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洪承畴伐清
大明朝廷已经烂成了什么样,纵然远隔千万里,楚钟南也是清楚的不能再清楚。让他投靠过去,那还不如直接就投降满清呢。至少,皇太极比那祟祯绝对要强的多。而且,以他楚某人现如今的势力,真要是投降了满清,管他皇太极和多尔衮手段再强,也绝对阻止不了他进一步壮大。当然,这也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皇太极和多尔衮这些家伙会以大局为重,不记仇。不过,这很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小北荒明明有了可以打败满清的实力,又凭什么投降过去?自己当老大不好么,非要去自甘堕落地去当个汉奸?</p>
所以,楚钟南提供洪承畴粮草兵器,主要原因就是一个,就是:催促!</p>
催促明军与满清尽早地开战。</p>
洪承畴背靠大明,但他如今已经纠集了九大边镇十数万兵马,骑兵也有四万余人。虽说实力确实强大,但是,楚钟南所知道的历史上,洪承畴最后还是因为种种的原因而被皇太极打败了,连其自身也当了俘虏,并最终背叛了国家,转而为皇太极尽忠去了。据闻,洪承畴最后奉命经略大清七省,堪称当时第一封疆大吏,军中翘楚。连后世赫赫威风的吴三桂也远远比不上。并且,他还多次献计,为清王朝完善了其国家机器,使其成功地由一个武装强盗集团向正规的国家政权转变付出了诸多努力。可是,这位洪老兄死后,却又被康熙乾隆等人列入了《贰臣传》,不仅自己,子孙后代也受尽了屈辱。</p>
不过,不管怎么样,洪承畴本身的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的松山之败,有很大的原因是洪承畴本人并没有能像在关内指挥镇压农民军一样,对麾下各军如臂指使。同时,还有来自后方的瞎指挥,又要面对这个时代堪称是最精锐的八旗铁骑,自然难免失败。</p>
而现在却有了楚钟南,洪承畴又直接带兵进驻了辽东,那么,他与皇太极之间对决的结果会不会改变呢?</p>
楚钟南真的很想知道结果。所以,他要在旁边使劲催促一下。而且,洪承畴所率领的这十几万人已经是大明最后的精锐,也可以说是大明在北方最后的一道防线,不管洪承畴与皇太极的对决最终会是谁嬴,楚钟南都不希望这支部队还可以回到原来的驻地。因为,他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做那个“渔翁”了!</p>
……</p>
祟祯十三年二月,大明京师一带已经流言满天飞,老百姓,还有仕绅之间都纷纷传言,皇太极与洪承畴各自派人秘密会面。至于会面的内容,有人猜测是皇太极自感力弱,要求投降大明;有人猜测是洪承畴生怕步上袁祟焕的后尘,打算仗着手上的大军造反,而约见皇太极,则是为了在自己出兵之时避免自己后方遭劫,所以约定皇太极共同出兵,瓜分天下……而除了这直接“诽谤”洪大督师的流言之外,朝廷上的官员之间还流传着另外一些消息,比如:皇太极让出辽西,又从辽东撤兵,目的是为了诱使小北荒和大明共同进兵,继而交战,好使满清从中渔利,可如今小北荒之主楚钟南忠于大明,先占据了辽东,之后遇到官兵又主动退却,将辽东交给了大明,所以,皇太极恼羞成怒,麾下八旗军已经跟洪承畴所率大军交战数次,明军战败,洪承畴为了免受责罚,故而隐瞒不报。另外还有:洪承畴率领大明十数万精锐,野心膨胀,正在沈阳等地落力拉拢诸多边军将帅,打算来一次辽东版的“陈桥兵变”,学赵匡胤演一出“黄袍加身”……</p>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p>
虽说“谣言止于智者”,可是,大明朝廷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依旧人心惶惶。祟祯皇帝这回倒是坐的住,只是下旨询问了一下洪承畴和邱民仰两人辽东的情形,洪邱二人自然如实相报,说明如今的辽东虽然有些形势紧张,但总体还算平静,皇太极那边也比较安宁,并没有什么战事发生。而且,洪承畴还向祟祯建议,认为大明虽然兵多将广,但分驻各地,不能统一行动,分则力弱,所以,对付皇太极必须持重,主张慢慢进兵,不可再犯先前的错误。祟祯将他的表章在朝堂上展示,并深以为然。</p>
可是,虽然一时获得了祟祯的信任,可朝廷对于统兵大将不信任是历来就有的传统。虽然祟祯极力装出了镇定的模样,最后却还是不得不按照朝中官员的提议,将与洪承畴齐名的另一员大将卢象升提调京师。而与此同时,大明皇宫里也开始流传了另一则谣言:满清皇太极其实早就为先前的举动感到后悔了,只是,因为洪承畴的实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八旗军,所以才不敢妄动,故而只是拼命地派人向蒙古等地纠集人马,打算先整备人马,待到实力足够了,再重新南下与明军交战;而洪承畴也早就看出了对方的心思,也有意趁对方实力未济之时出兵,可是,这位督师大人却担心自己灭掉皇太极和八旗军之后,功高震主,最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所以,为了保命,才迟迟不出兵,有意养贼自重!</p>
一拨一拨接一拨……</p>
必须承认,在许多时候,谣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当昏聩者占据了重要位置的时候,谣言的力量更是非同小可。祟祯虽然对大明的局势无能为力,也不能算是昏聩者,不过,他的手下却有许多昏聩兼混帐的官员,而且,祟祯自己也是一个耳根子软的家伙。</p>
所以,在谣言流传了一个多月之后,祟祯十三年四月,兵部尚书陈新甲在说服了祟祯之后,提出速战速决的方针,坚持要求洪承畴立即起兵攻打满清,并提出分四道夹攻的建议。洪承畴不愿,这位陈尚书又派遣张若麒前往辽东游说,同时亲自写信催促洪承畴出兵。但是,洪承畴此时却也探知了一条消息,原来,皇太极强行将辽东辽西百姓迁往北方,虽然提供了粮食,但满清本就在闹粮荒,粮食自然不足。所以,被强行迁走的一百多万汉人百姓已经有些不稳的迹象,有许多人开始南逃,甚至反抗。如今,皇太极正拼命地稳定局势,但因为他还要分出大批兵力提防明军,所以,已经隐隐地有镇压不住的迹象。于是,洪承畴决定再等一段时间,等到满清内部真的乱起来之后,再乘机进兵。所以,他拒绝了陈新甲的建议。</p>
然而,事情总是那样的让人难以预料。</p>
去年,张献忠受熊文灿招抚,降于谷城。可是,张献忠在谷城表面上“跪拜有礼节”,实际上却训卒治甲杖,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骄不奉法”。张献忠在谷城征粮、征税、扩兵,向熊文灿“要挟无厌”。谷城知县阮之钿觉得张献忠必然再反,并将自己的预测告诉了熊文灿。但熊文灿不相信。阮之钿无奈,又奏闻朝廷,也没有获得回复。然而,熊文灿,还有朝廷的那些大臣们却没有想到,阮之钿的预测居然成真了。祟祯十三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农民军杀谷城知县阮之钿,火焚官署,挥军攻房县。而张献忠再次起兵之后不久,率起义军九营兵马受降于房县的“曹操”罗汝才也紧接着复起,两人合兵攻克房县,杀县令郝景春,又连下郧西、保康等地。不久,均州等地原本降明的农民军也相继再反,农民军声势再次大振。</p>
大明朝廷得知消息,大为惊恐,急命平贼将军左良玉率军追击张献忠。然而,左良玉进入房县之后没多久,便被张献忠设伏围困。左军远道奔袭,粮草不足,前锋罗岱被俘,左良玉大败而逃,军符印信尽失,士卒死伤逾万。</p>
祟祯得知左良玉兵败的消息,大怒,下令首辅杨嗣昌督兵再战。杨嗣昌初到军中,便将原先主张招抚的熊文灿逮捕,不久,熊文灿被斩!杨嗣昌率兵进剿张献忠,张献忠屡战屡败,但总能迅速恢复元气。不过,看到前有大军阻隔,张献忠也只有转道进川。一路上,张献忠的势力愈发强大,进入四川之后,连续攻下大昌、开县,北攻剑州,将入汉中。又攻绵州、泸州,至开县。杨嗣昌得知消息,率军进至重庆,招贺人龙、左良玉等人来援,但两人虽然奉令,却始终不至。</p>
而就在“八大王”张献忠横行四川的时候,先前被洪承畴与孙传庭大败的“闯王”李自成得到天下再次大乱的消息,也从山中走了出来,并轻骑进入河南,在河南重新竖起了自己的大旗。没过多久,便又拉起了一支新的闯军。同时,李自成还招揽了原大明尚书李精白之子李信,又得到了举人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投靠。起兵过程中,李自成提出“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李信改名李岩,编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并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闯军军纪肃然,迅速发展壮大。</p>
起义军复起,刚刚出现的和平曙光又刹时熄灭,大明朝廷才刚有焦头烂额之感,蒲州府却又出现了大饥荒。全府上下,草木尽被吃光,官府在城门外掘坑埋葬饿死者,刚埋完,饥饿至极的饥民们就争相扒开土坑,到坑内割食死尸之肉,甚至还有父子夫妇相食。而蒲州大灾还没过,山东沂州又起蝗灾,百树无叶,赤地千里。百姓掘草根剥树皮,父子相食,骸骨纵横,婴儿捐弃满道,人多自竖草标求售。</p>
……</p>
接连不断的灾荒起义终于让祟祯失去了等下去的耐心,为了能尽早地从辽东抽兵南下镇压起义军,这位可怜的皇帝陛下下令洪承畴听从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早日解决虎视眈眈的满清,然后率兵南归。</p>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好尽起大军,北进伐清!(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