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八十章 再次遭遇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代号“厄尔布鲁士”{大高加索山脉的最高峰,这个代号是由伊朗陆军的一名高级参谋提出来的}的第二轮进攻战役将成为大陆战争的转折点,或者说是共和国陆军进攻行动的分水岭。
单从战术上讲,“厄尔布鲁士”是大陆战争中最干净利落的一场进攻战役。
南面主战场上,进攻行动在5月22日清晨开始,即在进攻部队出发的时候,火力准备只进行了不到4个小时。与以往的战役进攻行动相比,火力准备明显偏弱。不是进攻部队不需要充足的火力准备,而是在整条战线上,确实找不到多少需要在进攻开始前进行火力打击的目标。原因很简单,在此之前的几个月里,驻守在战线上的作战部队已经对战线对面的俄军进行了点名式的火力打击,而俄军为了避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采用大纵深防御战术的基础上,将主要军事设施、乃至防御部队都分散部署,并且尽量伪装。可以说,如果有值得打击的目标,不管是数百千米外的炮兵、还是在战场附近活动的低空攻击机,都不会在乎多花点力气。
事实上,第一轮进攻战役期间共和国陆军就发现,前期火力准备的意义并不明显。
相对而言,在地面部队发起进攻、也就是越过战线之后,趁敌人组织防御的机会,再以火力支援与火力掩护的方式来杀伤敌有生力量、瓦解敌人的防线,反而能够更加有效的发挥共和国陆军的火力优势。更重要的是,经过战前的军事改革,共和国陆军已经能够将“随动式火力支援”变成现实。
关键性的基础条件只有一个,即强大的战术航空兵。
按照共和国陆军在战争爆发前制订的支援战术,地面部队进攻的时候、特别是在不能轻易减缓进攻速度的情况下,由配属给支援旅的战术航空兵承担近距离支援任务,炮兵则负责战场遮断{即以弹幕隔绝战场,阻挡敌人的增援部队}。这一战术安排的理由很简单,即炮兵的射程越来越远,因此反应速度也就越来越慢,加上大口径电磁炮炮弹的威力往往过于强大,即便能够用技术手段提高炮弹的弹着精度,也很难适应50米以内的近距离火力支援任务,如意误伤友军。与大口径电磁炮相比,战术航空兵不但作战使用更加灵活{即通过配备不同的弹药,执行不同性质的支援任务,在使用小直径炸弹或者类似的威力有限、附带杀伤效果较低的弹药时,甚至能够为地面部队提供20米以内的火力支援},还能够伴随地面部队行动,为地面部队提供“实时支援”。如果考虑到共和国陆军的主要进攻方式不是让装甲部队在地面挺进,而是以低空突击的方式直接越过敌人的防线,占领敌后重要地区,那么只有战术航空兵能够为进攻部队提供及时可靠的火力支援。
当然,对火力支援战术影响最大的,还是进攻战术。
仍然拿前期火力准备来说,在部队发起进攻前,对敌防御阵地进行炮火打击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多少敌人、也不是摧毁多少武器装备,因为从理论上讲,对构筑完善的防御阵地上的敌人进行火力打击,效率肯定非常低,无法发挥火力打击的威力。而在进攻作战中,更容易受到火力打击的不是躲在防御工事里的守军,而是暴露在外的进攻部队。由此可见,前期火力打击的目的是压制敌人、特别是敌人的火力打击部队,阻止敌人利用防御设施,为进攻部队创造突破敌防御阵地的机会。从此出发,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炮兵会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无休止的追求射程了。说得直接一点,因为进攻部队在炮兵的前面,而炮兵的任务是压制敌人的炮兵,让敌人的炮兵无法对己方进攻部队构成威胁,所以炮兵的射程肯定要比敌人的炮兵更远一些,不然无法完成作战任务。问题是,在现代化战争中,压制敌人的不仅仅是炮兵,而且进攻部队在突破敌人防线的时候,不见得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比如在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进攻的时候,进攻部队就不会进入敌人火力打击范围,也就不会遭到敌人的火力打击,自然不需要对敌人的防御阵地进行火力压制,也就没有必要进行前期火力准备。如果为了震撼敌人,或者说打击敌人的士气,或者说让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前期火力准备仍然有存在的价值。
换个角度看,现代化战争中的前期火力准备与100多年前,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前期火力准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事实上,就连进攻与防御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现代化战争中就没有明确的战线,而且防御阵地的深度不再是几千米、几十千米,而是几百千米,甚至上千千米。某些特殊情况下,整个战场都是守军的防御阵地。如此一来,前期火力准备不再是针对战线附近的火力打击,而是在进攻开始前,对进攻目的地、即需要占领的地区所进行的重点清除式的火力打击。当然,如同前面提到的,某些时候也可以用故意炮击敌人防线后方某一区域的方式来干扰敌人的防御部署。
总而言之,现代化战争中,前期火力准备的覆盖范围扩大了许多,某些时候甚至是最有效的欺骗手段。
在南方战线的进攻行动中,共和国陆军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4个小时的前期火力准备中,参战的4个战斗单位的炮兵旅全数出动,以最高的热情将成千上万的炮弹投向数百千米外的俄军防御阵地。事实上,在前期火力准备中遭到炮击的俄军目标里面,只有2成与支援进攻有关,其他8成多是在麻痹俄军,或者让俄军向错误的方向增派防御部队。
进攻开始后,除了以重装甲力量为主的第91战斗单位之外,以第九战斗单位为首的另外3个战斗单位都是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攻击。为此,共和国陆军在这场战斗中投入了近20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从而保证在第一轮攻击的时候,就能将3个战斗单位的个战斗旅全部送到目的地。
前面已经提到,为低空突击部队提供支援的是战术航空兵。
虽然共和国陆军航空兵接受了空军战术航空兵的多用途战斗机部队,但是陆航近距离支援的主力仍然是低空攻击机,多用途战斗机多被用来执行遮断任务与重点轰炸任务,很少随同低空突击部队行动。正常情况下,支援旅的低空攻击营是低空突击营的三分之一,而在战时肯定会根据情况加强低空攻击营。在“图兰风暴”中,参战的低空攻击机就相当于垂直起降运输机的一半。根据共和国陆军的作战记录,在5月22日清晨有900架低空攻击机参与了作战行动,而实际达到战场,即伴随突击部队行动的不会低于800架。虽然这个比例比第一轮进攻战役稍微低了一点,但是从规模上看,已经远远超过了第一轮进攻战役,堪称迄今最大规模的低空攻击行动。
如果强大的低空攻击机群,让进攻行动变得毫无悬念。
虽然按照俄罗斯当局的记录,在5月22日之前,高加索方面军的兵力高达110万,加上在罗斯托夫还有乌克兰方面军的巴泰斯克集团军,所以俄军在内高加索地区的总兵力不会低于130万,再算上各地组建的民兵、居民自卫队等等准军事力量,在人口仅有2000万的内高加索地区,军事人员就有接近300万。毫无疑问,该地区的俄军兵力密度高得吓人。但是这么多的俄军,并没对进攻的共和队构成太大的影响。说得不客气一点,因为过早丧失了制空权,就连防空系统都没能幸免,对于俄罗斯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来说,即便武装再多的军事人员,也无法对来自空中的敌人构成威胁,更不可能阻挡由低空攻击机掩护的低空突击部队。
从战场形势来看,5月22日中午,即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全部到达罗斯托夫东面的新切尔卡斯克,并且赶在守军反应过来之前就端掉了城防司令部,让负责该地防御的俄军少将下令投降的时候,共和国陆军就锁定了第二轮进攻战役的战果。
毋庸置疑,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进攻战役。
5月22日当天,共和国陆军3个战斗单位的3个战斗旅分别到达罗斯托夫外围、阿尔马维尔与克拉斯诺达尔,其中第92战斗单位与第94战斗单位均占领目标,仅有第九战斗单位在罗斯托夫遭到巴泰斯克集团军的顽强抵抗,没有能够赶在天黑之前占领罗斯托夫,甚至没能攻入罗斯托夫。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巴泰斯克集团军有10多个师,兵力接近20万,如果不是第九战斗单位的进攻来得非常突然,而且战斗旅全数到达,还在到达之后就控制了新切尔斯克的机场,为航空兵提供了支持,从而让低空攻击机群可以以新切尔斯克为基地,不需要返回几百千米外的基地补充弹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低空攻击机群的作战效能,不然在俄军发起反击的时候,第九战斗单位很有可能被俄军反噬。与之相比,阿尔马维尔的守军少得可怜,让第92战斗单位几乎毫不费力的就占领了这座只光重要的交通枢纽城镇。克拉斯诺达尔的守军有1个步兵师与大约5000民兵,虽然做出了抵抗,但是在第94战斗单位、以及随同作战的200架低空攻击机的轮番打击下,在天黑前就缴械投降了。
事实上,罗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团军也没有坚持多久。
实事求是的讲,3个战斗单位的进攻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太大的麻烦。
问题是,从这三处地点来看,袁晨皓安排的进攻行动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北,特别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让人搞明白他的意图。
要知道,罗斯托夫、克拉斯诺达尔与阿尔马维尔都在战场西面。罗斯托夫西边就是亚速海,克拉斯诺达尔往西就是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阿尔马维尔则是从罗斯托夫与克拉斯诺达尔前往高加索山区的必经之地。也就是说,战役开始后,袁晨皓一口气把包括1支主力战斗单位在内的3支战斗单位丢到了几百千米外的战场西面,而在正面进攻的,只有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第91战斗单位。虽然当时留在阿斯特拉罕的还有第90战斗单位与第93战斗单位,后者还是重装甲部队,算上后面的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袁晨皓手里并不缺乏预备队,随时可以加强正面进攻,但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在俄军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不在正面做文章,反而到敌后去布棋子,更像是在为一场大规模歼灭战做前期准备,而不是为了攻占内高加索地区。
由此来看俄军高层的小心谨慎,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也反映出裴承毅在用人上的特殊才能。要知道,论战术策划能力,袁晨皓不在裴承毅之下,而且只有他得到了裴承毅的真传,能够把战术部署应用得出神入化,让敌人无法摸清他的战役企图。
只不过,有些时候,袁晨皓更具有冒险精神。
在罗斯托夫的战斗才刚刚开始的情况下,袁晨皓丢下了苦战的第九战斗单位,让从阿斯特拉罕出发、正在向埃利斯塔挺进的第91战斗单位加快了行军步伐,并且在5月23日夜间,也就是第91战斗单位占领埃利斯塔后不到8个小时,就让11000多名刚刚填饱了肚皮与养足了精神的官兵北上杀向伏尔加格勒,摆出了从俄军右翼进行包抄的架势。几个小时之后,顶替第九战斗单位进驻伏尔加斯基的巴基斯坦军团也投入了战斗,用共和国无偿援助的上千门电磁炮{全是共和国陆军淘汰的轨道电磁炮,巴基斯坦陆军只出钱更换了加速轨道与配电器}猛烈轰击河对岸的俄军,而巴军的地面部队则在炮火的掩护下,搭乘在前几个月空运来的气垫登陆艇,强渡伏尔加河。
打到这个时候,别说南面杀来一支重装甲部队,就算来的是几个战斗单位,伏尔加格勒的俄军也不敢分心。不管怎么说,如果不能击溃强渡伏尔加河的巴基斯坦军队,让敌人在西岸站稳脚跟,从而让共和国陆军的作战部队能够从容渡河,就算能够击溃侧翼的敌人,也守不住伏尔加格勒。
守不住伏尔加格勒,丢掉的就不是内高加索地区,而是整个俄罗斯。
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晨皓让巴基斯坦军团强攻伏尔加格勒,也是让俄军将领深信共和国陆军将进军莫斯科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怎么说,在北方的大地刚刚解冻,道路泥泞不堪的情况下,共和国陆军更愿意从南面向北挺进,从而可以始终在较为有利的天气下作战,不用过分担心天气对进攻产生的影响。
当然,袁晨皓这么做,也确实有点不过厚道。
战后,很多巴基斯坦的军事学家与战争史学家在评价这场战役的时候,都认为巴基斯坦军团做出了最大的贡献,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巴基斯坦军人前仆后继的冲向伏尔加河,共和队就不可能如此轻松的占领内高加索地区。
总而言之,袁晨皓本着共和国陆军上将的身份,把最艰难的任务丢给了盟队。
当然,重点肯定在南面。
5月24日清晨,第90战斗单位就从阿斯特拉罕出发,沿着第91战斗单位的行军路线到达埃利斯塔后,转向南下,直接杀奔高加索山区。与此同时,第93战斗单位将阿斯特拉罕的防御任务交给了赶来的第80战斗单位后,沿里海西岸南下,到达马哈奇卡拉后,转向西进,杀奔格罗兹尼。
到这个时候,已经是5月25日了。
也就是这个时候,俄军高层才反应过来,共和国陆军并没有北上的打算,而是想在罗斯托夫与伏尔加格勒缠住俄军主力,然后集中兵力扫荡内高加索地区的俄军部队。因为俄军确实把主力部署在了罗斯托夫与伏尔加格勒,内高加索地区不但兵力分散,而且大部分都是战争爆发后组建的部队,所以面对同样是在战争爆发后组建的共和队,俄军不但没有战斗力上的优势,也很难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取得局部兵力优势。说得贴切一点,在无法进行主动防御的情况下,内高加索地区的百万俄军就是被困在一座座城镇里的孤军,与被关在圈里的绵羊没有区别。
认识到问题,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
严格的说,到5月25日,俄军已经没有办法改变战局了。
根据俄军的战斗记录,到5月24日夜间,原本计划前往罗斯托夫的2个美军师改道前往伏尔加格勒,而原本计划前往沃罗涅日的2个美军师也兼程赶往伏尔加格勒。这也很好理解,按照俄军之前的判断,共和国陆军正在为北上做准备,而要阻止共和国陆军北上,就得死守伏尔加格勒。虽然在伏尔加格勒地区有不少俄军部队,别的不说,民兵就有200万,但是这些俄军战斗力低下不说,连士气都不足。更重要的是,共和国陆军在“天上作战”,对于没有多少防空能力的俄军来说,只能望空兴叹。毫无疑问,具备完整战斗力,士气高昂的美军肯定不会有半点畏惧,加上强大的防空能力,至少不会在面对共和队的时候,连怎么打都不知道吧。
等到俄军打算调整部署的时候,已经有2个美军师到达伏尔加格勒。
虽然以当时的情况,俄军高层可以让还没有到达伏尔加格勒的2个美军师转道前往罗斯托夫,协助巴泰斯克方面军击溃第九战斗单位,但是按照美国与俄罗斯达成的协议,美军只听从俄军的调遣,却不接受俄军的战术指挥。即俄军高层只能给美军下达作战任务,而不能让美军做这做那。更重要的是,美军指挥官不是笨蛋,眼看着到达伏尔加格勒的2个师陷入了泥潭,不去救援己方部队,反而去南面打酱油,肯定对美军不利。说简单点,共和国陆军摆明了要吃下内高加索地区,美军还赶过去,那与送死有什么差别?更何况,美军兵力本来就不够多,再分散行动,更是等于自露破绽,给共和国陆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暂且不说美军指挥官有没有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明摆着是自投死路的情况下,美军高层与美国高层也不会让几万大兵去冒险。
如此一来,4个美军师都去了伏尔加格勒。
因为援军迟迟不到,实际上已经是永远不可能到来,所以守卫罗斯托夫的巴泰斯克集团军坚持到5月25日夜间,就在弹尽粮绝{根据找到的俄军档案,在向第九战斗单位投降之前,巴泰斯克集团军至少引爆了10多万吨弹药,并且将大约5万吨面粉、大米、食用油等粮食投入亚速海},伤亡惨重{据战后调查,巴泰斯克集团军的总兵力为23万,其中18万是正规军,另外5万为战时招募的民兵,而第九战斗单位在移防的时候,交给前来接防的伊朗军团的俄军战俘是14万人,另外还有大约2万名俄军官兵在罗斯托夫陷落后,从亚速海逃到乌克兰,因此在不到4天的战斗中,巴泰斯克集团军损失了大约7万官兵,其中正规军不会超过4万}的情况下,向第九战斗单位缴械投降了。
罗斯托夫的守军如此软弱,最高兴的莫过于第九战斗单位。
当然,战役还没结束,第九战斗单位还没到休整的时候。
在支援旅到达之后,第九战斗单位的战斗旅在5月27日上午,沿铁路线向北面的米列罗沃进发。虽然在很多人看来,第九战斗单位的目的地是伏尔加格勒,任务是与第91战斗单位一道,协助巴基斯坦军团攻占伏尔加格勒。如果算上留在阿斯特拉罕的第80战斗单位与第八战斗单位,袁晨皓手里还有4个战斗单位,加上巴基斯坦军团的4个师,攻打伏尔加格勒的难度不会太大。更重要的是,不管袁晨皓是否打算在这个时候北上,只要他想击败俄罗斯,就得进军莫斯科,也就得占领进军莫斯科的必经之地。实际情况是,第九战斗单位在5月27日傍晚到达米列罗沃之后,并没向伏尔加格勒挺进,而是沿着铁路线继续北上,兵锋直指沃罗涅日。
这下,俄军高层与美军指挥官都手忙脚乱了。
在此之前,美军将沃罗涅日列为4个主要防御地区之一,绝对不是随心所为。从俄军的部署来看,沃罗涅日的重要性甚至不在伏尔加格勒之下,因为这里是俄军伏尔加格勒方面军与乌克兰方面军的结合部,还是乌克兰方面军与乌里扬诺夫斯克方面军的结合部。也就是说,沃罗涅日实际是俄军3个主要方面军防线上的漏洞!虽然在4月份的时候,俄军就采纳了美军的建议,向沃罗涅日增派了1个军的兵力{包括1个装甲师与2个步兵师},还在当地招募了10多万民兵,但是受失去制空权影响,加上距离前线不到500千米,俄军无法向当地增派更多的防御部队。也就是说,直到第二轮进攻战役打响,沃罗涅日的防御都非常薄弱,是俄军战略防线上最脆弱的部分。正是如此,美军才不惜冒分兵的风险,将2个师的兵力派往沃罗涅日。
即便沃罗涅日不是俄军结合部,也是战略要地,对伏尔加格勒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更重要的是,沃罗涅日是俄罗斯南部地区主要交通枢纽中心之一。从这里出发,沿铁路线西行可以到达库尔斯克、奥廖尔与布良斯克,北上则能到达利佩茨克、梁赞与图拉、向东前进则是坦波夫、奔萨、萨拉托夫与乌里扬诺夫斯克。暂且不说伏尔加格勒的美俄军队会不会因为沃罗涅日失守而被围歼,从共和国陆军下一步进军行动来讲,以沃罗涅日为出发阵地也要比从伏尔加格勒出发好得多。
稍微有点军事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已经虚晃了两枪。
攻打伏尔加格勒是假,扫荡南面的内高加索地区也是假,共和国陆军的真正目的很有可能是占领沃罗涅日,然后北上。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才动用6个战斗单位,即便在中部战线与北方战线上各牵制了2个战斗单位,加上围攻伏尔加格勒还需要投入2个战斗单位,他手还还有6个战斗单位可以调动。如果能够用伊朗军团代替在内高加索地区作战的几个战斗单位,加上适当动用盟队,袁晨皓甚至有能力投入10个战斗单位,从沃罗涅日北上!
问题是,这一定是袁晨皓的真实目的吗?
谁也无法保证,攻打沃罗涅日只是袁晨皓的第三次佯攻。
可以说,美俄军队面临着战役开始以来最艰难的抉择。更要命的是,第九战斗单位的突击速度非常快,最迟能在5月29日清晨到达沃罗涅日,并且在当天发起进攻。以沃罗涅日守军的战斗力,就算不缴械投降,在全军覆没之前也最多坚持48小时。由此可知,要想在沃罗涅日挡住第九战斗单位的前进步伐,并且击退第九战斗单位,美俄军队必须在31日清晨前增援沃罗涅日。
问题就在这里,美俄军队拿什么增援沃罗涅日?
虽然距离沃罗涅日最近的俄军主力部队就在北面100千米处的利佩茨克,最近的美军则在伏尔加格勒,但是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已经进驻罗斯托夫,而且所有垂直起降运输机都不再协助进攻部队,而是担负起了运送作战物资的任务。近6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每天能够向前线运送大约5万吨物资,除了完全满足战斗旅的作战消耗之外,还能为驻扎在罗斯托夫的400架低空攻击机提供充足的弹药。毋庸置疑,面对如此强大的低空打击力量,就算不考虑正在向伏尔加斯基运动的炮兵旅,美俄的增援部队也别想带着重装备到达沃罗涅日,而没有重装备,增援沃罗涅日就毫无意义。
打到这个地步,美俄军队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可以说,这也正是袁晨皓能力出众的地方,而且也是最像裴承毅的地方,即在战场上不给对手任何机会,最终以无可争议的方式取得胜利。
5月29日凌晨,第九战斗单位开始攻打沃罗涅日,比美俄估计的提前了几个小时。
因为沿途的俄军没有抵抗,所以美俄军队高层也不敢指望沃罗涅日的守军能够战斗到最后一刻。
在沃罗涅日注定要沦陷的情况下,美俄军队的指挥官开始考虑撤退了。
不管怎么说,守不住沃罗涅日,守住伏尔加格勒也没有任何意义。前面提到过,占领沃罗涅日之后,共和队可以绕过伏尔加格勒,与中线上的友军围攻乌里扬诺夫斯克,甚至直接与北线上的友军进行大纵深战略穿插,包围基洛夫以南的所有俄军。总而言之,继续守卫伏尔加格勒的意义已经没有了。
在此情况下,突围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天上午,到达伏尔加格勒没有几天的美军就沿着伏尔加河左岸北上,向萨拉托夫方向撤退。按照约定,将由俄军断后,即首先保证美军撤退。不管怎么说,在困难面前,俄军表现得非常仗义,没有让远道而来的盟军留在后面等死。当然,俄罗斯当局在宣传“伏尔加格勒精神”的时候并没提到,为了维持军纪,俄军宪兵在29日当天至少枪决了500多名擅离职守的官兵。
事实上,这个时候谁先撤并没有多大意义。
在美军的先头部队离开伏尔加格勒之前,萨拉托夫已经遭到攻击,而且攻打萨拉托夫的就是被留下来充当预备队的第八战斗单位。因为进攻来得非常突然,在第八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搭乘垂直起降运输机到达萨拉托夫之前,共和国天军的战略轰炸机就用远程巡航导弹炸掉了该城的俄军指挥中心{为了确定萨拉托夫俄军指挥中心的确切位置,共和国的情报部门与电子侦察部队忙活了好几个月},在战斗开始后,配合行动的电子部队对全城进行了压制性电子干扰,而提前渡河的特种部队则切断了地下通信光纤与电缆{为了确定这些地下通信设施的具体部署情况,军情局不但策反了几名俄罗斯的高级通信工程师,还让潜伏在俄罗斯的谍报人员绑架了萨拉托夫市通信公司的负责人,获取了通信基础设施工程图},所以在遭到攻击之后,萨拉托夫的守军没能发出战斗警报,伏尔加格勒的美俄军队也就不知道萨拉托夫遭到攻击,而且即将沦陷。
可想而知,美俄军队在这个时候向萨拉托夫撤退,等于自投罗网。
可以说,共和队如此重视萨拉托夫{为此甚至牺牲了2名潜伏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的高级谍报人员},就是希望美俄军队向萨拉托夫撤退。要知道,即便第九战斗单位能够顺利占领沃罗涅日,美俄军队也可以向坦波夫撤退,而不必前往萨拉托夫。再退一步,因为在本土作战,俄军甚至可以就地解散,让正规军变为敌后游击队。虽然美军撤退艰难得多,但是也不会没有退路。
也就是说,只有美俄军队主动送上门来,才能避免在伏尔加格勒那块过于狭窄的战场上与几十万敌军作战,也才能充分利用共和队的火力优势,更能让共和队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
这就是裴承毅说的,以正规打法,给美军一点颜色看看。
当然,纸肯定包不住火,更何况是一座人口近百万,还有好几万驻军的大城市。
到30日天亮,美军就在距离萨拉托夫还有大约200千米的卡梅申停了下来。不是美军发现萨拉托夫正在遭到攻击,而是派出去的侦察部队像泥牛入海,不但没有发回消息,还失去了联系。这也可以理解,在占领萨拉托夫之前,共和队的电子干扰一直没有停止,自然会让美军的通信受到影响。事实上,美军也早就察觉到异常,只是在此之前,共和队一直在进行电子干扰,而且在战役期间,对相关地区进行压制干扰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俄军早就建立起了地下有线通信网络,即便遭到干扰,也能与外界联系,所以美军没有想到萨拉托夫正遭到攻击。
可以说,这个疏忽,让美军浪费了极为宝贵的几个小时。
以当时的情况,即便到30日清晨,美军也有足够的时间改变行军方向,从坦波夫撤离战场,而不是继续向萨拉托夫前进,更不是留在卡梅申。因为萨拉托夫的俄军坚持得比预料得久得多,即第八战斗单位没有能够按计划在30日12点之前占领萨拉托夫,所以只要美军赶在这个时间之前转向,就能避开第八战斗单位,并且赶在第九战斗单位占领沃罗涅日,向坦波夫进军之前到达这座至关重要的城市,逃出包围圈。
非常可惜的是,美军为了等待侦察部队的消息,竟然在卡梅申一直等到14点30分。
虽然这个时候,第八战斗单位仍然没有完全占领萨拉托夫,但是袁晨皓已经根据战局的变化,让第九战斗单位抽调一支部队向东突击,即提前收拢口袋。更重要的是,美军距离坦波夫还有接近400千米,加上2个主力战斗单位的低空攻击机群正在调整部署,所以美军已经失去了突围的希望。
比较有意思的是,让美军发现危险的是一群从萨拉托夫向南突围的俄军散兵游勇。
更有意思的是,抓住这批俄军逃兵之后,美军指挥官还差点下令将他们就地枪决,因为美军指挥官认为他们是共和队派来的细作。
面对这一情况,美军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全速北上,争取在萨拉托夫失守之前赶到,避免被共和队包围。
这个时候,袁晨皓谨慎的一面体现了出来。
虽然当时他手里还有足足4个战斗单位在战场外,但是他没有调动这些原计划中的战役预备队{因为战役目的降低,所以这些部队也没有编入预备队},而是让最靠近前线,也最熟悉战局的第80战斗单位火速驰援第八战斗单位,协助第八战斗单位阻击美军,并且防止美军强渡伏尔加河。
可以说,袁晨皓的这一部署不但果断,还非常及时。
要知道,美军有足足4个师,兵力没有10万都有8万,加上后有大约30万俄军正在从伏尔加格勒突围,第八战斗单位在没有打下萨拉托夫,也就是必须两面作战,肯定挡不住这么多敌人。第80战斗单位火速北上的重大意义不在帮助第八战斗单位巩固防线,而在于让美俄军队在北上的时候必须提防右翼,从而减缓了美俄军队的突击速度,让第八战斗单位有时间占领萨拉托夫,更有时间构筑防御阵地。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及时占领萨拉托夫。
5月31日夜间,在经过长达60个小时的战斗后,第八战斗单位终于歼灭了萨拉托夫的最后一股俄军。
此时,美军先头部队距离萨拉托夫已经不到20千米了。
时隔16年,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军队即将再次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