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一篇经文名天下
刘备终于空闲下来去和曹操、袁绍见面。
这次的会面是曹操安排地方,在雒阳有名的青楼“仙云阁”。
在古代,贵族和文士去青楼,不仅不会被非议,还会被说成是风流雅事。
曹操的人妻之好,是不是青楼培养出来的?
刘备到达仙云阁的时候,曹操和袁绍、袁术他们已经在喝酒作乐,看到刘备热情地站起来打招呼,“玄德,你迟到了,必须先罚一杯酒。”
拥有汉昭武帝的记忆,刘备对这个历史上的老对手,可以说是知根知底。
曹操的热情不是装出来,而是对人有一种天然的自来熟,也可以说,这是曹操的个人魅力。
袁绍也站起来对着刘备点头微笑。
其他如许攸、陈琳等士子,同样热情地打招呼。
袁术也有点不情不愿地站起身来。
这还是刘备的身份已经今非昔比。
如果刘备还是刚来雒阳时的白身,袁术绝对是爱理不理。
别说袁术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家,历史上在征讨黄巾的时候,出身边陲豪强的董卓,一听到救了自己的刘备是白身,不是马上变脸不再理睬?
只能说,古代的贵族,在面对普通人的时候,永远都是高高在上。
刘备一边走一边拱手施礼,“本初兄、公路兄、孟德兄,我是久仰三位的大名,这两日事情实在太多,请各位兄长恕罪!”
贵族的等级森严,曹操的身份是袁绍的小弟,刘备打招呼肯定是从袁绍开始。
袁绍随时随刻都给人彬彬有礼的感觉,脸上的笑容如沐春风,人又长得很帅气,同样是个人魅力十足。
“玄德,你这几天不是在宫中进出,又要与河南尹、雒阳令商量公事,我们都能理解。”
“我和公路、孟德只是想和你相交,当然是什么时候有时间,什么时候再聚。”
刘备爽快地一笑,“有本初兄这句话,我这颗心终于放下来了。”
大家都哈哈大笑。
袁绍举起酒杯,“来,我们先祝贺玄德出任羽林郎将。”
曹操笑着提醒,“本初,玄德还被陛下征为博士。”
刘备也很自来熟地指了指曹操,“孟德兄,陛下只是提议,我还没有经过笔试,现在怎么能提?”
曹操嘿了一声,“玄德,你都能自己编撰小儿启蒙的读物了,博士的笔试还能难倒你?”
袁绍也好奇地问,“玄德,你的《三字经》编撰得如何了,可否让我们先品鉴一下?”
刘备想了想,谦逊地说,“行,本来我打算完成之后,再送给老师审核,现在先让各位同好帮我指正。”
随后,刘备清越的声音在他们聚会的花厅里响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田稷母,严教子。为官清,不贪腐。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
一首《三字经》一千多字,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道德等经典常识和典故知识,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在座的众人听得如痴痴醉。
刘备吟诵完毕,袁绍和曹操他们忍不住抚掌叫好。
陈琳不停地摇头赞叹,“玄德,你编撰的这个《三字经》,几乎涵盖了各方面的常识,其中又融入古代和前朝的许多名人故事,诵读起来节奏明快,其中的含义更是简单易懂,没有比这更适合小儿启蒙的读物了!”
《三字经》里的故事,一直延续到宋朝,刘备修改了其中后世的故事,融入大量汉朝之前的名人轶事,包括汉代的马融、郑玄、卢植这些大儒。
说实话,说刘备和赵季晨这些人是文化大盗也不对。
因为这其中起码有一半是刘备自己进行修改的。
就像开篇中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因为窦燕山是五代十国时的人物,刘备就改为“田稷母,严教子。为官清,不贪腐。”,田稷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相,汉代人就非常熟悉。
刘备对陈琳的夸奖还是很谦虚,“《三字经》其实只是为小儿启蒙,孔璋先生只要知道了格式,同样可以轻易创造出来。”
陈琳连说,“惭愧!如果不是玄德想到,以朗朗上口的词句叙述,方便小儿记忆,又能引起小儿学习的兴趣,此其一。”
“《三字经》不仅是词句精炼,里面更是天文地理、道德礼仪,世间学问几乎无不包容,这代表玄德的知识是如何渊博,琳不及万一也。”
袁绍和曹操也端起酒杯,极力称赞刘备,连袁术那个混不吝,都主动向刘备敬酒。
古代的贵族可能有许多虚伪之处,可是他们对学问是确实重视。
单从追求学问的角度出发,古人绝对值得现代人学习。
一场酒宴,因为刘备的一篇经文,开始进入了欢快的节奏。
......
卢植第二天知道了开始传扬开的《三字经》,让刘备带着手稿让他品鉴。
看完了整篇《三字经》,卢植心中极为欣慰。
“玄德,我实在为你骄傲,看起来你以后能将我的门墙发扬光大。”
刘备很谦虚,“老师,我只是喜欢一些新鲜的表述,真正写出来,都是一些简单的东西。”
卢植叹息着,“玄德,你知道做学问最难的是什么吗?”
刘备摇摇头。
卢植,“做学问和其实和数算是一个道理,都是把问题层层解剖,然后化繁为简,让世人能更容易读懂学问。”
“只要你把这种学习的态度,放到经文的注释和解析中,以后必定成为一代儒学大师!”
刘备迟疑了一下,“老师,我认为我们儒生,不能只把目光盯在我们儒学上面,应该汲取更多的学问到儒学中,才能真正将儒学发扬光大。”
卢植并不反对刘备的观点,“其实我的师兄郑康成,就是你这种想法,才能做到将古今经学融合,结束了百年来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
“可惜我不能像康成师兄那样,专精于学问,以后你有机会,可以多和康成师兄探讨这个问题。”
刘备答应下来。
......
随着刘备编撰的《三字经》传扬开,刘备的名声在整个大汉,都越来越响亮,真正的成为了大汉的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