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战国之齐皇</p>

  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主角穿越过去时,正好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在原历史上秦军和赵军相持长平,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态势,为了尽快赢得战争胜利,秦昭襄王嬴稷在应侯范睢的建议下,使用反间计,让当时的赵孝成王将纸上谈兵的赵括替换上阵,赵括接替廉颇后,立即主动出击迎战秦军,结果这时秦军的统帅已经由王龁替换成了白起,白起已擅长歼灭战著称。</p>

  白起在面对赵括时,故意采取了一种佯败诱敌的方针,先佯败,而后引诱赵括全线出击,结果赵括上当,全军出击之后粮道被断,又被秦军包围,最后断粮46天,赵括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被迫突围,最终力战而死,赵军投降,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结束,投降的40万赵军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自此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力抵抗秦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p>

  简单介绍了一下长平之战,我们在这里深度剖析一下,赵孝成王为什么会用赵括替换廉颇,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当然是不可忽略的一个诱因,而另一重要因素则是当时的赵国已经严重缺粮,各位要知道长平之战并不是只打了一年半载,而是打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赵国完全是在和秦国拼消耗、拼底蕴,双方拼的不仅是兵力更是双方的国力,在这场消耗中,秦赵双方都已经快要崩溃。</p>

  所以说秦国采用反间计也是一种逼于无奈的手段,但如果廉颇没有被替换而是继续坚守,毫无疑问,赵军最终还是会断粮,先崩溃的一定是赵国,作者下这个定论的依据是因为赵武灵王在胡服骑射后,将大量赵国的耕地都改成了马场,即便后面赵国打下中山国,得到的也大多是贫瘠之地,这也导致了历史上的赵国严重缺粮,如果继续和秦国拖延下去,赵国必将先崩溃。</p>

  这一点不仅我们能看明白,赵孝成王也能看明白,历史上赵孝成王曾经再三催促廉颇出战,但廉颇深知秦军野战能力强悍,所以坚守不出,一直采取拖延战术,廉颇的战术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如果当时赵军贸然出击,在野外和秦军进行野战,赵军必将会失败(长平之战是因为上党所引发的,赵军士兵普遍不知道为什么和秦军打,士兵心里是抵触的,所以士气不高,和秦军野战必输),但我们说了,赵国已经耗不起了,经过三年的消耗,赵国国内严重疲弊,百业凋零,已经濒临崩溃。</p>

  在这种情况下,赵孝成王不得不替换廉颇,让纸上谈兵的赵括出击,以谋求一线生机,其结果我们前文已经说过,最终就是赵军大败,40万大军全军覆没。</p>

  看起来赵括的责任似乎不大,毕竟不管谁去,当时那种情况下赵军都是必输的(当时那种情况下和秦军野战,孙吴复生都必输,因为赵军缺粮只能速胜,可是和秦军野战又必输,孙吴不可能凭空变出粮食),为什么还会说赵括是纸上谈兵,这是因为他把一场必输的战役打得更烂,可以说如果换一个人去指挥,起码可以给秦军造成重大杀伤,也不会酿成后来邯郸之围的惨剧(我方惨败和敌方惨胜在军事上是两回事),如果让一个好的指挥官去指挥长平之战,秦国即便获胜也是惨胜,最起码三年五载恢复不了元气,但结果赵括的指挥水平稀烂,完全中了白起的圈套,被秦军团团包围,最后被轻而易举的歼灭,长平之战的失败,赵括要负极大责任。</p>

  历史上长平之战后,秦赵双方都元气大伤,不过要说明,秦军元气大伤的原因,是因为已经和赵国拼了三年消耗,这和赵括给秦军造成的杀伤关系不大,目前没有史料能证明,赵括给秦军造成了巨大杀伤,所以我们只能认为秦国的元气大伤是因为在三年当中和廉颇的消耗导致。</p>

  我们都知道,战争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是在政治和外交层面的较量,说完了军事,我们来说一说当时赵国的外交,历史上赵国的外交做的可谓一塌糊涂,长平之战前,赵国还一直入侵齐国,甚至长平之战前的时候,赵国还一直占据齐国的高唐不还(齐国五都之一,最后用田单交换),这也是齐国在长平之战时对赵国见死不救的原因。</p>

  除了齐国,韩魏当时受到了秦昭襄王的威胁,秦昭襄王曾说:“吾攻赵,旦夕可下,诸侯敢救赵者,及下赵,必移兵先击之。”韩魏根本不敢救赵。</p>

  除了韩魏齐,当时的楚国刚刚从内乱中安定,继位的楚考烈王对长平之战一直持观望态度,救援的兴趣不高,楚国曾经想发援军,但因为赵国的微操,最终放弃了,这个微操我们稍后再细说。</p>

  说完了这几国之后,大国里面除了正在和赵国交战的秦国,赵国似乎只能向燕国求援,燕国对赵国的态度一直非常暧昧,一方面燕国害怕秦国击败赵国,另一方面燕国又害怕赵国击败秦国后会一家独大,毕竟相当于遥远的秦国,直接和燕国接壤的赵国的威胁更大,这也是燕国不愿意救赵的原因。</p>

  简单来说,韩魏都被秦国威胁,楚国过于遥远,燕国弱小,能帮助赵国的只有齐,齐国虽然经历了五国伐齐,但已经恢复了20年,光是粮产就是除了秦国以外最多的,如果齐国全力救赵,赵国未尝不能继续拖延下去。可我们说了,齐国是最不可能帮助赵国的,于是,赵国最大也是最后的希望彻底破灭。</p>

  最后细说一下历史上长平之战时,为什么各国都不愿意救赵,除了赵国稀烂的周边环境,还有秦国的威胁之外,赵国稀烂的外交策略也是一个原因,在历史上赵国曾经向韩魏楚燕等国求援,结果赵国在向各国求救的同时又派人去咸阳向秦国请和,这种麻杆打狼两头怕的外交,直接让向救援赵国的国家在风中凌乱。</p>

  原本楚国曾经想要救赵,援兵都已经准备好了,但人家刚要出发就看见赵国派人去咸阳求和,既然你赵国都准备求和了,我们还发什么援兵,所以楚国放弃了救援的想法继续按兵不动,直到赵国在长平失败。</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