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章:回望香江,绯红一片

  尽管在警校外记者群体已经嗷嗷叫了,可是内部训练却一点也未曾受到影响。

  陈天都不在,换了老外的佩克带队,效果似乎更好一些。因为别人可以跟陈天都讲感情,但跟一老外讲不了多大感情,他负责担负起演员们的前期训练计划。这是矩阵公司1999~2000年的最主要工作,自然不容许有任何马虎。

  他现在倒有点后悔跟矩阵公司签约时间太短,对于已经决心留在矩阵公司的他而言,这部电影或许是个给自己下一份合同增加筹码的机会。现在电影未开拍,有关电影的一切内容,都是不允许对外公布一丁点的。

  刘德华被作为代表剧组,接受一些记者采访,举手投足间已经颇具警察规范,说话也条理分明,“我们的训练是分阶段渐进方式,由于时间短暂群体特殊,肯定没法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警察。所以主要训练项目包括1警察敬礼行姿,法例和警务程序,2领导才能管理和实习训练,3枪械及战术训练,4步操,5体能拯救及急救训练,6语言能力及沟通技巧,7公共秩序及人群管理等。基本都是学警内容,我不知道后期还有没有进警局实习的训练内容。之所以有这么一个训练内容,按照导演的说法,尽管我们这些演员平时演过许多警察角色,但大家情况都大同小异,看似标准其实都是自以为的标准。接受一个标准程序化的训练程序下来,大家总会有所收获的,哪怕对演员以后的演绎生涯,都是受用不尽。”

  “按照我的想法,其实我们大家看似光鲜瞩目其实本质还是一个演员,为拍戏做好一切准备,全力去演好交给你的角色,本就是演员的天职,大家不必要觉得奇怪。”

  这番话说的太好了,谦虚又不是气度,让一众记者都有要鼓掌的冲动。

  “华仔,那请问除了警察角色外,肯定还有古惑仔角色的,他们也一齐进行警察训练吗?”

  刘德华顿时失笑,“当然了,难道还专门去训练如何当古惑仔。不过这里是警校,警察的主要对手就是古惑仔。俗话说得好,最了解你的永远是你的对手,在警察学校照样可以学到你想要的东西。”

  “那请问陈天都导演也会进警校训练吗,什么时候进行训练?”

  “他是导演又是老板,工作肯定更多的。他有自己的计划,但是训练肯定会有的。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可能会有专门教练跟随训练学习。如果时间充裕,他也会进警校学习一段时间。”

  记者又采访了另一个陪同的明星张加辉,他表示“过的很充裕,训练内容也很饱满。我们时间紧张,并没有太多其实事情要去想。我以前也扮演过警察角色,但说实话,接受了正规完整的训练之后,才发觉自己演的其实并不那么标准。当然,电影有其夸张性在里面,我们做演员的尽量做好自己就行了。”

  相比这些边边角角的新闻,接触不到电影实质。其实记者们更希望能够采访到陈天都,询问一下他是否中意kelly呀?这才是八卦新闻的主要焦点嘛。

  在陈天都当晚约见了陈惠琳之后,次日清晨他刚登上飞机,这边的绯闻就已经火热出炉登上《东方日报》头版头条。

  “深夜会陈惠琳,还一起相约吃宵夜,有说有笑,好亲热喔……”香港报纸那种八卦版特有的夸张字体和显眼标题,而且明明是四人同桌的照片,换到报纸上,也肯定只扣出两人的合影在内。断章取义,再明显不过了。只让人看一眼,就挪不开眼光——谁让事涉如今最当红的大明星“尼奥”陈天都呢。

  消息一经传开,各大小报纷纷刊登转载,网络上更是传的沸沸扬扬。可是陈天都此时已经走人,他们找无可找,真个让人挠心啊。

  对这条绯闻,陈天都可以置之不理,但是作为当事人之一的陈惠琳却不敢借其炒作。谁不知道,陈天都现在公开的女友是“崔妮蒂”凯特-贝金赛尔呢。

  环球唱片公司门口一大早就被记者包围了,都是要求采访陈惠琳的。钟珍被火速召集,随后与陈惠琳一齐向媒体解释,“大家误会了,只是简单的电影角色面试。之所以是在深夜,完全是因为导演工作了一整天直到深夜才有空轮到我家kelly。当时我也在场,导演的助理也在场的。”

  这可不是记者想要的内容,赶紧追问陈惠琳,“那kelly觉得陈天都导演人怎么样呢,有没有动心?”

  “导演的魅力肯定不需要再多说了,我本人是导演的粉丝,特别喜欢看《黑客帝国》。虽然我出道更早,但是见了导演还是很激动的,不过这都是粉丝见偶像的那种心态啦。”

  ……

  且不提挥手回望香江的绯红一片,再次回到京城的陈天都,心情已经大不同。

  此前携《第六感》回归,他的确很耀眼,却是空中楼阁,现在的他则是摩天大楼。

  对于《黑客帝国》作为引进大片在国内上映,中影显然比矩阵更加在意。虽然这部电影的老板之一陈天都是中国人,也改不了它货真价实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所以票房分账最高也高不过13%。

  谁该下功夫,一目了然。

  其实从《泰坦尼克号》开始,国人已经开始明白,那气势恢宏的场面背后,不断纠葛的利益格局中,胜败,远比电影本身更复杂。中国观众得以欣赏外国大片,正应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古话。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日渐萎靡。与1979年相比,电影放映场次在1992年减少了五分之一,观众人数锐减190亿人次,不及之前的三成。很多曾经的电影院,甚至改行开起了咖啡馆和台球厅。

  时任中影公司总经理吴孟辰为此向电影局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即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按一定比例分享票房收入,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以发行收入扶持落后地区电影事业。

  这个在当时被很多人称为“洋买办”的计划,最终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批准。广电部决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进口十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好电影”。

  “大片”,在争议中走上舞台。

  《亡命天涯》,第一部以“票房分账”模式引进的国外电影,在中国获得了2500万的票房收入。“外来和尚会念经”的传奇,由此开始书写。1995年辰龙大哥的《红番区》刚刚因为8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惹来赞叹,1998年,《泰坦尼克号》就以3.2亿元的票房,占到当年全国票房总收入近四分之一——这部“剧情有点俗套”但是“场面极度恢宏”的大制作,最终成为分账电影的巅峰。

  但很快,供需矛盾成为分账电影市场的新矛盾。区区“十部”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时贫瘠的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放开电影市场,成为中国“入世”的重要议题。

  如今的中国,19991115,中国“入世”时间即将到来,“入世”已经成了全民关注的热门话题,连学生高考的题目也绝难逃过。

  作为电影人,圈内最关注的莫过于中国每年引进国外影片数量。

  (求推荐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