町幕府的“三管四职”之中,每一家基本都是拥有数国领地的“百万石大名”,一旦掌权损公肥私几乎是板上钉钉的。</p>

  足利家会如此,一是由于历史上自己不够硬,二是身边没有别的人可用。</p>

  现在平手汎秀的想法是,通过逐步的改革手段,把一部分武士由“土地贵族”转变为“官僚贵族”,斩断其与基层的关系,让他们只能依附于中枢政权。</p>

  新体制当中,武士依然可能领有数十万石的俸禄,但是土地只是名义上归于他所有,实际由奉行代管,每年按实际收入发放钱粮。</p>

  这样的人就只是领工资的文臣。</p>

  绝大部分情况下,单个文臣是不具备巅峰性力量的。</p>

  日后官僚体制逐渐成熟起来倒是会有很多不可避免的弊病,不过那应该是至少几十上百年之后的事情了,做人谁能顾得了那么远呢?即便是汉高祖、唐太宗、图书管理员这等伟人也是一样的。</p>

  战国时代末期,“家臣集住”和“士农分离”的势头已经很普遍了,再进一步不至于存在太大阻力。</p>

  按平手汎秀的思路,应该是亲族和子嗣们都封为诸侯,圈地自萌不要捣乱,防止他们对继承问题产生影响。而异姓家臣最好在身边任职为官,于中枢奠定一个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气氛。</p>

  这个想法能不能顺利实施,倒是有一定疑问。</p>

  毕竟人各有志,有的一门众可能拥有政治抱负不喜欢当土皇帝,也有的家臣可能年纪大了权力欲望淡然就想圈一块地世代继承下去……</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