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问学堂风波(三)
唐晓晓看着自己的爹和哥哥弟弟如此强硬的为他讨公道,心里很是感激。当下就跪在唐老二身后说到“县令大人,我爹说的不全对,姜氏对于在他们那里读书的学子直接骂兔崽子之类的话,其他的脏话我年纪小不敢学着说。
请县令大人想想,农村的家庭,每家每户都不富裕,送一个孩子上学都是举全家之力,要么卖地要么卖房,一家人勒紧裤腰带也要供养孩子上学,为的就是有一天孩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为国家遮风挡雨,为后代创造安稳的生活。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家富强,少年富则国家富裕,少年有智慧则国家有决策,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小女虽然在乡下长大,也知道面对外敌入侵时,需要有勇有谋的将军带领战士去击退敌人;面对国家羸弱时,需要有智有才的谋士带领百姓去拼搏、去战斗。
而这些将军和谋士都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能够成长起来的,还需要朝廷、需要学堂给予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
环境造就人才,如果一个人长期生活在被压迫的环境,那么他将来的性格一定会有一些扭曲,认为世界都是这样被压迫的,即使有一天他能反抗了压迫自己的人,他也没有学到如何不去压迫人,只能照葫芦画瓢的去做压迫人的人。
如果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激励人上进的,那么他以后即使没有成为像大人这样的人才,也不会做压迫人的事,这个道理对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我们只有让自己不断的变得强大,别的国家才不敢来压迫我们。”
“原本在郑秀才这里上学的都是贫困人家的孩子,本就性格自卑,再每天面对姜氏的折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不说学成才,能健康长大以后不做违法的事情都很难。
小女想到要是自己的哥哥弟弟每天受到这样的辱骂,小女的爹娘得多么心疼。将心比心,小女就与姜氏说了两句,万不是姜氏所说的那样,请大人明察秋毫,还小女哥哥和小女、以及那些被姜氏谩骂的学子一个公道。”唐晓晓将额头低在地上,膝盖跪在冰凉的地板上真难受,这该死的万恶时代。
“让孩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为国家遮风挡雨,为后代创造安稳的生活。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强则国家富强,少年富则国家富裕,少年有智慧则国家有决策,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这些话听得赵县令灵魂激奋,当初父母给他取名赵祖茂,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让赵氏宗族光荣,让赵氏族人能够得到他的庇护繁茂昌盛。
他的父母以及现在的他,都想过教育子女走上仕途庇护家人,却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为国尽忠,为民效力。而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娃居然会有这种高大的言论,他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看唐晓晓的眼神像寻到宝一样,当然低着头的唐晓晓是不知道此刻的县令是如何激动的。但是他也不能表现得太过于明显“姜氏,你可还有什么话说?”
姜氏自始至终都觉得她没有错,什么保家卫国都没有她自己钱包里面的钱重要“县老爷明察,骂他们是激励他们奋进啊,哪家孩子不是从小被打骂长大的,就他们父女大惊小怪,这些小崽子们整天调皮捣乱的,我不严格一点他们怕要飞上天去,我家那位是脾气好的,只有我多尽一点力才能让他们多学点知识,我这么劳心劳肺的居然还不得好,县老爷您可得评评理啊!”姜氏又开始哭天抹泪。
赵县令虽然已经听出是哪一方的对,但是妄自下定论姜氏肯定不服,当即说到“此事可有人证”,围观的人群很多,大多数是希望看到姜氏被处罚的,但是却不出头来作证,害怕姜氏后面的报复,所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
张夫人见状,赶紧叫人将自己姐夫叫出来,赵县令也很惊讶自己的姨妹一向循规蹈矩,怎会冒昧跑到县衙后面来。所以就让堂下的人起身,让人前去传郑秀才,等待证人前来指证,自己则去后面见姨妹。
张夫人看着姐夫过来,赶紧说“姐夫,唐晓晓就是救弘儿的那个小姑娘,我派人打听了他们说的是对的,那个姜氏是个满嘴脏话的毒妇,姐夫可要好好惩罚她,不能让她逮着好人咬。”
赵县令听到姨妹的话,更加坚定了唐家人是正确的,只是需要进一步的人证。“姨妹放心,既然唐晓晓家人是好人,我断不会让好人寒了心,你放心回去等消息就好。”
张夫人知晓姐夫是明事理的人“好的姐夫,我这就带弘儿回去。”
张书弘得到吩咐没有他娘的同意不能说话,就随着张夫人一起回去了。虽然只是远远的看了一眼唐姐姐和晓晨哥,也满足了。
赵县令回到位置上时,已有几个村民出现在大堂上,看来应该是人证了。满意的说到“堂下可是人证,不用下跪,报上姓名,说出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