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宿州、泗州
宿州、徐州的问题,可以说是楚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摸索出的适应于新斗争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全可以概括总结为“淮北特色”。用一句比较潮流的话来描述,就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
三年前,郭威反汉,干掉了刘承祐之后,又哄骗刘崇的傻小子武宁君北,妄图兵不血刃的解除藩镇武宁对于汴京的威胁,谁也没想到的是,刘贇走是走了,可是他的部将却带着徐州、宿州投降了楚国。郭威盛怒之下,就出了毒手,让军队假扮马贼,在徐州一带肆掠,搞得民不聊生。
没想到,楚国人才济济,竟然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马云一纸诏令,宿州、徐州二十余万百姓一夜之间变成了建筑工人,挖渠道、修马路,按照做工的多少来领取粮食、铜钱。干活有工钱,种地税也轻,唯一不好的就是,要加入乡兵,定时参加训练。可这些相对于赋税繁重的中原来说,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所以,宿州、徐州百姓很快就和楚国同心同德了,马贼在徐州也渐渐混不下去了。
可宿州被大周攻克之后,陡然情况变了。活还是要干,运粮拉、筑城了,种类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不少,可是干活不给钱,按照大周的解释,这属于徭役,就是纯粹为了大周封建主义建设做贡献了。这活儿,还是必须的,你干也得干,不干用鞭子抽着你干。再加种地交的税又翻了一番。这一下子,宿州内外,怨声载道。怀念楚国,从言论到行为,越来越严重,很多人直接偷偷跑到徐州去了,就算不种地,在徐州做工也足够养活自己了,而且,只要拿着楚国堪发的地契,等楚国收复宿州的时候,该是我的地,还是我的。
百姓这么一跑,宿州刺史受不了了,派军队堵截道路,抓捕逃亡百姓,一日能抓数百人,这么一来,就犹如滚烫的沸油碰到了水滴,“砰”的一下就爆燃了,作乱造反的百姓此起彼伏,让早就虎视眈眈的朱元,逮着机会,一鼓作气,拿下了宿州。
丁克重虽然言语不详,还遮遮掩掩的。可郭荣还是猜出了原因,他无奈的摆摆手让丁克重退下,眼神中意气风发之意减退,换了忧虑的神情,对着别的大臣,他或许还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可面对王朴这个良师益,他却总会流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毫无疑问,宿州造反的事儿,对郭荣挺打击的。楚周对立,楚国有不会主动投降,这天下必然是要一块一块的打下来,如果都想宿州这样,今天打下来,明天又守不住此以往,这还能赢吗?
“陛下,百姓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大战刚过,稳定天下,才是第一步,然后以强击弱,壮大自己,慢慢的扭转不利局面,才是王道。宿州之事,无非是权责不明,用人不当,再加楚人在其间扇动造谣,才导致暴乱频发。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刺史的责任,他不了解情况,做事太过于随行。这是一个教训,不过,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宿州、泗州原本就是楚国的地盘,给他们就是。”王朴率直的说道。
“丢了宿州、泗州,楚国淮北四州又连成了一片,日后对汴京的威胁,会越来越重的啊。”郭荣却不想王朴那么大气,宿州在他心里,显然还是占据一席之地的,也是属于必争之地。原因却很简单,显示郭荣武功的,可不仅仅是汴京之战,张永德收复宿州、攻克泗州,南渡淮河,侵略楚州、寿州等地,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这成果丢了,让郭荣心里怎么好受的起来。
是人都会有三分火性。刚才指点江山、神采奕奕,两分钟,“哙”一盆子冷水缴了下来,是人都会觉得受不了。看郭荣意兴阑珊、心绪不定的样子,王朴说道:“陛下,天下局势犹如一盘棋子,在宿州嘛,对于咱们大周事实是弃子了。宿州丢了,我觉得是好事,而不是什么坏事。”
话从何说起啊?”郭荣问道。
“陛下,宿州东面是海州,北面是徐州,南面是淮河,西南是泗州,西北则是宋州。看看这地形就知道,这宿州可是三面对敌,地势平坦,有没有什么高山大川,这位置看起来挺重要的,可一旦打起仗来怎么守得住啊?救援都来不及,与其被楚国再次设埋伏引诱我军主力,不如,放弃它算了。更何况,就算今天守住了,可这宿州挨着淮南,楚军旦夕可致,如果楚军经常扰宿州,咱们是救还是不救,如果我军救援,可敌人却退了回去,这不就中了敌人的疲师之计了嘛。通过宿州,打击不到楚国,反而给楚国削弱我军的机会,丢了也就丢了。”王朴道。
荣叹口气,仔细想了想,突然回过味儿来,问道:“王爱卿,你可有什么良策,可以打击到楚国啊?”
“呵呵,如果马云再一次倾国而来,陛下能挡住楚国吗?”王朴问道。
“如果只是楚国一国,朕不惧他。”郭荣随口说道。
“这一点,想必楚国君臣也是知道的,所以,他们一定会游说契丹南下。如果,咱们能抢先结好契丹,岂不是断了楚国一臂吗?”
“契丹和中原历来有隙,恐怕不会轻易和我们结好?”郭荣不确定的说道。
“陛下,难道就没有听说过宋齐丘的离间计吗?”王朴笑道。
郭荣一愣,顿时想起十多年前的旧事。当年契丹君临天下,中原皇帝石敬瑭称臣称子,耶律德光志得意满,就派人南下金陵,想让李昪也俯首称臣,当时李唐的宰相宋齐丘,就想了一个歪主意,他们恭敬有佳的将契丹使者迎到金陵,好酒好菜的招待着,又送了大批的金银珠宝,表达对契丹的仰慕和恭敬之情,等契丹使者高高兴兴的离开淮南,进入中原不远,就被宋齐丘派的刺客,杀了个一干二净。由于这件事发生在大晋,虽然疑点颇多,却成功的将耶律德光的视线转移到了中原,大晋和契丹信任度渐渐降低,矛盾越来越多,最后终于翻脸成仇,而李唐则继续在江南逍遥自在。
王朴举这样一个例子,其中的含义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