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九十八章 狂暴工具

  以共和国在2060年的军事实力来看,制约进军夏威夷的众多要素中,唯一欠缺的就是合适的战略平台,也就是能够为数十万军队提供支持、并且成为共和队在登上夏威夷群岛的主要岛屿之前的大型海上基地。

  早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内部就在要不要进军夏威夷群岛、以及如何进军夏威夷群岛的问题上讨论过多次。

  众所周知,进军夏威夷群岛的目的是要进军北美大陆,进军美国本土。因为进军夏威夷群岛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也就不是必须选择的手段。早在2049年,也就是战前准备工作全面展开的时候,总参谋部就提出了好几套进军美国的战略方案,总体上分为了东南西三个方向,即分别向东越过太平洋、登陆北美大陆西海岸,进军南美洲、沿中美洲地峡北上进军美国本土,以及向西挺进、从北大西洋方向上登陆北美。在这三套方案中,由各有好几套方案,拿东进方案来说,又分成了北中南三路,北面就是从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沿洛基山脉西部沿海平原南下,中路则是经夏威夷群岛、在美国西海岸地区登陆,南路则是经中太平洋群岛、在中美洲地区登陆、再北上经墨西哥进军美国。虽然在众多方案中,东进中线方案、即攻打夏威夷群岛的方案最有可行性,但是在2052年之前,共和队内部仍然有人认为这条进军线路过于传统,难度也最大。直到专门为战争准备工作搭建的超级计算机群投入使用,对各种战略进军方案进行全面模拟分析之后,对进军线路的争论才偃旗息鼓。模拟分析的结果非常明确,即在极端情况下,经夏威夷群岛攻打美国本土的代价与难度都是最小的,为主要进军线路,而其他方向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受此影响,共和国的战争准备工作基本上都与此有关。当然,战争期间,共和国的战略进攻也深受影响。比如在占领了勘察加半岛、扫荡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之后,共和队并没从白令海峡登陆阿拉斯加,甚至没有向白令海峡推进。

  确定了必须攻打夏威夷群岛之后,剩下的就是该如何攻打夏威夷群岛了。

  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当局也用超级计算机群对进攻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做了模拟分析。

  虽然计算机的模拟分析不可能绝对准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较大误差,但是绝大部分时候,计算机的模拟分析结果仍然是最重要、某些时候甚至是唯一的参考数据。可以说,在几乎所有从战略到战术的决策中,共和国与美国当局都充分参考了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果,并且以此指导军事建设。事实也证明,计算机的模拟分析对双方作战行动的影响非常显著。

  不可否认,共和国当局在制订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计划的时候,充分参考了计算机的模拟分析结果。虽然共和国当局从来没有公布计算机模拟分析的任何数据,但是有理由相信,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当局就根据计算机模拟分析得出的结论,认定通过威克岛与中途岛无法攻占夏威夷群岛。原因很简单,在攻打夏威夷群岛中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的“海上基地群”就是在战争爆发前提出来的,而且在战争爆发前开始实施。

  “海上基地群”并不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海上基地,从性质上讲,“海上基地群”与“海上基地”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即海上基地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在某场目的明确的战争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为作战部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海上基地群存在的主要价值则是在某个战略方向上,灵活方便的为作战部队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成为战区级别的军事行动战略基地。

  当然,海上基地群肯定有一座核心海上基地,并且在该海上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作战需求来增添其他功能性的海上基地。

  具有这一能力的,自然是第五代海上基地。

  正是如此,直到第五代海上基地完成建造工作,并且形成了战斗力,进军夏威夷群岛才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

  事实上,第五代海上基地并没首先出现在太平洋中部海域。

  这种很有可能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具有自我航行能力的海上浮动设施群首先出现在了西南太平洋战场上,而且在2060年年底之前,一直是共和国天军战略轰炸机的主要基地。

  让第五代海上基地先去西南太平洋上热身,主要还是基础建设跟不上需要。

  虽然按照共和国与法国签署的协议,战争期间,共和国可以自由利用沃尔波尔岛,也就是可以向该岛部署战略轰炸机。因为努美阿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私人领地,而法国政府在新喀里多尼亚的国有土地主要为山地,不适合建机场,所以共和国同意了这一提议,并且在沃尔波尔岛上修建军事基地。但是让共和国没有想到的是,这座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并不适合建军事基地,特别是为天军战略轰炸机提供服务的军事基地。受此影响,沃尔波尔岛上的工程进度大大延迟,大部分施工方案都得调整。按照陆战队工程部队的估计,沃尔波尔岛上的机场投入使用的时间不是2060年6月底,而是2060年年底、甚至有可能拖到2061年一季度末。

  工程进度可以拖,可是轰炸行动不能拖。

  针对这个问题,共和国当局做了两手准备,一是与法国谈判,在努美阿机场部署轰炸机,二是建造更多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并且将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派往西南太平洋。虽然在共和国海军进军斐济群岛之前,法国当局就做出让步,同意共和国天军在努美阿机场部署轰炸机,但是却明确要求,这些轰炸机只能用来执行纯粹的军事任务,即不能用其执行针对平民与民用设施的战略轰炸任务。受此影响,第一批部署到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轰炸机全部被派去支援攻打斐济群岛的作战行动,而对澳大利亚进行战略轰炸的轰炸机则全部部署在距离战场更加遥远的琉球群岛、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基地。

  直到2060年4月底,被命名为“盘古”的第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到达珊瑚海,并且定位在休恩群岛{新喀里多尼亚西北部的一座以珊瑚礁与环礁为主的小型群岛}北部海域,这一情况才得到根本性改变。

  不得不承认,第五代海上基地在支持战略轰炸方面,确实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在标准情况下,即由120艘模块船组成,其中24艘用来容纳与支持战略轰炸机、48艘用来运载与保存弹药物资、12艘用来维护与保养轰炸机{主要进行大规模维护保养,基本维护保养在轰炸机运载模块船上就能完成}、12艘为人员服务、另外24艘则是各种功能性模块船的情况下,“盘古”号能够容纳2000到2400架轰炸机{具体数量由搭载的轰炸机的型号决定},并且以每分钟20架的速度,在一个攻击周期中出动半数轰炸机。也就是说,1座海上基地就能承担起1个战略方向上的轰炸任务。如果以容纳能力计算,“盘古”号相当于5座大型轰炸机基地。如果以出动能力计算的话,更是相当于10座机场。事实上,第五代海上基地最强大的地方还不在这里。

  与军事基地相比,第五代海上基地的最大优势还是其超高的运作效率。

  众所周知,大部分军事基地都是平面型结构,特别是航空兵基地,就算将很多关键设施都放在地下,比如弹药库、基地的指挥与控制中心、供电系统等等,可是这些军事基地的运作方式仍然是平面化的,而不是立体的。就以支持轰炸机来说,一架轰炸机在起飞之前要进行维护检查、补注冷却液等液气、装填弹药、为动力系统充电等等,而这些必须工作大都不能同时进行,而不能同时进行的原因不是不允许,而是没有足够的空间。如此一来,轰炸机在起飞前的准备时间往往长达几个小时,就算在紧急情况下,即提前做好了大部分准备工作,也需要好几分钟才能升空。在第五代海上基地上,这个问题就不是那么明显了,除了一些出于安全考虑不能同时进行的准备工作,比如补充液气就不能与充电同时进行,必须分开进行,其他所有准备工作都能以立体化的方式同时完成,因此能将起飞前的准备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达到战斗机的水平。如果不考虑轰炸机机身结构强度与使用寿命,能够将轰炸机的出动率提高1倍!

  说得简单点,就是让2000架轰炸机干4000架轰炸机的活。

  当然,要想把轰炸机的作战效能完全发挥出来,首先就得培养更多的飞行员。如果说在2058年与2059年,飞行员紧缺是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么到2060年,随着大批在战争爆发后征召并且培训的飞行员进入一线部队,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甚至算不上问题。比如到2060年一季度末,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飞行机组与轰炸机数量之比已经达到2.4,即便算上轮休的,也能保证1架轰炸机有2个机组。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到2060年底,这个比例就将提高到4左右,确保在任何情况下,1架轰炸机都有3个机组。如此一来,就能让轰炸机的飞行员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

  与需要更多的飞行员比起来,高强度轰炸行动对轰炸机本身的要求更高。

  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将轰炸机的出动率提高一倍,即将24小时执行的轰炸任务由2次提高到4次,轰炸机的服役寿命将缩短到正常情况下的三分之一。照此计算,1架价值数百亿元的轰炸机最多只能飞3年{相当于和平时期飞20年},即便进行现代化改装,也最多只能飞5年{相当于和平时期飞30年}。

  这就是问题所在,1架轰炸机在3年内能否让数百亿的投入获得足够的回报?

  万幸的是,战争期间肯定不会有人算这笔经济账。不管怎么说,战争绝对不是精打细算的事情,不然也不会用100万一枚的炸弹去摧毁价值100元的帐篷。

  最重要的是,“盘古”号的到来,让战略轰炸能够顺利展开。

  2060年4月30日,共和国天军第一次利用部署在“盘古”号上的轰炸机对澳大利亚东北地区以罗克汉普顿为中心的工业区进行了战略轰炸。为了保险起见,当天的轰炸中,只出动了2000多架次,而且轰炸机分成10多个机群,分别进行轰炸。更重要的是,轰炸机主要使用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的远程弹药,只有2个机群的200多架轰炸机使用了射程在500千米左右的战术弹药。

  毫无疑问,这轮轰炸最大的意义就是证明了小规模轰炸的效率并不高。

  虽然在整个轰炸行动中,执行任务的轰炸机并未受到太大的威胁,就连那2支靠近澳大利亚本土的机群也没有遭到拦截,只有3架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出了故障,其中2架顺利飞到了位于沃尔波尔岛的紧急迫降场,另外1架则在返航的途中坠毁,而千分之一左右的故障率也属于正常。但是这轮轰炸所取得的战果也同样不值一提,不但大部分远程弹药遭到拦截,就连突破了拦截系统的导弹也没有能够摧毁多少目标,反而是使用战术弹药的2支机群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归根结底,还是弹药的问题。

  不是远程弹药的突防能力不行,而是在使用远程弹药的时候,轰炸机的载搭量非常有限,也就无法在一次轰炸中投下足够多的弹药,从总体上提高弹药的突防率,即提高轰炸的效率。战术弹药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通过缩短射程来缩短敌防空系统与拦截系统的拦截时间之外,最大的意义就是密集的投弹量能够让拦截系统饱和,也就无法及时有效的拦截所有弹药。说得直接一点,1架h-18{共和国天军单独投资开发的新式轰炸机}最多只能携带48枚远程巡航导弹,却能够在同等的情况下携带多达192枚的战术弹药,因此1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4800枚巡航导弹、或者19200枚战术弹药,就算敌拦截系统的作战效率为百分之百,也意味着使用战术弹药的时候,能够多出14400枚弹药,也就能够让敌拦截系统失去价值。

  总而言之,这种通过弹药投掷量来提高突防率的方法,在大规模战争中非常普遍。

  受此影响,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部署在“盘古”号上的轰炸机调整了战术,开始大规模使用战术弹药。

  当然,由此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轰炸机的战损率开始直线攀升。

  这也很好理解,在需要靠近目标投弹的情况下,而且大部分轰炸机群都得冒险,轰炸机群就很容易遭到战斗机拦截。不管h-18有多么先进,在敌人的防空战斗机面前,都显得非常脆弱。比如在5月3日,“盘古”号上的轰炸机总共出动了6000余架次,被击落美军防空战斗机击落78架、因故障与不明原因陨石17架,总体战损率高达1.55%,为大战前两年共和国天军轰炸机总体战损率的7倍多!

  面对芝麻开花般的轰炸机战损率,共和国天军不得不在5月5日主动要求海军航空兵为轰炸机提供护航战斗机。万幸的是,共和国海军已经在4月底夺取了斐济群岛海域的绝对制海权与制空权,所以在接到天军的请求之后,立即抽调了1个战术航空队的600多架战斗机返回新喀里多尼亚。2日之后,共和国海军由让在斐济群岛方向上作战的“库叶岛”号海上基地返回塔斯曼海,用搭载的战斗机掩护“盘古”号上的轰炸机。

  当时海军向塔斯曼海部署“库叶岛”号海上基地的主要原因是新喀里多尼亚的基础设施确实糟糕,最多只能容纳1个战术航空队,而且不能保证全勤出动。更重要的是,随着轰炸区域向南延伸,部署在新喀里多尼亚的战斗机的作战效率将迅速降低,因此很有必要在这边部署一座专门搭载护航战斗机的海上平台。

  可以说,这一无心之举,反而成就了最为有效的轰炸战术。

  从理论上讲,1座第四代海上基地足以支持上千架战斗机,即便在保证战斗机的出动效率的情况下,也能支持1个战术航空队{因为主要部署在海上基地上,所以海军战术航空队的规模就是由第四代海上基地的支持能力决定的},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600架战斗机顺利执行作战任务。按照共和国天军在大陆战场上总结的实战经验,1架护航战斗机就能确保3到4架轰炸机的安全。由此可见,即便部署在第四代海上基地上的战斗机一次只能出动一半,也能掩护900到1200架轰炸机,而第五代海上基地一次也就只能出动1000到1200架轰炸机。虽然没有证据证明,在设计第四代海上平台与第五代海上平台的时候,共和国海军的技术人员就考虑到了这一情况,即让两种海上平台配合使用,但是至少可以肯定,第五代海上平台在设计的时候,肯定参考了天军的提议,毕竟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海上平台在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为战略轰炸机、甚至空天轰炸机的海上基地。

  当然,“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在战斗中还发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充当受损轰炸机的紧急降落场。

  在轻载的情况下,战略轰炸机能够在1500米长的跑道上降落。如果升力推进器没有受损的话,还能在空载的情况下垂直降落。因此对一些在战斗中受损、或者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出了故障的轰炸机,就不用返回“盘古”号、更不用飞往更加遥远的努美阿,可以到“库叶岛”号上降落。更重要的是,作战部署中,“库叶岛”号肯定在“盘古”号的前方,即更加靠近澳大利亚,所以一些受损严重的轰炸机、特别是那些没有办法抛掉弹药的轰炸机{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降落到海上基地上},就可以在“库叶岛”号附近迫降,然后等待救援,而不用担心在海上迫降后等不到救援就完蛋了。当然,这么做不会对“库叶岛”号与“盘古”号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

  总而言之,在更大、更醒目、也更容易遭到攻击的第五代海上基地前方部署一座小得多、灵活得多{第四代海上基地在完全组装的情况下能够以45节的速度航行,而第五代海上基地只能以24节的速度航行}的海上基地,对提高第五代海上基地的作战效率、安全性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在后来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还延伸与扩大了这一战术,即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让快遭到淘汰的第三代海上基地去发挥余热,增强轰炸机群的护航力量,顺带提高海上基地的整体安全性。

  事实上,这种有多座海上基地联合行动的作战模式,就是“海上基地群”作战思想的另外一种体现方式。

  从战术上讲,“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带来的最大变化还是轰炸模式。

  5月11日,在“库叶岛”号海上基地与其搭载的战术航空队投入战斗的第一天,共和国天军就组织了太平洋战场上第一次“千机大轰炸”。在当天上午与下午,部署在“盘古”号上的2000多架战略轰炸机分成两个批次,分别对以布里斯班为中心的昆士兰州东南地区与以悉尼为中心的新南威尔士州核心地区进行了大范围地毯式轰炸,用将近10万吨炸弹将这两片地区总面积在2万平方千米的8块工业区炸成了废墟。

  这一天,也被称为“灾难星期二”。

  第三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澳大利亚当局将这一天订为“大轰炸受害者纪念日”。

  事实上,这只是“大轰炸”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当然,“大轰炸”的发源地不是澳大利亚,也不是太平洋战场,而是大陆战场上的俄罗斯。早在2年前,也就是2058年中期,在帮助海军进军马里亚纳群岛之后,共和国天军就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几次大规模轰炸。当然,以当时的装备规模,一次出动上百架轰炸机用战术弹药对某一区域内的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也就算得上是“大轰炸”了。发展到2059年,也就是在“限武谈判”前,大轰炸的规模由100多架提升到了500多架,一次性轰炸区域也由一处增加到了数处。到2060年初,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战败投降之前,天军在大陆战场上组织了3次规模超过1000架的大轰炸,并且从此拉开了“千机大轰炸”的序幕,让轰炸机再次成为了最为狂暴的战争工具。

  要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可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轰炸机。

  100多年前,从提尼安岛起飞的b-29在轰炸日本本土时,一般只能携带3吨弹药,即便采用高空航线,也最多只能携带6吨弹药,所以出动1000架b-29,一次也就最多投掷数千吨炸弹。因为当时美军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军事基地部署不了这么多轰炸机,所以每次轰炸行动的投弹量大都在2000吨以下。与之相比,h-18的极限载弹量高达72吨{72枚1000千克级炸弹}正常情况下的载弹量也在50吨左右{48枚1000千克级的巡航导弹或者192枚250千克级战术弹药},而且能够在载弹50吨的情况下达到最大作战半径,所以1000架h-18能够在一次轰炸中投下5万吨弹药,相当于b-29机群的20多倍。

  可以说,如此巨大的投弹量,已经不再单纯的为了摧毁目标。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战略轰炸机就是战略武器。作为战略武器,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对敌国进行战略打击,而最为有效的战略打击不是摧毁敌人的战略军事目标,而是打垮敌国的国家基础,比如工厂、城市、道路、机场、港口等等。可以说,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针对德国与日本的战略轰炸,以最直接的方式说明了战略轰炸的意义所在,也非常全面的阐述了战略轰炸的基本战术。

  不得不承认,在如何使用战略轰炸上,共和国在向美国学习。

  在大陆战场上尝到千机大轰炸带来的好处之后,共和国天军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且对轰炸战术做了调整。用比较简单的话来说,经过在大陆战场上的轰炸行动之后,共和国天军对千机大轰炸做出的总结就是“同时到达”。从理论上讲,没有任何目标值得出动1000架轰炸机,哪怕是悉尼这种人口上1000万的国际大都市,也经不起1000架轰炸机的摧残。更重要的是,在战术使用中,因为弹药爆炸会对轰炸行动产生影响,所以也不可能让1000架轰炸机在1片区域上空同时投下弹药。更何况,要在一片空域内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千机大轰炸实际上是出动1000架轰炸机轰炸多个目标,而这么做的唯一好处就是能够让敌人无法拦截所有轰炸机群,要么集中力量拦截某一区域内的轰炸机,要么就把有限的防空力量消耗在无穷的战场上。为了提高轰炸机的生存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各个方向上的轰炸机群在同一时间到达,并且在同一时间展开轰炸行动。由此可见,“同时到达”不但是经验,也是千机大轰炸最基本、最简单的作战战术。

  当然,说简单的话,也只是战术本身,而不是具体实施过程。

  共和国天军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千机大轰炸的经验之后,却没有在太平洋战场上立即实施,关键就是不具备条件。要知道,在大陆战场上,天军不缺战略基地,有足够的地方部署1000架轰炸机,也有足够的通道来指挥与控制1000架轰炸机,而在太平洋战场上,特别是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没有足够的基地之外,还缺乏指挥通道。当然,这些问题都随着“盘古”号海上基地到来迎刃而解,并且在“库叶岛”号海上基地到来之后,具备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千机大轰炸的护航战术。

  不管怎么说,轰炸机都是极易遭到攻击的目标,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轰炸机的自卫能力与手段非常有限。可以说,千机大轰炸的前提条件就是足够强大的护航力量。通过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天军总结了很多护航战术,并且对各种护航战术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各种情况下的适应性做了总结,再以此来编排最有效的护航作战方式,以提高护航作战的效率。

  对千机大轰炸来说,最为有效的护航作战就是在轰炸机群进入之前,用护航战斗机驱逐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至少确保敌人无法在某个方向上集中足够的防空战斗机,然后用少量护航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行动,就能确保轰炸机群顺利完成任务。按照天军制订的护航作战战术,在出动1000架轰炸机对付5个目标的情况下,需要10个大队的240架战斗机执行前进扫荡任务,另外还需要5个中队的60架战斗机伴随轰炸机群活动,因此只需要300架战斗机就能完成护航任务。

  由此可见,“库叶岛”号海上基地的到来,使千机大轰炸具备了实施能力。

  正是如此,在“库叶岛”号参与战斗的第一天,天军就组织了千机大轰炸,而且在1天之内进行了两轮轰炸,让所有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都参与了战斗。因为每架轰炸机都配备了2个机组{后来发展到每架战斗机都配备2个机组},所以天军在5月12日,再次组织了两轮千机大轰炸,让全部轰炸机飞行员都熟悉、或者说重温了千机大轰炸的主要战术,特别是在进入战区之后与护航战斗机配合的战术。

  很明显,这两天的轰炸行动,只是共和国天军的热身运动。

  5月13日,天军让前线部队休息了一天,并且让轰炸机部队抓紧时间解决轰炸行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并且总结经验教训。

  5月14日,轰炸行动再次开始。

  在这一天的24小时内,2000架轰炸机以6个小时为周期,总共对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南部地区的主要城镇与工业区进行了4次千机大轰炸,投下了近20万吨弹药。

  在接下来的1个多月中,轰炸行动的强度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

  不得不承认,千机大轰炸中,压力最大的就是后勤保障部队。

  前面已经提到,“盘古”号海上基地总共有48艘弹药模块船,每艘弹药模块船能够运载20万吨弹药,因此“盘古”号的自持力为48天。问题是,要在海上为48艘弹药模块船补满弹药,至少需要36天,算上模块船必须定期进行维护检修,所以在48天的作业周期中几乎没有几天空闲时间。事实上,这也是制约轰炸机出动效率的关键因素。要知道,2000架轰炸机的24小时出动量可以达到8000架次,而不是4000架次。事实上,这个问题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受到重视,只是海上基地本身也是平面结构的作战平台,因此继续增加弹药模块船的话,只会降低作业效率。受此影响,共和国海军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为第五代海上基地建造更多的弹药模块船,并且让弹药模块船返回后方港口进行装填作业,而不是建造单独的弹药补给船{大型弹药补给船的运载能力比弹药模块船要高得多,因此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作业效率}。问题是,因为第五代海上基地的需求量非常惊人,一直没有抽出建造能力来建造更多的弹药模块船,也就无法为每座海上基地配备第二套弹药模块系统,自然无法提高海上基地的作战效能。

  这个问题,直到2060年6月下旬才得到解决。

  当时,第二座第五代海上基地“女娲”号即将服役,而海军已经决定将“女娲”号派往夏威夷群岛,成为海上基地群的核心,所以属于“女娲”号的48艘弹药模块船暂时没有用武之地。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天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战略轰炸行动,促使共和国海军以“海上基地群”的方式来利用手里的海上基地,而不是按照之前的计划,在控制威克岛与中途岛之后,用一座第五代海上基地来加强共和国海军在夏威夷群岛西部海域的存在,为进军瓦胡岛提供支援。

  6月27日,属于“女娲”号的48艘弹药模块船满载而来。

  当天,天军轰炸机群的出动率就达到了6000架次,而且还在最后一轮千机大轰炸的时候把目标对准了新西兰。

  不得不说,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对战略轰炸的估计显得过分保守。

  到6月下旬的时候,共和国天军的轰炸机群就向澳大利亚投掷了近千万吨弹药,几乎轰炸了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所有重要目标,甚至轰炸了部分工业化城镇的居民区,到轰炸新西兰的时候,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已经没有多少目标值得用成百上千架轰炸机去对付,甚至没有多少目标值得用轰炸机去对付了。

  当然,共和国当局并未因此取消战略轰炸行动。

  从7月1日开始,天军轰炸机部队开始以最高强度出动,即每天8000架次。按照统帅部下达的命令,轰炸范围也由澳大利亚东部地区扩大到整个澳大利亚,并且有计划的轰炸新西兰的主要城镇。

  虽然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已经在夏威夷群岛方向上发起进攻,重点也逐渐由西南太平洋转向中太平洋,但是天军的战略轰炸对太平洋战场上的影响并不大,即便月均弹药等物资消耗率接近1000万吨{当时参与轰炸行动的军事人员每个月就要消耗掉100多万吨各类物资},也不会对其他方向上的物资供应产生太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最主要的弹药运输与补给工作是由弹药模块船负责的,并不占用海运力量,也就不需要为战略轰炸提供太多的运输船只。

  事实上,正是因为共和国已经动员起了足够多的战争力量,才能在太平洋战场上同时打3场规模巨大的战斗,以每月消耗2000多万吨物资的速度迈向胜利。对美国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噩梦。当共和国具备了用大规模消耗来支撑胜利的战略实力的时候,美国为了胜利所采取的任何战术手段都会显得软弱无力。不管怎么说,在实力差距越拉越大,而且不再是战术手段能够弥补的时候,胜负再也没有悬念!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战略轰炸的最大好处,莫过于让海军有更加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中,由海上基地支撑起来的航空作战力量,足以为所有作战部队提供空中支援,而海面进攻力量中,最重要的就是主力舰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