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周瑜计划的退路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交出汝妹,饶你一命。
孙策听到这话,顿时怒火冲天,整个人拍桉而起,满脸涨红,额头青筋暴起。
他可不是自己那位号称“孙十万”的弟弟,也不懂得什么隐忍。
孙策的性格一如他父亲,热血,刚烈,受不得欺辱。虽然重活一世,但有些东西不会轻易改变。
周瑜也有些义愤填膺,即使睿智如他,也想不通一向不怎么好女色的刘备为何会盯上孙家年幼的小妹。
最终只能归结为,这是刘备的刻意羞辱,为的是借此激怒孙策,让他做出错误的决策。
于是劝道:“伯符,你若是动怒,便真的遂了刘备的意了。”
孙策一愣,随即意识到周瑜不知其中内情,会认为这是刘备的激将法也无可厚非。他却是心知肚明,刘备是真的想老牛啃嫩草,迎娶小香香,因为这事前世对方就做过。
他重生了,刘备也重生了。
两人心里都清楚,前世的小香香的确是嫁给了刘备。
可孙策不同意,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绝不会用自己的亲妹妹来当成联姻的筹码,更不会拿来向刘备摇尾乞怜。
他知道这不符合一方诸侯的行事方式,但孙家的男人就是这样。孙十万不算,他是个另类。
孙策吸了口气,转移话题道:“如何,曹操远走海外之事可曾印证?”
周瑜点头,沉声道:“此事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刘备攻取兖州与徐州之时,几乎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而且,曹操麾下重臣几乎都已经销声匿迹。”
孙策皱眉:“他真的甘心将天下拱手相让么?”
周瑜苦笑:“这已经不是他是否甘心的问题了,刘备势大,不可敌。”
孙策闻言,不禁想起宛城,南阳那烽火狼烟的景象,在那一波又一波的火药攻势下,整座城池都已经摇摇欲坠。
曹操虽然还有二十万精锐,但是面对这等神器,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么一看,曹操远走海外似乎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孙策忽然问道:“公瑾,你觉得我们能打赢这一战吗?”
这个问题的答桉除了他之外,很多人都想知道。自从曹操败亡之后,刘备几乎占据了天下七八成。
不可否认,这一世的刘备比曹操更加强大。
因为那时至少曹操还没有拿下益州,西凉也还在马腾韩遂的掌控之下。
“我们有长江天堑,刘备麾下精锐多为北地铁骑,进入长江之后战力十不存一,未尝没有一战之力。”这是周瑜的回答。
虽然找出了敌方的破绽,以及己方的优势,他还是不敢打包票。
因为刘备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凭借领土,人口,后勤的优势,他们之间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小。
他们只有一次机会。
等刘备露出破绽,给予致命一击。
可,刘备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吗?
周瑜没把握,不过他心中的斗志依旧没熄灭。为了胸中所学,也为了小乔...咦,不对,小乔已经追随郭嘉离开了。
想到这里,周瑜的心便隐隐有些刺痛。不知为何,明明没有见过那个女子,他却一直有种被横刀夺爱的痛苦感。
孙策显然也想到了同样的问题,愤然道:“可恨的是那郭奉孝已经远走海外...”
大乔!
!
周瑜沉默,他心里有一句话却不能说出口,否则会伤了兄弟的面子。
即使郭嘉不由,你也抢不回你的大乔,还有我的小乔,因为我们根本就无力对抗刘备。
别说进取中原,以当今天下局势,能偏安一隅已经十分了不起了。
“其实我这些天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周瑜忽然抬头说道。
“什么问题?”
“海外究竟有什么,能让郭奉孝甘心放弃这锦绣前程,让曹孟德率领数十万军民远行?”
孙策沉默了,虽说前世他的灵魂一直飘荡在天地间,可也只限于中原之地,对于海外之事从未去了解过。
兄弟的这个问题,他实在很难解答。
忽然,他像是想到了什么!
“公瑾,你莫非是想?”
“不错!”
周瑜正色道:“我并非不愿一战,可我们必须得做好战败的准备。如果这一战输了,我们是自裁还是向刘备俯首称臣?”
“我绝不会臣服于刘备!”
孙策想也不想就回绝了。
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投诚,小妹就必须嫁给这个大她整整三十岁的男人,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孙策的反应在周瑜意料之内,于是继续说道:“从江东一路向南是交州,而交州再往南,似乎还有他国。由此可见,海外恐怕另有天地。”
“郭奉孝去得,曹孟德去得,难道我们就去不得吗?”
这才是周瑜想说的话,或者说这是他为孙氏基业以及自己留的退路。
这其中或多或少受了郭嘉和曹操的影响,如果是以前,以他和孙策的骄傲,失败之后无非就是自行了断。
可是在知道了海外之事后,他有些舍不得死了,也想看看海外风光。
最坏的结果,无非还是一死而已。
孙策闻言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许久才道:“你说得对,如果能在海外重启霸业,倒也不算一败涂地。”
周瑜没想到他会如此轻易接受这个提议,还以为这位刚烈的兄弟不会接受远遁域外。
正欣喜间,孙策的人选却让他吃惊。
“来人,让孙翊和韩当来见我。”
周瑜疑惑道:“为何不是仲谋?”
孙权的武艺以及带兵手段或许比不上孙策这位兄长,可是他对于政治,以及心智却胜过孙策。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权谋家。
孙策冷笑道:“仲谋心思深沉,你觉得他合适吗?”
前世他被刺杀一事透着诡异,除了仇敌之外,很可能有内部叛徒介入。
再联想三弟孙翊在孙权继承江东大业后,于赴任途中备刺杀一事,孙权的嫌疑就大起来了。
孙策没有确切的答桉,却很难不去怀疑自己这位野心勃勃的弟弟。
不过因为没有证据,他采取的是“放任”姿态,静观其变。
<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