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九十三章 大转折
共和国做好了战略进攻的准备,不等于美国做好了决战的准备。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欧洲的背叛”可以说是对总体战略的致命打击。虽然欧盟严格履行了承诺,即在参战之后没有向美国宣战,而是与美国保持着“冷和平”的关系,但是由欧盟参战导致的影响,仍然让美国失去了赢得胜利的最后一线希望。对美国当局来说,在阻止欧盟参战已成泡影的情况下,最应该做的肯定不是谴责欧盟的背叛行为,而是赶在战局变得不可收拾之前找到一条出路。
从现实情况出发,美国首先就得设法顶住共和国在2060年初发动的新一轮战略进攻。
事实上,早在2059年4月份,即共和国通过瑞士提出“限武”之后,美国总统杜奇威就意识到,战争很有可能发生重大转折。当时,杜奇威唯一没有预料到的,恐怕就是转折来得如此之快。客观的讲,站在杜奇威的立场上,在中东战场上的进攻进展得还算顺利{2059年4月份的时候,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正好达到顶峰,美以军团不但攻占了大马士革,土耳其国民军也在北方战线上扫荡了大半个库尔德斯坦,以共和国陆军为首的集约集团联军只能且战且退,将两河流域当成最后的战略防线}的情况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便共和国当局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做文章,而且用全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做要挟,也至少需要2到3年才能让俄罗斯就范,让欧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受此影响,由杜奇威亲手策划的很多应对行动都没有完全达到目的。
别的不说,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主动撤出关岛,就与杜奇威的战略判断有关。按照当时的情况,如果俄罗斯真能坚持2到3年,共和国就得在大陆战场上持续投入重兵,不但会对中东战场上的战斗产生影响,还会对太平洋上的战斗产生影响。美国海军由此断定,就算主动让出关岛,共和国海军也很难迅速发动下一轮战略进攻,即便发动战略进攻,也会受到陆军拖累。如此一来,主动将主力部队转移到下一道防线上去,还能直接下来的战斗中以最小的代价重创对手。
这种不思进取的思想,在其他战场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比如在中东战场上,到2059年4月份的时候,如果阿尔梅尔继续要求增兵,赶在李东石得到相当于4个战斗单位的增援部队之前发起新一轮进攻,就很有可能彻底改变局势,即打到巴格达,迫使李东石率领部队退守伊朗。虽然从摩苏尔到巴格达也就几百千米,但是千万别小看这几百千米。以2059年的情况,如果西约集团联军能够赶在年底之前把李东石指挥的集约集团联军赶出两河流域,别说共和队不可能立即扭转被动局面,共和国当局还很有可能把重点放在中东战场上,即在2060年发起战略反击的时候,首先在中东战场上发力,然后再考虑其他战略方向。果真如此的话,不但大陆战场上的美俄联军可以松口气,就连太平洋上的美军也能松口气。
同样的道理,受杜奇威的乐观预测影响,俄罗斯在大陆战场上与“限武谈判”中的表现都非常被动,并不积极进取。比如在“限武谈判”期间,俄军就没有在大陆战场上发动强有力的反击,几次为推动谈判而进行的反击都被共和队轻而易举的打了回去,结果俄罗斯不但没有因此在谈判桌上获得好处,反而在战败后做出了重大让步。当然,大陆战场上的这一局面也与美军的不作为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怎么说,俄罗斯军队已经精疲力竭,在大陆战场上起主导作用的是美军,没有美军参与的反击,就算俄军拼尽全力,也很难取得重大战果。因为美国在“限武谈判”中的根本利益与俄罗斯不尽相同,所在俄军为了推动谈判而进行反击的时候,美军自然会袖手旁观。
总而言之,2059年4月之后,美军的最大敌人不是共和队,而是不作为。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杜奇威那过于乐观的战略评估。
众所周知,大战的主战场在太平洋上,而主宰太平洋的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海军。得益于战前的霸权地位,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拥有大到足以肆意挥霍的战略优势。说得形象一点,美国只需要迈过第一道链,就能将剑锋顶在共和国的胸口上,共和国则需要跨过整个太平洋,才能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从战略进攻距离上讲,美国仅有共和国的十分之一。可以说,这既是巨大的战略优势,又是对美国的诅咒。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战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长达100多年的霸权地位,让美国高层、特别是美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忘记了一了历史,忘记了美国是一个又开拓与进取精神支撑起来的国家,而是更加安于享受作为世界霸主带来的好处。这种思想从上到下,渗透了整个美国,让美国在挑战面前变得消极被动,总是认为能够像前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凭借巨大的战略优势,不但能够取胜,还能在战后拾取惊人的战争利益。
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直比较被动。
更重要的是,打到2059年4月份的时候,美国海军并没有掌握主动权的实力。
按照美国当局制订的战略计划,第二批次的8艘“长滩”级主力舰要到2059年底才能交付,而第一批8艘“长岛”级与追加的第三批8艘“长滩”级要到2060年的下半年才能服役。虽然美国海军没有像共和国海军那样,在大战爆发前就放弃了航母,而是在2055年的时候开工建造了标准排水量高达17万吨,足以与“重庆”级媲美的新一代超级航母,并且一口气订购了3艘。得益于巨额追加投资,特别是在2058年开始加快建造进度,这3艘航母均能在2059年底交付使用。但是经过雅浦海战之后,美国海军已经意识到,任何航母战斗群在主力舰队面前都不堪一击,即便战场上还有让航母发挥余热的地方,那也不是在前方冲锋陷阵,而是在后面为主力舰队提供支持,或者为陆战队提供帮助。
如此一来,在2059年年底之前,美国海军没有进攻能力。
这一实际情况,决定了美国海军只能在太平洋战场上以防御为主。
当然,这并不妨碍美国海军在其他方面的积极行动,比如在北印度洋与南中国海地区的破交作战。
不管怎么说,在战争期间,建造潜艇与建造大型战舰没有太大的冲突,主要就是决定战舰产量的关键因素是船台,而潜艇由专用船台建造,与其他战舰并不通用,而且潜艇可以在一些内河造船厂建造,不会挤占主要造船厂的产能。如果说美国海军最不缺什么的话,那肯定是专门用来执行破交作战任务的轻型攻击潜艇。这种排水量只有5000多吨,并没有配备多少专用反潜设备的潜艇基本上只具备对付水面舰船,而且主要是运输船的能力,即不具备执行反潜作战任务的能力,其对付潜艇的最佳手段就是在启动空泡发生器与液体燃料火箭助推发动机之后,高达200节的最大航行速度,也就是逃命的速度。虽然以这种速度,最多只能航行半个小时,也就是航行100海里,但是在这半个小时内,至少能够把没有配备类似设备的攻击潜艇摔开65海里。更重要的是,如果其他攻击潜艇以70节的全速追击,就无法用声纳持续跟踪,也就无法准确追击目标。
可以说,到2059年中期,美国海军中功劳最大的就是潜艇部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2059年3月份,美国海军在北印度洋上活动的20多艘攻击潜艇组成的“狼群”袭击了编号gb5911的船队{即2059年第11支从广州到巴士拉的船队},在仅仅2个小时的战斗中就击沉了32艘满载货物的商船。虽然美军潜艇部队为此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2艘攻击潜艇被护航战舰击沉,还有1艘在逃跑失败之后,浮上海面向围拢的护航战舰投降,但是与战果比起来,这点损失根本算不了什么。要知道,这支船队运送的是中东战场上集约集团联军急需的作战物资与武器装备,正是因为没有能够安全抵达,导致集约集团联军不得不在10多天之后主动放弃摩苏尔,退守巴格达。
问题是,潜艇永远是破坏制海权的武器,而不是掌握与利用制海权的武器。
仍然拿北印度洋上的战斗来说,gb5911船队几乎全军覆没之后不到1个月,共和国当局就组织了编号为gb5914的船队,将集约集团联军继续的物资送到了巴士拉。正是这次非常及时的增援行动,让集约集团联军在随后的战斗中顶住了西约集团联军的进攻,并且迫使阿尔梅尔放弃了进军巴格达的想法,使战线稳定了下来,也使西约集团联军在中东战场上的进攻行动达到顶点。直到战争结束,西约集团联军的将士也没有能够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巴格达!
事实上,即便到了2059年底,美国海军的兵力也不足以发起进攻。
原因很简单,美国海军得到了新的战舰,共和国海军也得到了新的战舰。
美国海军接收第二批8艘“长滩”级主力舰之前,共和国海军就接受了8艘“唐”级主力舰。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唐”级与“秦”级的区别并不大,连命名方式都一样{这里的“唐”不是李渊建立的唐帝国,而是春秋时期的唐国},应该归为“秦”级改进型,没有必要单独成级,但是不管怎么说,在8艘“秦”级已经恢复战斗力之后,随着8艘“唐”级成军,共和国海军将拥有16艘主力舰,可以组建2支主力舰队,而美国海军只有8艘性能连“秦”级都比不上的主力舰,最多只能组成1支主力舰队。因为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所以就算美国海军获得了有限的进攻能力,也很难扭转战局。
更重要的是,这一差距还会随着时间拉到。
众所周知,“秦”级与“唐”级都是在战争爆发前设计、并且开工建造的主力舰,因此严格按照规划施工,服役时间不比战前规定的早多久。从第三种主力舰,也就是备受注目的“汉”级开始,就是在战争期间建造的了。虽然开工时间晚,但是建造工作安排得更加紧密合理,也更能节约宝贵时间。别的不说,“汉”级主力舰的模块化程度比“秦”级高出了好几个级别,因此船台施工基本上就是将舰体模块组装起来、工程周期仅有6个月,下水后的舾装工作也是组装上层功能模块、工程周期也只有6个月。如此一来,在所有模块都能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即不占用建造周期的情况下,在第一批8艘“汉”级于2060年3月底交付之后,将在2060年9月底交付第二批8艘,然后就能以每3个月一批的速度{主要是用来建造“唐”级的船台也参与了建造工作},交付其余批次。由此可直,到2060年底,共和国海军建造的主力舰将多达40艘,比美国海军多出8艘,如果算上8艘被击沉的“长滩”级的话,则多出了16艘。
在实力不如对手、而且预期无法赶超对手的情况下,美国海军选择被动防御,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当然,美国海军并没因此放弃希望。
从战后获取的资料来看,美国海军在2059年初,也就是雅浦海战后就制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战争计划,其核心思想就是利用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巨大战略优势,稳守各条主要战线,以空间换时间,争取在2到3年之内扭转不利局面。也就是说,要到2060年底、甚至要到2061年,美国海军才有可能掌握主动权。更重要的是,要想达到这个预期,美国海军必须充分利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众多岛屿基地,并且迫使共和国海军攻占这些岛屿,以此消耗共和国海军的兵力。
这个时候再来看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军事部署,也就不难明白欧洲投靠共和国的重大影响了。
设想一下,如果共和国海军不能借助新喀里多尼亚,必须为登陆澳大利亚夺取前进基地,即不惜一切代价攻打所罗门群岛,像100多年前的日本海军那样,在那座被称为“瓜达尔卡纳尔”的热带岛屿上与美军鏖战,即便这次笑到最后的不是美军,共和国海军与陆战队也必然在这里浪费宝贵的兵力与更加宝贵的时间。可以说,在2059年底,也就是共和国与欧盟达成秘密协议之前,美军已经做好了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迎击共和队的准备,不但在这里部署了10多万地面部队,还储备了足够这些地面部队坚持2年的物资,以及持续消耗大半年的弹药。客观的讲,就算共和国陆战队非常彪悍,而且战斗力强大,在岛上的热带雨林中,除非使用战术核弹头、或者同样被归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化学武器,不然肯定会与美军恶战好几个月。
不管怎么说,随着欧洲做出战略选择,这一切都变成了泡影。
事实上,对美军来说,影响还不仅限于此。
根据战后解密的一些资料,欧盟与共和国达成秘密协议之前,就与美国在瑞士达成了一份非常类似的协议,即欧盟不向美国宣战,而美国则要帮助说服俄罗斯,并且确保欧洲国家在太平洋上的利益。也就是说,美国不能倒打一钉耙,出兵控制欧洲国家在太平洋上的众多海外省与海外领地。
虽然有理由相信,美国在签署这份秘密协议的时候,并没打算当真,即在必要的情况下,美国仍然会出兵控制欧洲国家在太平洋上的海外省与海外领地,而首先需要控制的就是法国的新喀里多尼亚。别的不说,美国海军就在当时制订了一份紧急行动计划,即在局势出现重大转变的时候,必须抢在共和国海军之前控制新喀里多尼亚,甚至得出兵攻占保持中立的瓦努阿图。但是不管是美国当局、还是美国海军都没有料到,变化来得如此之快,快到美军甚至来不及采取应急行动。
2059年圣诞节前夜,共和国海军第一主力舰队与第二主力舰队分别从新赫布里底群岛{即瓦努阿图所在的群岛}南北两端进入珊瑚海,拉开了向澳大利亚进军的序幕。
虽然这个时候,运送陆战队的船队还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就连支持舰队作战的3座海上基地也正在南下的途中,当时为2支主力舰队提供防空掩护的就是以2艘“重庆”级航母与2艘“上海”级航母为核心的第三舰队{因为主力舰队占用了编号,所以以航母为核心的舰队的编号顺延},但是美国海军却无计可施,不但没有让留在豪勋爵岛的第三舰队主动北上应敌,反而让第三舰队撤退到斯潘塞湾{即阿德莱德南面的海湾},即离开了共和国舰队的打击范围。
如此一来,美军主动放弃了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
当然,不是美军愿意放弃,而是没有办法。
不管怎么说,瓦努阿图是独立国家,而新喀里多尼亚则是法国的海外省,在此之前美国没有理由向这两处地方派遣军队,而且也没有办法派遣军队。在剧变面前,就算美军想赶在共和队之前出兵控制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也得首先夺取制海权,而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就算美国陆战队到达了目的地,也会被彻底包围,甚至会遭到共和国海军的炮火打击与空中打击。
要说的话,只能说共和国海军的行动太迅速了。
当然,舰队进入珊瑚海,只是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除了“台湾岛”号、“海南岛”号与“崇明岛”号海上基地先后在瓦努阿图与新喀里多尼亚之间的海域安营扎寨之外,运载陆战队的登陆舰队也赶了过来。有意思的是,拖后腿的反而成了欧洲国家。当然,考虑到美国会在欧洲宣布参战后出兵控制新喀里多尼亚与瓦努阿图,所以可以将共和国海军在珊瑚海的行动看成是以防范为主的前期部署。
直到2060年1月7日,在法德意的积极推动下,欧盟理事会才在英国缺席的情况下通过了参战决议,并且在当天晚些时候,宣布出兵白俄罗斯、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与乌克兰、以及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到1月8日天亮的时候,欧洲军队已经进驻加里宁格勒,并且先后进入了白俄罗斯与立陶宛。虽然驻扎在加里宁格勒的俄军做了微弱抵抗,但是在远离本土,而且没有任何优势的情况下,3个俄军师在1月8日夜间就宣布单方面停火。当然,在接到俄罗斯当局的命令之前,这3个俄军师的官兵没有向欧洲军队投降。从稳定大局出发,欧洲军队在进驻了市区与重要城镇之后,也没有逼迫退守营区的俄军投降。
与之相比,白俄罗斯与立陶宛的反应明显要温柔得多。虽然在欧洲军队开进这两个国家的时候,白俄罗斯与立陶宛当局都没有表示欢迎,更没有前去迎接,但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两国政府都采取了默认的态度,并且命令驻守边境地区的军队撤回军营,在没有受到攻击的情况下,不得进行抵抗。与在加里宁格勒的行动一样,欧洲军队并没冲击白俄罗斯与立陶宛军队的营地,而是非常礼貌的控制了主要城镇,然后派遣联络军官前往军营,要求对方合作。
1月8日,欧洲军队开进摩尔多瓦,并且在当天傍晚进入乌克兰。
摩尔多瓦只是一个小国,在白俄罗斯都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自然不敢进行抵抗。
相对而言,乌克兰最为积极。毕竟乌克兰已经是参战国,而且半个国家在集约集团联军的占领之下,虽然欧洲军队不是来帮助乌克兰战斗的,但是这支来自西方的军队至少能够保证另外半个国家不会沦陷,至少不会落入同一个敌人手中。受此影响,在执行占领任务的欧洲军队开进乌克兰的时候,乌克兰当局不但没有抵抗,还非常配合,沿途的乌克兰军队也积极合作,甚至主动为欧洲军队带路。看上去,欧洲军队不是来占领乌克兰的,而是来拯救乌克兰的。
1月9日上午,共和队按照约定,即在欧洲军队越过边境线后48小时,在大陆战场上发起了战略总攻。
毋庸置疑,早已杀红眼的俄军进行了最疯狂的抵抗。
事实上,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俄军的抵抗没有任何意义。
发起进攻之后,南北两个方向上的共和队就兵分两路,从南北两面向莫斯科的西面穿插。共和国陆军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在欧洲军队进入俄罗斯之前,尽量把战线向西面推进。原因很简单,按照共和国与欧盟达成的秘密协议,双方地面部队会师的地方就将成为双方实际占领区的边界线。虽然共和国已经在大陆战场上取得了足够的纵深,但是考虑到南面战场上,顿河以东的半个乌克兰已经在掌握之中,而该地区成为了明显的突出部,从拉平战线考虑,共和国陆军都应该将俄罗斯这边的战线往西面推进几百千米,将欧洲军团挡在莫斯科的大门之外。
按照袁晨皓与苏劲辉制订的战役计划,此次进攻的目的地就是莫斯科西面的斯模棱斯克,即把战线顶到俄白边境附近,让欧洲象征性的占领俄罗斯西部领土之后,就让欧洲军团收起脚步。
毫无疑问,这么做,肯定有点绝。
要知道,欧洲需要的是战略安全,而不是象征性的占领俄罗斯。
比较有意思的是,欧洲军团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的行军速度甚至还比不上共和国陆军在战场上的突击速度。虽然陌生的环境对欧洲军团的行军速度产生了影响,加上白俄罗斯当局的不合作态度,也制造了一些麻烦,但是要知道,欧洲军团根本没有受到威胁,由此可以看得出来,欧洲军团的素质确实非常糟糕,快50年没有打过仗的部队与连续打了近半个世纪的部队确实存在则巨大的差距。当然,这也证明,决定部队战斗力的绝对不是装备,而是官兵素质。
因为共和国陆军推进得太快了,所以欧盟首先坐不住。
1月10日上午,法国总统就代表欧盟跟共和国元首通了热线电话,要求共和国当局切实兑现承诺,即将俄罗斯莫斯科以西地区让给欧盟,而不是出尔反尔。在保证会兑现协议中的承诺时,裴承毅在电话中非常委婉的提到,以法国为首的欧盟也应该兑现承诺,即在太平洋战场上给予共和队应有的便利。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袁晨皓与苏劲辉在大陆战场上策划的进攻行动与裴承毅有关,而且袁晨皓一直特立独行,甚至经常不拿裴承毅的命令当回事,但是以苏劲辉的为人,特别是苏劲辉在大陆战场上扮演的角色,只要这次作战行动有他的份,就有理由相信,裴承毅至少利用了袁晨皓,即借助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行动向法国等欧洲国家施加压力,让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获益。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1月10日下午,法国当局就宣布将新喀里多尼亚上的军事设施与法国政府拥有的国有设施有偿租借给共和国。
几乎同时,大陆战场上,已经绕过莫斯科的共和国陆军的2路大军同时转向,没有继续向斯模棱斯克挺进,而是在莫斯科东面的维亚济马会师。因为欧洲军团在2天之后才进入俄罗斯,并且派遣先头部队与共和国陆军会师,所以共和国陆军有足够的时间勘察战场,确定严格按照承诺,将占领区的军事分界线划在克里姆林宫西墙西面的200千米处{这是共和国与欧盟达成的秘密协议中,对“大莫斯科地区”的准确定义,即以克里姆林宫的城墙为基线,向四周延伸200千米,“大莫斯科地区”由共和国占领,并且由欧洲参与管辖,以西地区由欧洲占领、以东地区则由共和国占领},而不是等大哦欧洲军团到了之后扯皮。更加重要的是,在共和国与欧盟的秘密协议中,只规定了双方占领区边界线的南北延长线不得超过“大莫斯科地区”东西两端顶点的经线,所以提前2天到达的共和国陆军有时间向南北两边拓展占领区,即尽可能的扩大占领区。虽然在后来实际勘定占领区边界线的时候,共和国陆军的战线并没当真,即共和国当局为了稳住欧盟,在占领区划界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但是共和国陆军在这个时候的举动绝对不是白费劲。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种具有侵略性的扩张行动,欧盟肯定会更加的肆无忌惮,也会更加的嚣张跋扈,从而使共和国在战争期间做出更加重大的让步,甚至交出整个莫斯科。
到这个时候,留给俄罗斯当局的也就只有最后的48个小时了。
1月11日,在莫斯科被合围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宣布战败,并且向集约集团联军与刚刚踏足俄罗斯的欧洲军团投降。
要知道,欧洲军团是在俄罗斯宣布投降前30分钟越过俄白边境线的。
由此可知,俄罗斯当局一直撑到这个时候,就是不想仅向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联军投降,以免在投降后的安置上吃亏。不管怎么说,只有向多个集团投降,才能让俄罗斯在战后的利益得到保障。
当然,同一天投降的,还有被赶到了俄白边境地区的100多万美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欧盟要求共和队晚48小时发起进攻,不是为了能够及时到达俄罗斯,而是要让被困在莫斯科的美军能够从容撤退。换句话说,这是美国提出的要求,而且必须得到满足,不然美军就不会投降,俄罗斯当局也就不可能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向共和国投降。
事实上,早在2059年12月份,美国当局就开始按计划从俄罗斯撤军。
根据美军的一份档案,仅在2059年12月31日之前,从俄罗斯撤走的美军官兵就超过了40万。有意思的是,在这40万军人中,除了一部分女性文职人员与驻俄罗斯的军事外交人员之外,其他的都是主力战斗部队的官兵,而且是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原本应该得到优先照顾的非战斗人员反而没有能够走成。由此也看得出来,美国当局并不对俄罗斯抱任何指望,优先撤走主力战斗部队才能保全美军的战斗力。
到1月11日,也就是俄罗斯宣布投降的时候,又有大约30万美军离开了俄罗斯。
可以说,这1个多月,美军完成了横跨大西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因此保存下来的近70万主力部队并没给美国带来最后的胜利,但是这次战略大撤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象征意义对美军官兵的士气与斗志产生的影响,肯定不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之下。如果从对战争的影响来看,这次战略大撤退也算得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即之前还认为能够凭借战略优势稳保不败的美民由此猛然认识到,所谓的战略优势只是水中花、镜中月,不但不会给美国带来胜利,反而会让美国走向失败。
事实上,大撤退之后,美国当局就进行了广泛宣传。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从俄罗斯撤退的不是美军,而是共和队。当然,在宣传的时候,美国当局并没提到,还有100多万军人在俄白边境地区缴械投降,而且欧盟将按照与共和国达成的协议,要到战争结束之后才遣返这些美军官兵。有意思的是,因为欧盟没有向美国宣战,也没有与美国彻底断绝民间往来,所以在美国的宣传下,有几十万欧洲国家的热血青年飘洋过海,借道墨西哥、加拿大前往美国,并且以志愿军的方式加入美军。更有意思的是,因为担心在这些欧洲青年中混有间谍{这也是事实},在志愿兵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成立了专门的“欧洲兵团”。
不管怎么说,到2060年1月11日,大陆战场上的战斗宣告结束了。
在这场持续了2年多的战争中,除了俄罗斯付出了将近1200万人的伤亡代价之外,以共和国为首的集约集团联军也付出了220万官兵阵亡的惨重代价,其中包括74万共和国将士{阵亡的大约有30万,伤残的在45万左右},而美国也在这个远离本土的战场上付出了伤亡与被俘近140万人的惨重代价。
即便在战后,都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当局用140万官兵的惨重代价,让俄罗斯在苦难中多支撑了18个月,并不是划算的买卖。甚至有人认为,如果美国当局将这140万兵力投放到其他战场上,比如中东战场,收获肯定会更加巨大。当然,这些人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除了俄罗斯之外,还有哪个战场能够容纳140万美军,或者说在原有兵力的基础上再增加140万大军?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明确。
不管怎么说,美国当局在俄罗斯做出了努力,而且是最大的努力,虽然结果与美国需要的相去甚远,但是对于美军的表现,特别是在与共和队交战时的表现,仍然有很多人给出了客观评价。用一位欧洲战史学家的话来说,即便除掉2059年4月到年底的这段“休战期”,140万美军在战场上的贡献大致相当于1000万俄军。也就是说,美军的战斗力基本上是俄军的7倍。更重要的是,在与共和国陆军对抗的时候,只要准备充分,美军基本上能够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守住战线,或者以2到3倍的兵力投入突破共和国陆军的防线。可以说,正是美军在防御作战中的顽强表现,迫使共和国当局不得不一再向大陆战场增兵,从而忽视了中东战场上的战斗。设想一下,如果美国没有出兵俄罗斯,共和队在大陆战场上摧枯拉朽般的打垮了俄罗斯,那么在2059年底之前动员起来的大约300万大军,就算只拿一半过去,也早就在中东战场上压垮西约集团联军了。说得不客气一点,如果能在2059年4月份之前为李东石增派相当于25万兵力的10个战斗单位,并且提供充足的物资,共和国陆军肯定能够在年中发起战略大反击,光复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甚至能够在集中兵力的情况下打到安卡拉。
由此可见,俄罗斯战场上的美军不只是让俄罗斯晚了18个月战败。
当然,这一切并没改变美国的被动处境。
共和队与欧洲军团在大陆战场上收拾残局,就实际控制线讨价还价的时候,共和国陆战队的先头部队已经登上新喀里多尼亚,并且按部就班与法军换防。虽然按照约定,法军将继续留在新喀里多尼亚,只是得离开军营,并且解除重武装,仅负责地方治安,与作战有关的行动,全部由共和队负责。
不是法国向交出权力,而是法国不想得罪美国。
当然,这对共和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并无实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