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六十五章 开创性战役

  单从战术创新的角度考虑,这场发生在2058年1月5日夜间到6日下午,被称为“马尔代夫海战”的海上战役至少有三点重大意义:一是航空兵主宰胜负的时代已经结束,“多兵种全方位协同打击”的海战时代正在到来;二是海战不再是战舰与舰队的战斗,而是各种战争力量的表演舞台;三是衡量海战攻击强度的主要指标不再是火力、即弹药投送能力,而是能量、即攻击与防御的能量总量。

  受此影响,“马尔代夫海战”将海洋战争带入了能量时代。

  当然,具体战术实施上,这场海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1月4日,共和国海军调兵遣将的时候,美国海军也在积极行动,其第六舰队正在南大西洋上以70节的最快速度向好望角前进,刚刚成立的第三舰队则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出发,在塔斯马尼亚岛北面的巴斯海峡与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会合之后,同样以70节的速度向西航行,并且在当天晚上就进入了印度洋。

  从舰队调动时间来看,美国海军在共和国海军之前就做出了战略调整。

  也就是说,首先在印度洋方向上做文章的是美国海军,而不是共和国海军。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缺乏海洋监视卫星,只能依靠零星分部在南大西洋与西南太平洋上的间谍船与攻击潜艇搜集情报,共和国海军很难掌握美国舰队的具体行踪,也就不可能根据第六舰队与第三舰队的部署调动来做出反应,所以可以大致断定,共和国海军增兵印度洋的战略决策与美国海军的调动几乎没有关系,但是从战略局面来看,裴承毅不可能看不出印度洋战场的重要性,也就应该料到杜奇威会增兵印度洋,因此在1月4日让海军增兵印度洋,也可看成是对美国海军威胁的一种机能性反应。

  问题是,美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才增兵印度洋,又有多少意义呢?

  从时间上推算,如果共和国海军的南海舰队在进入印度洋之后,立即转向西行,即便保持40节左右的巡航速度,也能在5日上午到达东京九度海岭以西海域,即到达可以攻击迪戈加西亚的海域,而在北面活动的印度洋舰队只要在4日夜间22点之前转向南下,就能在5日中午12点之前到达马尔代夫群岛东部海域,即进入攻击迪戈加西亚的范围,协助南海舰队作战。因为印度洋舰队最快能在4日入夜之后完成补给,而且在亚丁湾活动的第四舰队与赶去会合的第八舰队均没有北上,所以印度洋舰队肯定能在4日22点之前南下,也就有能力与南海舰队协同作战。

  两支舰队一同出动,迪戈加西亚肯定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更重要的是,就算美国海军无法掌握印度洋舰队与南海舰队的具体行踪,美国情报机构也会监视共和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调度情况,得知共和国海军用重型制空战斗机取代了多用途战斗机。众所周知,重型制空战斗机实际上也是多用途战斗机,只是其主要任务是舰队防空。也就是说,在执行打击任务的时候,重型制空战斗机拥有更远的航程,以及更大的载弹量,除了在某些情况下缺乏单独作战能力之外,其他方面都超过了多用途战斗机,特别是在攻击固定目标的时候,重型制空战斗机更具威胁。

  综合这些信息,美国海军有百分之百的理由相信,对手的首要目标就是迪戈加西亚。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首先就得守住迪戈加西亚,至少得确保迪戈加西亚不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毋庸置疑,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会合之后,肯定会从亚丁湾全速南下,争取赶在对手发起攻击之前到达迪戈加西亚西部海域。只有这样,才能出动舰载战斗机,加强迪戈加西亚的防空力量。

  问题是,被动防御的效果非常有限。

  更重要的是,美军舰队指挥官必须考虑另外一种可能,即对手以攻击迪戈加西亚的方式迫使美军舰队前往迪戈加西亚,而对手的真实目的却是打击美军舰队。事实上,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夺取制海权的关键不是摧毁对方的海军基地,而是消灭对方的舰队。换个角度看,如果能够一举消灭印度洋上的美军舰队,摧毁迪戈加西亚将是易如反掌的事情,甚至不需要动用舰队,出动几艘炮艇就足够了。

  受此影响,美军舰队不但要隐蔽航行,还得请求支援。

  这也正是第六舰队全速赶往印度洋的关键目的。问题是,从时间上推算,拥有3艘航母的第六舰队最快也只能在6日凌晨到达迪戈加西亚南面大约1500千米处,也就是进入掩护迪戈加西亚的海域。如此一来,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要想避免“单独作战”,就得主动向南转移,即主动靠近第六舰队。也就是说,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在到达塞舌尔群岛以东海域的时候,就得转向南下,避免过早与共和国舰队接触。在此情况下,美国海军几乎没有办法掩护迪戈加西亚,即只能牺牲迪戈加西亚。

  这时候,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三舰队将提前到达。

  从理论上讲,第三舰队确实能够赶在5日夜间到达迪戈加西亚东南海域。问题是,第三舰队是一支刚刚成立的舰队,也就是说,这是一支没有航母的舰队,其主力是2艘巡洋舰与4艘驱逐舰。更重要的是,第三舰队的首要任务是掩护又20多艘快速运输舰组成的船队前往迪戈加西亚,而不是参与海战。正是如此,第三舰队在进入印度洋之后,除了直接开往迪戈加西亚之外,还得将航行速度降低到40节以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护航战舰上的声纳能够正常工作。

  显然,第三舰队没有什么好指望的。

  正是如此,当时全世界都把焦点放在了美军的第四舰队、第八舰队与第六舰队,以及共和国海军的印度洋舰队与南海舰队身上。从时间上推算,共和国海军将抢先集中发起进攻所需的力量,所以从战术上推断,将由共和国海军抢先发起进攻,即通过打击迪戈加西亚迫使美国舰队现身参战,然后攻击美国海军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再集中力量拦截赶到战场的第六舰队。从战术上讲,应该由南海舰队攻击迪戈加西亚,印度洋舰队则埋伏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因为共和国在马尔代夫群岛与印度半岛南端拥有数座综合性海军基地,不但能够部署重型战斗机,还能够部署上百架远程巡逻机,所以美国舰队几乎没有办法发现埋伏在马尔代夫群岛海域的印度洋舰队。也就是说,只要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在迪戈加西亚受到攻击之后转向东行,就将进入印度洋舰队的伏击圈,从而遭到毁灭性打击。

  很简单,也很合情合理的战术。

  客观的讲,除非美国海军放弃迪戈加西亚,即以牺牲迪戈加西亚的方式来保全两支舰队,不然就无法逃出共和国海军的伏击圈。虽然理性看待这场海战,美国海军有足够的理由放弃迪戈加西亚,不管怎么说,保全舰队要比保全基地更加重要,但是美国海军增兵印度洋的目的就是要保住迪戈加西亚,而且只有保住了迪戈加西亚,才能将印度洋东面的达尔文港与印度洋西北的吉布提联系起来,也才有资格与共和国争夺印度洋制海权,从而使共和国不得不在印度洋上留驻重兵。如果丢掉了迪戈加西亚,哪怕是让迪戈加西亚失去了作为海军基地的能力,吉布提都很容易遭到攻击,达尔文港也孤掌难鸣,从而使美国海军彻底被赶出北印度洋,再也无法对共和国的北印度洋航线构成威胁。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迪戈加西亚可以抛弃,美国海军就不会把大西洋舰队里最强大的两支舰队派过来。要知道,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刚刚利用“安全检查”的名义,秘密启用了3艘封存的航母,其中2艘留在大西洋舰队,使大西洋舰队的航母数量增加到7艘{另外1艘计划分配给太平洋舰队,预计将在1月10日左右到达珍珠港,太平洋舰队的航母数量也将因此增加到8艘}。也就是说,除了第八舰队{隶属于大西洋舰队}的1艘航母外,另外6艘航母全在第四舰队与第六舰队,而在北大西洋上活动的第二舰队没有航母。虽然按照美国海军的动员计划,最迟到2月10日,就会有另外5艘航母解封,其中有2到3艘将被留在大西洋舰队,但是在此之前,美国海军将大西洋舰队的全部航母都派往印度洋,足以证明美军对印度洋战场的重视程度。

  算上隶属于太平洋舰队的第三舰队,更有理由相信,美军不会轻易抛弃迪戈加西亚。

  战斗开始之后,实际情况也与之相差不大。

  5日夜间,共和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轰炸了迪戈加西亚。按照美军的交战记录,当天晚上还有数百枚由战舰或者轰炸机发射的巡航导弹落在了迪戈加西亚岛上,而参与轰炸行动的舰载战斗机应该在200架左右。考虑到“上海”级航母在全部携带重型战斗机的情况下,最大载机量不会超过100架。因为南海舰队在迪戈加西亚东部海域活动,必须考虑美国空军部署在澳洲的轰炸机构成的威胁,所以不可能出动全部舰载战斗机,必须留下部分执行舰队防空任务,出动200架战斗机攻击迪戈加西亚,基本上是南海舰队的最大攻击能力了。比较可惜的是,因为迪戈加西亚岛上的远程警戒雷达在轰炸中被摧毁,而攻击机群在进入的时候采用了超低空飞行的突防手段,所以在轰炸结束的时候,美军没能判断出这些战斗机到底来自北面,还是来自东面。

  处于安全考虑,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立即转向。

  巧合的是,这个时候,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正好在塞舌尔群岛东面。也就是说,迪戈加西亚遭到轰炸的时候,这两这支舰队正在向东南方向航行,收到消息的时候,两支舰队立即转向南下。

  23点左右,即迪戈加西亚遭到轰炸后大约1个小时,到达科科斯群岛南面大约550千米处的第三舰队遭到突然袭击。

  根据美军的交战记录,袭击来得非常突然,在近千枚反舰导弹出现在防空战舰的雷达屏幕上之前,舰队的探测系统,以及临时增派给防空战舰的垂直起降预警机均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目标。由此可以断定,攻击第三舰队的肯定是射程超过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因为共和国海军的反舰导弹中,除了射程在500千米以内的,就只有射程为1000千米与1000千米以上的重型反舰导弹,而这些反舰导弹都无法由战术战斗机携带,所以可以断定,攻击第三舰队的要么是战略轰炸机、要么是大型水面舰艇。首先可以排除大型水面舰艇,因为南海舰队最多只能到达科科斯群岛以北大约500千米处,与第三舰队的距离肯定在1000千米以上,而大部分水面战舰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的射程都只有1000千米。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的几艘火力舰都在西北太平洋上,即便全速赶来,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参与印度洋上的作战行动。

  受此影响,美军指挥官当即断定遭到了共和国战略轰炸机的袭击。

  对美军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在入夜之前,第三舰队就与运输船队分离,并且主动将航线向北移动了大约300千米。也就是说,第三舰队遭到攻击、并且全军覆没的时候,运输穿队在其南面大约300千米处,正以70节的速度向西航行,而且没有受到攻击,甚至没有受到骚扰。

  从常理上讲,美国海军应该在这个时候保持谨慎,等待第四舰队、第八舰队与第六舰队会合之后,再寻找共和国舰队决战。

  问题是,以当时的情况,美军指挥官认为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南海舰队刚刚攻击了迪戈加西亚,与之协同作战的轰炸机攻击了第三舰队,因此共和国海军暂时没有办法对印度洋、特别是东印度洋上的美军舰队构成威胁,甚至没有办法掩护孤军深入的南海舰队。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干掉南海舰队,就能阻止共和国海军的两大舰队在迪戈加西亚北面会师,从而在第六舰队到达之后,集中两北于敌人的兵力围歼印度洋舰队。

  面对这个机会,美军指挥官根本不可能拒绝。

  原因很简单,印度洋舰队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航母,而且美军情报机构已经证实,印度洋舰队不但全数配备了重型制空战斗机,而且每支航空联队的战机数量都在150架左右,实力远远超过美军的任何一支舰队,考虑到重型战斗机的性能优势,战斗力相当于第四舰队与第六舰队之和。虽然美军还有第八舰队,但是谁也不会指望仅有一艘航母的舰队能够扭转乾坤。如果迪戈加西亚没有被炸,美军还算有所依靠。随着迪戈加西亚变成废墟,美军舰队就只能独立作战,而共和国舰队则能依靠其身后的庞大基地群。可以说,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美军不大可能在正面战斗中取胜。

  别说美军舰队指挥官,换了杜奇威,他也会抓住这个机会。

  正是如此,23点30分,正在高速前进的美军运输船队突然减速转向。

  显然,这不是一支运输船队,而是一座“海上基地”。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与共和国海军一样,在无法建造足够多的战舰、特别是大型航母的情况下,美国海军也钻了《斯德哥尔摩条约》的漏洞,大力发展包括“海上基地”在类的各种“准军用舰船”。因为在太平洋方向上,美国海军平时仅保有7艘航母、且分别部署在本土西海岸的圣迭戈与长滩{位于华盛顿州西南,而不是纽约的长滩}、夏威夷群岛的珍珠港、关岛的阿普拉港、以及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分别隶属于第七舰队与第五舰队},导致美国海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兵力非常薄弱{只有隶属于第五舰队的一支航母战斗群},难以肩负起重任,所以早在2年前,美国海军就以预制舰队的名义,将一座由22套模块组成的海上基地部署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与阿德莱德。因为在战争爆发前,海上基地属于战略武器,其保密程度不亚于战略潜艇,所以在此之前,外界并不知情,就连与之配套的航空兵也是回国训练,而不是在澳洲本地进行训练。

  问题是,海上基地并非无迹可寻,在情报机构面前,并无多少秘密可言。

  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在澳洲部署20多艘快速运输舰,虽然这些舰艇在和平时期也经常执行各类运输任务,并没始终呆在一起,但是在军情局眼里,这20多艘战舰就是一座庞大的海上基地。要知道,首先提出“海上基地”这个概念,并且将之变成现实的不是美国海军,而是共和国海军。别的不说,22艘模块船中,只有5艘拥有完备的动力系统,即舰载可控聚变反应堆,其余17艘都只有复合蓄电池。更重要的是,从这17艘快速运输舰的满载排水量与最大载重量可以大致算出,其携带的复合蓄电池并不多,因此肯定要从外界获取电能,不然其续航力将非常有限。在部署后的2年间,22艘快速运输舰也始终以编队的方式活动,即始终由1艘配备了可控聚变反应堆的“核心舰”率领其他运输舰活动。仅此一点就可以断定,这是一套海上基地系统。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可以判断海上基地的身份,那就是配套航空兵。

  虽然从实际使用上来看,海上基地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扮演的都是兵力投送平台,即作为流动的野战机场,为其他兵力服务。如此一来,并不是所有的海上基地都需要有配套的航空兵,在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配套的航空兵,而是在作战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调遣航空兵。事实上,因为海上基地主要支持垂直起降运输机,在支持战斗机与其他需要滑行起降的飞机时,可以提供长达1500米的跑道{某些极端情况下,甚至能够提供长达3000米的跑道,以支持大型战略运输机},所以起降没有任何难度可言,绝大部分飞行员都不需要进行特别训练。但是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用海上基地来顶替航母,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执行夺取制海权与制空权的作战任务的时候,就得为之提供配套的航空兵了。前面介绍过,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的时候,海上基地往往会分解成数套活动的海上机场,避免因为过分庞大而丧失机动能力。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能够提供给航空兵的起间空间非常有限,而大部分战术战斗机要想确保作战半径,就得采用常规方式起降,因此对飞行员的能力,特别是在短小跑道上起飞的能力有很高要求。

  毋庸置疑,部署在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航空兵都接受过特别训练。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情报,第4战术航空大队{常驻澳大利亚的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具体番号}的飞行员每年都要回国接受为期3个月的特别训练,期间还要在夏威夷与关岛进行适应性训练,如果条件成熟的话,还会部署到航母上进行适应性训练。与之相比,部署在菲律宾的第6战术航空大队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

  综合这些情报,军情局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那就是一座海上基地。

  也就是说,与第三舰队在巴斯海峡会合的时候,美军海上基地的行踪就引起了共和国海军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美军指挥官决定动用海上基地的时候,也犯了一个错误。

  战场时间6日凌晨1点30分,也就是澳大利亚西部时间4点30分,在美军指挥官下令组建海上基地之后大约2个小时,驻扎在澳大利亚西部的杰拉尔顿、以及西南部珀斯的美军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300多架战斗机陆续起飞。

  虽然这些战斗机分别部署在2地4座机场上{其中2座为美军独占的军事基地,另外2座为美军与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共享的基地},但是300多架战斗机要想全部起飞,也得花上点时间。以机场平均每分钟起飞2批战机,每批2架来算,一座机场起飞80架战斗机,前后也得用上20分钟。

  与此同时,部署在澳大利亚东部与东北部的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其他200多架战斗机也开始陆续起飞。

  虽然共和国的侦察卫星全部报废,但是潜伏在澳大利亚的共和国谍报人员可不是瞎子。

  一下子出动这么多战斗机,绝对不是小事。

  大约1个小时后,也就是共和国时间5点30分,军情局发出了最高级别的战术警报。

  战场时间2点45分,共和国海军司令部通过长波电台发出战术警报。

  事实上,在此之前,共和国海军已经提高了警惕,并且派出侦察机,在东印度洋上全力搜索美国海军的快速运输舰队。

  当然,美军指挥官并不知道,攻击迪戈加西亚的不是南海舰队,而是印度洋舰队。

  战斗打响之后,首先由印度洋舰队出动舰载战斗机,并且由护航战舰发射重型巡航导弹,对迪戈加西亚进行了全面打击。为了让对手相信攻击是由南海舰队发起的,不但精心部署了战斗机的攻击航线,还为巡航导弹设计了更加曲折的攻击线路。当然,从前面提到的情况来看,因为迪戈加西亚的美军预警系统不是很完善,并没提前发现来袭机群,所以这些安排的意义并不明显。

  与外界预料的完全相反,南海舰队没有奔向迪戈加西亚。

  换个角度来看,明知道第六舰队无法及时赶到,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不会冒着遭到突然打击的风险驰援迪戈加西亚,共和国海军也没有理由浪费南海舰队的宝贵战力,在迪戈加西亚投入太多的兵力。更重要的是,作为海上基地的始作俑者,共和国海军非常清楚海上基地在战斗中的重大意义。如果算上美国海军第4战术航空大队的500多架战斗机,恐怕谁也不敢低估一座海上基地的潜在威胁。在此情况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通过迪戈加西亚引诱美军海上基地出洞,并且在半路进行拦截,自然是再正常不过的战术了。客观的讲,美国海军要想守住迪戈加西亚,并且保证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不会受到影响,就不应该将希望寄托在舰队上,而是应该设法在迪戈加西亚南部1000到1500千米处部署一座海上基地,与迪戈加西亚形成相互依托的态势。事实上,这也正是美国海军急匆匆的将海上基地派往迪戈加西亚的根本目的。

  确定了目标,实施起来却不容易。

  前面已经提到,在任何情况下,海上基地的生存能力都不如航母战斗群。因为大部分模块船都采用了民用船舶的建造标准,所以海上基地的抗打击能力也远远比不上战舰。总而言之,打击海上基地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发现并且找到海上基地。如果在和平时期,这还不是什么大问题,共和国海军拥有数十颗大型侦察卫星,还拥有上百颗海洋监视卫星,可以对某一面积在500万平方千米以内的海域实施全时段监视。问题是,与美国开战之后,不但军事卫星全部完蛋,就连民用卫星也倒了大霉。到1月4日下午,共和国的民用卫星只剩下了不到1成{美国的情况更加糟糕},即便共和国天军正在加大卫星发射力度,并且主要使用工作寿命有限、但是发射难度更低的小型卫星,也得首先恢复卫星通信与定位系统,而不是恢复卫星侦察系统。也就是说,要想在东印度洋上找到22艘快速运输舰,或者由其组成的一座或者几座海上基地,不会比大海捞针容易多少。

  在卫星靠不住{或者说靠不了}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传统侦察手段了。

  说白了,就是出动侦察机与远程巡逻机,以美军快速运输舰的航行能力为基础,对其可能出现的海域进行拉网式的全面搜索。

  从概率上讲,即便调动共和国部署在印度洋战区与东南亚战区的全部巡逻机,加上南海舰队的全部侦察机{因为舰队没有专用侦察机,而是由战斗机携带侦察设备来执行侦察任务,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只保留必要的防空战斗机,其他的战斗机全部出动执行侦察任务,即相当于让大约三分之二的战斗机执行侦察任务},也需要12个小时,才能完成对澳大利亚西面的东印度洋海域的搜索任务。

  毫无疑问,现代化海战,肯定没有这么充足的时间。

  这个时候,共和国海军的舰队指挥官就得动点小聪明了。

  在战场对双方都不透明的情况下,两支庞大的舰队在大洋上活动,等于两个手持锋利匕首的人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寻找并且袭击对方。想像一下,在这种情况下,是用电筒探询对手容易,还是从电筒光来发现对手更容易呢?

  事实上,双方都明白这个道理。

  战争爆发后,共和国海军舰队首先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在进入战区之前,甚至禁止使用警戒雷达,所有舰队警戒任务都由被动探测系统承担。美国参战后,美国海军舰队也全部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一些重要的命令都是单方面发送,如果需要向基地发送消息,只要不是特别紧急,都使用交通飞机,而不是无线电台。

  问题是,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无线电台。

  比如,当300多架战斗机飞向东印度洋的时候,一直隐藏在大洋深处的美军快速运输舰队就得发出无线电信号,让那些剩余燃油不够返回澳洲大陆的战斗机找到前进方向,而不是绕光燃油后掉在海里。当然,部分先进战斗机不烧油,而是用电。但是不管怎么说,在美军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加油机与充电机的情况下,这些战斗机必须在烧光燃油、或者用光电能之前找到可以降落的地方。

  受此影响,美军的海上基地肯定得发出无线电信号,而且得在组装好之后发出信号。

  毫无疑问,这就是南海舰队等待的机会。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个问题,即美军海上基地发出的导航信号的辐射强度肯定非常低,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可探测距离将非常有限,如果在指向范围之外,可探测距离将更加有限。以共和国海军航母上的无线电导航系统来说,在正常情况下的可探测性不到500千米,如果完全按照战时手册操作,其可探测性甚至不到200千米。在此情况下,就算通过电子系统对信号进行增益处理,并且与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做对比,即从众多微弱的无线电信号中找出美国舰队发出的信号,其最大探测距离也不会超过1000千米,而实战中的探测距离很有可能在400到500千米左右。

  也就是说,必须将舰队放到一个足以探测到美军海上基地发出的导航信号的海域。

  正是如此,南海舰队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之后,并未直接西进,而是向西南方向全速前进,在第三舰队遭到攻击的时候,南海舰队的准确位置不是在科科斯群岛北面500千米处,而是在科科斯群岛西南面大约500千米处,与第三舰队的距离不会超过700千米。也就是说,攻击第三舰队的不是战略轰炸机投射的重型反舰导弹,而是南海舰队中10多艘护航战舰发射的最大射程为10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根据共和国海军的作战记录,参与攻击的还有南海舰队的舰载航空兵,准确的说,是舰载战斗机投射的反舰导弹。因为第三舰队在战斗中全军覆没,而且空射反舰导弹一般承担第二轮攻击任务,所以美军没有相关的作战记录也不足为奇。

  美军第三舰队遭到攻击后大约4个小时后,也就是南海舰队接到战斗警报后大约15分钟,在舰队东南方向上活动的一架电子侦察机就截获了一组无线电信号,很快就确定为美国海军的导航信号,并且用定向激光通信频道把消息发回了舰队。因为距离南海舰队最近的远程巡逻机在视线之外,用无线电联络巡逻机也会使南海舰队暴露行踪,所以收到电子侦察机的报告后,南海舰队立即出动了6架战术侦察机{实际上就是重型制空战斗机},以扇面分布的方式安排了6条侦察线路。

  不得不承认,用三角法只能测出目标的方向参数,而无法测出目标的距离参数。事实上,距离参数并不重要,因为按照前面的分析,电子侦察机能够截获电子信号,表明美军的海上基地就在数百千米之外,而电子侦察机与南海舰队的距离在400千米以内,所以美军海上基地与南海舰队的距离不会超过800千米,不但在舰载重型反舰导弹的打击范围之内,还在舰炮的打击范围之内。更重要的是,在之前对付第三舰队的战斗中,南海舰队的舰载重型反舰导弹已经用掉大半,而重型导弹只能在港口内重新装填,大部分战舰上都没有再装填系统,也没有备用导弹。也就是说,只能用舰炮、以及舰载战斗机攻击美军海上基地。因为舰载战斗机的出动有一个过程,短则10多分钟,多则1个小时,而在此期间内,一门舰炮能够投送数十吨、甚至数百吨炮弹,所以在极近距离的战斗中,舰炮仍然是最为理想的制海武器,只不过“极近”距离已经由世纪之处的20千米延伸到了1000千米。

  当然,在使用舰炮攻击美军海上基地之前,首先得确认美军海上基地的确切位置。

  准确的说,是确定美军海上基地的大致位置。不管怎么说,海上基地也能航行,而且航行速度不算太慢。更重要的是,海上基地配备了拦截系统,能够对来袭的导弹与炮弹进行拦截。事实上,因为舰炮发射的炮弹多半为非制导炮弹,毕竟在强制电磁干扰系统面前,制导炮弹的价值并不大,所以用舰炮打击海上目标,一般是以炮弹的撒布范围为基础,对目标的活动区域进行覆盖式炮击,即利用密集弹雨来弥补炮击精度不足带来的问题,确保能够击中目标。因为螺旋电磁炮对炮弹的质量限制更低,标准舰炮炮弹质量由200千克{450磅}提升到了450千克{1000磅},而世界上任何一种战舰都承受不起这么巨大的炮弹的直接打击,更别说按照民用船舶标准建造的海上基地,所以只要能够命中,哪怕只命中一发,都能确保海上基地的一个模块丧失工作能力。按照共和国海军做的测试,在对付一座由24个单元组成的,长度为1500米、宽50米、拥有多个功能单元的海上基地时,最多只需要1000到5000枚炮弹就能使其丧失作战能力,当投掷量达到2000到10000枚的时候,就能将其彻底摧毁。

  对于一支以3艘航母为核心,拥有6艘巡洋舰、9艘多用途驱逐舰与9艘反潜驱逐舰的大型舰队来说,在短时间内投掷10000枚450千克级炮弹绝对不是什么难事。

  如同前面提到的,能否有效发挥舰炮火力,唯一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目标!

  万字章节!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