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三十九节 噩耗

  不能让中国再次发生内战,这是赵书礼的底线了。

  能怎么办,加入?干涉?只能斡旋。

  zhōng yāng军已经在颠桂边界频频挑衅了,交火事件频有发生,双方的舆论战打的更加激烈。你说我搞割据,我说你想dú cái。你指责我过界挑衅,我指责你寻衅滋事。

  内战一触即发,谁都看的出来。

  各界mín zhǔ人士,发起了浩浩荡荡的反战you行。

  赵书礼率先代表塞北通电表示反对内战,杨虎城、阎锡山跟进,马家兄弟符合,连身在rì本正享受太上皇待遇的张学良也明确反对内战。

  桂系立马借势,表示桂系热爱和平,一直致力于恢复重建,是坚定的反对内战的,但是如果遇到挑衅则会坚定不移的予以反击。同时李宗仁还派出使者,秘密请求援助,至少希望购买塞北的军火物资。

  赵书礼拒绝了,如果公开的支持桂系,把塞北卷入进来,那么局势势必更加复杂。

  这是他软弱了,如果他此时摆明站在桂系一边,或许蒋价石不敢异动也说不定。可是在塞北军还在境外作战,时刻关注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蓄势待发以求在关键时刻巨石压顶的一击,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成果的时候,赵书礼很不想卷入中国的内战漩涡。

  于是赵书礼既不实质xìng的支持桂系,担心桂系得到支持后,也趋向于发动内战的心思。但是又给zhōng yāng施压,表示希望zhōng yāng以恢复大业为重,暂熄兵戈。

  此举自然给了蒋价石压力,但是也让这个权谋好手,看到了塞北的顾忌,他更坚定此时是一个最好的时机。不解决南方的势力,蒋价石就没有能力腾出手来跟塞北军一较高下,武力统一自军阀时代起,仍然有市场。

  一方面蒋价石对塞北的斡旋虚以委蛇。敷衍了事,一面加紧摩擦。对内部的和平反对者,则采取拉拢。分化首领,不合作者甚至采取暗杀的手段。

  军队调动却没有停止,一百多万远征军部队在云南集结待命,湖南部队则进入江西。浙江的部队也南下,桂系四面受敌完全处于包围之中。李宗仁甚至做好了,一旦失利则退守台湾的打算。

  赵书礼看事不可为,没有转圜的余地了,不来硬的恐怕没人会听你的吆喝。于是摆开了威慑态势。从东北、山东河南等地,抽调了一百万人南下,部署于苏北地区,一副随时可以渡江攻打南京的架势。本以为蒋价石会慎重,可没想到他的整编74师却更进一步,向北前进了上百公里,将塞北军控制的十几个县占领。

  “难办啊难办,蒋价石这是摆明了态度。他攻打桂系的决心不可改变。看来他是吃准了。我们现在不敢跟他动手啊。”

  赵书礼愁容满面,叹息道。

  “司令,那我们真的要这样坐视不管吗?”

  李忘川问道,李三江等高级军官也直视着赵书礼,他们觉得这场战争把他们的老大打的没了锋芒,做事开始畏首畏尾。顾忌太多了。

  赵:“不是不想管,实是无能为力啊。德国人已经占领了中亚。重兵压境,随时可能进攻xīn jiāng。我们的大部分兵力都在xīn jiāng集结待命。此时在中国内地的部队人数还不到两百万。国内局势也还不稳定,经济问题很严重,实在是没有能力在加入这场内战了。”

  李忘川叹道:“司令所虑极是,蒋军拥兵千万,抗rì结束后,却不思裁减军队与民生息,反而继续穷兵黩武,收编伪军吞并军阀,罔顾民生啊。令人费解的是,美国人的态度,zhōng yāng军没有参与对德战争,他们却继续大规模援助zhōng yāng军,甚至最近传出了他们提供了一批军舰给zhōng yāng组建海军。司马昭之心啊。”

  抗rì结束后,塞北军进行了几次裁军,塞北军最多的时候,有一千两百万军队,可是其中数以百万计的是都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部队,尤其是兵员中四五十岁的士兵相当多。于是战后,第一步塞北军裁撤了两百万人,将四十以上的士兵都复员回家从事生产,接着又收编了大量的伪军,又裁撤了两百万人,进入生产领域。目的就是为了尽量恢复满目疮痍的国土,在加上在对德问题上,赵书礼的想法是不以牺牲为手段,而是尽量减少伤亡的作战,他为对德所做的牺牲底线是,四十万军人。这四十万人的生命已经让人很痛心了,要不是做到零伤亡不现实,他倒是想不牺牲一兵一卒。

  打仗自然要死人,很多人都对塞北出兵表示了不满,尤其是那些mín zhǔ人士。甚至底层军官也十分厌战,打rì本人大家豁得出xìng命,可是现在rì本已经投降了,这战争的意义在哪里,仗打下去还有什么道理。

  赵书礼也不想在死人了,可是为了这场战争中国付出的牺牲太大了,仅仅河南就饿死了三百多万人,饿死啊,这是多么惨烈的死法,饿死前那些人在想些什么,经历多么的恐惧,在逃荒途中又经受了多么非人的待遇。

  整个战争中牺牲的人,河南只是沧海之一粟,中华民族受到的屈辱太甚了。不趁此机会崛起的话,这种屈辱还将继续,与其为了后来的强国,在饿死几千万人,那么牺牲几十万军人的xìng命,就是可以接受的了。世界就是如此的不公平,后进国家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可眼前这是个机会,付出最小代价的机会。

  多少指责埋怨,有指责赵书礼是独夫的,有指责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不顾惜军人xìng命的,他都忍了,无法为自己争鸣。这段时间他背负的压力也很大。

  但是他知道他还要受到更大的压力,美国人起码都不会让他消停,美国人为什么还在支持蒋价石,那还不简单吗,就是不想看到中国统一强大起来,最好战后中国再次内战,把工业的塞北耗到跟中国其他地区一个模样。蒋价石甘当别人的刀子,不是他看不到美国人的心思,美国人在利用他,他何尝不是在利用美国人呢。权力、**,这些不是一个人轻易放就能放下的,而且他心里何尝又不认为,中国只有他当政才是正确的,才有希望呢。

  “算了,事在人为了,反正军阀都是要削除的,迟早的事情。只不过现在不是个好时候啊,国家还没恢复,就接着打仗,苦哉,我中华民族!”

  赵书礼叹道,显不出的无奈。

  会议还没有结束,就传来比塞大港战事失利,陈驰阵亡,八千人被俘的消息。

  德国人会怎么对待这些中国俘虏,会不会按照国际公约来处理,高凤举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如此,可是赵书礼经过这么多年的政治浮沉,不会这么想当然。

  陈驰的牺牲让赵书礼切实的感到了时代的变化,眼前的人一个个不见,永远不见,他们的音容笑貌还那样真实。死者已矣,活着的人才更加要关心,那八千俘虏不能不管不顾,任由德国人的心情来处理,总得想点办法为这些俘虏做些事情。

  赵书礼想到了在德国很出名的两个人,一个是高星桥,另一个是严裕棠的儿子严祥林。高星桥他否定了,高星桥是德国贵族不假,可毕竟是个中国人,自从中国对的宣战后,在德国的很多中国人都受到了不好的待遇,被关进集中营。让高星桥现在去德国显然不合适,而严祥林在德国经营多年,跟纳粹高层多有联系,他去才能说上话,或许能直达希特勒天听也说不定。

  但是严祥林拒绝了,他不愿意为这些俘虏出头。

  严祥林在蒋价石去罗马开会后,在还没有宣战前,就看出了端倪。他父亲也通知他小心应付变故,严祥林当机立断,把能变卖的产业都变卖,不能变卖的就送给纳粹高官,然后打通了关系,自己成功离开德国,到了瑞士。尽管他损失很大,可是他一直都在转移资产,此时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财产转移到了瑞士的银行中,这笔庞大的资产跟他的投资相比,当初的投资不值一提。

  他不愿冒险在回德国跟纳粹打交道了,他知道自从宣战后,像他这样到德国淘金的投机分子,没几个有好下场,财产没收,人能活着的都不多。

  赵书礼又想通过已经投降的rì本zhèng fǔ来接触德国,可是还没联系上,就传来了噩耗。

  德军处死了八千中国俘虏。(未完待续。。)

  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