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三十六章 无声的决战

  俄军空降部队到达阿斯塔纳,不等于控制住了局势。

  巡逻部队与俄军交火之后,阿卡耶夫没有组织反击,而是着手调整阿斯塔纳的防御部署。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第1步兵师反应迅速,能够赶在第二批空降部队到达之前占领空降场,还是有机会挫败俄罗斯的军事干预,但是哈军第1步兵师的万余名官兵分散部署,即便有部分部队能够赶往空降场,也很难击败第一批到达的空降部队,自然不可能挫败俄罗斯的军事干预。可以说,阿卡耶夫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策,即稳守待援,只要能够坚持到共和队到达就算胜利。

  事实上,此时最关键的战斗并不是争夺阿斯塔纳。

  共和国外交部宣布接受杜达耶夫的请求、出兵帮助哈萨克斯坦抵抗侵略的时候,共和国驻阿拉木图总领事以全权代表的身份与杜达耶夫签署了《中哈友好互助条约》,两国正式缔结盟约。与其他《友好互助条约》一样,共和国不但有义务帮助缔约国抵抗侵略,还将按照缔约国的请求对入侵者进行侵略反击,即以保护缔约国的名义,打击侵略者境内的军事目标。更重要的是,只要哈萨克斯坦因为遭到入侵而向俄罗斯宣战,共和国就将以盟国的身份向俄罗斯宣战。

  虽然哈萨克斯坦还没有向俄罗斯宣战,但是俄军已经进入哈境内,宣战只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共和国向俄罗斯宣战也只是迟早的事情。

  既然是正式宣战,自然是非同小可的大事。

  共和国时间22点15分,即与哈萨克斯坦缔结同盟条约后10分钟,裴承毅就在元首府的地下战略指挥中心内签署了该同盟条约,在此之前,杜达耶夫已经在缔约的时候签署了该条约。更重要的是,白天的时候,在焦魃山亲自游说的情况下,全体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特别授权令,即授予国家元首全权处置突发事件的权力。也就是说,在裴承毅签字之后,《中哈友好互助条约》就正式生效了。

  与之同时签署的,还有一份特别战争。

  因为战争拥有最高优先级,所以先于《中哈友好互助条约》送出。大约22点20分的时候,战争就到了总参谋部。

  22点25分,共和国外交部正式宣布,与哈萨克斯坦缔结同盟条约。

  这个时候,袁晨皓正在阅读元首刚刚下达的战争,准确的说,是借着阅读在拖延时间。

  看完外交部的新闻之后,袁晨皓才以总参谋长的身份正式下达了该命令。

  22点30分,与元首府联线后,袁晨皓在总参谋部几位主要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与远在元首府的裴承毅共同启动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里的主动攻击程序。

  前面提到过,战略防御系统实际上拥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打击能力。

  所有武器都有两面性,到底是防御性武器、还是攻击性武器,不是看武器本身,而是看使用武器的方式方法。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以及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为进攻武器使用的可能性,并且留下了改进余地。比如用来拦截弹道导弹的大功率激光器也可以用来对付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与轨道空间站,动能拦截弹头在适当改进之后,能够用来对付地面、海面与大气层内的目标。

  总的说来,基于战略防御系统的打击手段,相当于一种高精度的战略打击方式。虽然这种打击方式与传统的、基于核武器的战略打击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附带损伤小、没有毁灭性作用等等,但是两者的本质、即打击的目标、给对方造成的影响等等并无区别。受此影响,即便是国家元首,要想启动战略防御系统的主动攻击程序都得像核按钮那样,走严格的校验程序。

  实际上,“核按钮”也只是个通俗称呼,其本质是一组16位密码,元首在下达核打击命令的时候,必须报出密码,只有在密码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执行打击任务的部队才会听从元首的命令。战略打击命令也相差不大,由元首与总参谋长同时向控制战略防御系统的中央计算机输入启动命令,即两组相互参照的密码,只有在两组密码同时输入、而且准确无误的情况下,中央计算机才会按照预定程序,启动战略防御系统的主动攻击程序。

  为了防止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共和国制订了一套非常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在输入命令前,元首与总参谋长要相互确认身份,而核实方法就是由合适的第三者进行证实,比如能够只有具有共和国国家公务员身份的非元首府工作人员才能证明裴承毅的身份,而能够证明袁晨皓身份的则是具有少校以上军衔的高级军官。虽然裴承毅与袁晨皓相互认识,而且非常熟悉,两人也的走这套程序。

  接下来,除了中途终止打击行动之外,其他都由计算机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目标与打击顺序自动完成,不再需要人为干预。

  由此可见,基于战略防御系统的精确战略打击到底有多么猛烈,完全由预先设定好的打击程序决定。虽然这些程序不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而是由技术人员编写,而且以固件的方式锁定在计算机里面,除非拆除固件,不然连控制战略防御系统中央计算机的技术人员都无法改变打击程序,但是知道打击程序具体内容的人不会超过五个,其中肯定没有国家元首与总参谋长。原因很简单,按照共和国的相关制度,元首只能确定战略打击的范围,准确的说,是明确提出哪些目标不能碰,而哪些目标能够碰,就不由元首说了算。总参谋长则决定打击具体顺序,准确的说就是优先级别,哪些性质的目标必须优先对付,而到底应该打击哪些目标,也不是由总参谋长说了算。决定具体打击目标的,是一个由全体代表大会军事委员会、国防部与总参谋部联合成立的专门机构。这个机构实质上只有3个正式成员,且由元首任命,并且间接向元首负责,其具体身份高度保密。如此繁琐的安排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保密。

  事实上,精确战略打击的目标并不神秘。

  早在2045年,即共和国与美国先后公布本国的战略防御系统具备有限的精确战略打击能力,并且为“精确战略打击能力”给出确切定义的时候,就有不少国际机构对此做了全面分析,对两国精确战略打击能力所针对的目标做了评估与猜测。当时,《简氏防务周刊》对1000多名具有一定名气的国际知名军事评论员做了问卷调查,其中就有精确战略打击能力针对目标的优先级别。

  在众多军事评论员眼里,最应该重点照顾的就是军事卫星系统。

  这一点不难理解。发展到2045年,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防御系统都已完成了全部建设工程,拥有从陆地与海洋到天空与轨道空间综合立体防御系统,能够为本土、以及重要的海外基地与盟国提供全方位的多层防护。在所有的防御系统中,天基拦截系统最为庞大,也最为重要。因为天基防御系统的基础就是部署在轨道空间的拦截设备,而军事卫星也是轨道飞行器,所以用天基防御系统去对付军事卫星系统,基本上是手到擒来。与之相比,地面与空中拦截系统受地域与空域限制,很难在同一时间拦截敌人的所有军事卫星,甚至很难用一次打击瘫痪敌人的军事卫星网络。事实上,战略防御系统与军事卫星系统并非两个独立的军事系统,而是相互交错,因此打击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还能削弱对方的战略防御能力,从而提高己方的战略威慑力。

  虽然共和国与美国并没承认将具备主动进攻能力的战略防御系统对准了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但是10多年来,两国在加强战略防御系统主动打击能力的时候,均像军事评论员分析的那样,不约而同的将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当成了头号打击对象。当然,因为拥有相对完备的军事卫星系统的不仅仅是共和国与美国,还有俄罗斯等大国,就连一些地区性强国也拥有军事卫星系统,所以在世界大战级的战争计划中,共和国与美国都将其他国家的军事卫星系统列入了打击清单,并且制订了相应的打击计划。

  这次,共和国要对付的,就是俄罗斯的军事卫星系统。

  因为外层空间几乎是真空,声音无法传播,所以这是一场无声无息的战斗。

  根据共和国事后公布的消息,整个打击行动从22点45分到23点整,总共持续了15分钟。

  事实上,整个交战过程为30分钟,而不是15分钟。

  22点30分,打击程序启动之后,战略防御系统的中央计算机首先按照打击目标清单对在轨拦截器与目标的相对位置做了全面分析,以确定最佳打击方式。因为中央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快得惊人,能在100毫秒内完成计算工作,并且通过高速数据链,在接下来的100毫秒内向在轨拦击器发送攻击准备指令,并且启动在轨拦截器上的火控计算机,所以整个计算工作只花了不到1秒钟。

  在轨拦击器接到攻击指令之后,不会立即进行攻击。

  因为在轨拦截器都是在相对固定的轨道上运行,而近地轨道航天器会有程度不等的轨道衰减现象,即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会受散逸层内极其微薄的气体分子影响,导致轨道高度降低,所以在拦截目标之前,在轨拦截器必须进行轨道校准,以精确确定自身位置。校准的方式比较简单,即在轨拦击器向位于赤道地球同步轨道上的3颗定位卫星、以及位于东经120度极地轨道上的6颗定位卫星分别发射低功率定位激光束,接收发射回来的激光信号就能用三角定位法确定精确位置。当然,这套定位方法只用在在轨拦截器上,而不用在地基与空基拦截器,原因很简单,在轨拦截器的质量都非常有限,所携带的电能也非常有限,每次拦截都非常宝贵,不能随意浪费能量,而地基与空基拦截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能量消耗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用连续照射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

  当然,关键还在攻击时机上。

  如果此时共和国与俄罗斯已经相互宣战,那么战略防御系统的中央计算机就会按照战时机制,让众多的在轨拦截器各自以最佳方式进行攻击。因为共和国与俄罗斯没有宣战,俄罗斯当局也没有想到共和国会如此心狠手辣,直接拿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开刀,所以中央计算机在下达攻击命令的时候,就增添了一道时间指令,即等到所有在轨拦截器都找到并且瞄准目标之后,再一同发起攻击。

  如此一来,自然需要一个合适的时间窗口。

  虽然共和国战略防御系统天基拦截网络的密度非常高,整个系统分成3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均由6条近地轨道上的36颗拦截卫星、以及6条大椭圆轨道上的54颗拦截卫星组成,即整个天基拦截网络拥有270颗拦截卫星,其中234颗拦截卫星处于工作状态,另外36颗为备用,而近地轨道上的拦截卫星能够同时拦截2个目标,大椭圆轨道上的拦截卫星则能同时拦截5个目标,所以整个天基拦截网络在系统完备的情况下,能够同时拦截900个目标。要知道,即便是共和国,除了天基拦截网络之外,也没有900颗军事卫星。但是如此强大的拦截能力,并不等于能够随时摧毁敌国的军事卫星系统,受轨道飞行器固有性质影响,要想同时发起攻击,平均需要20分钟的准备时间。

  这次,共和国的运气比较好,只用了15分钟。

  正是如此,直到22点45分,攻击俄罗斯军事卫星系统的行动才正式开始。

  攻击前后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仅仅持续了20秒钟。因为天基拦截系统中,占绝大多数的是能量武器,即高能激光、粒子束武器等等,而在轨拦截器受质量与体积限制,都只有简单的冷却系统。实质上,也没有必要配备复杂的冷却系统,毕竟天基拦截系统只是战略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后面还有好几道拦截系统。所以在进行了第一次攻击之后,大部分在轨拦截器都需要让武器系统冷却降温,从而使第二次拦截在5分钟之后才正式开始。虽然第二次拦截也是无差别攻击,即不管第一次拦截有没有摧毁目标,为了保险期间,都会对攻击范围内的目标进行再次射击,但是在这5分钟内,已经有部分目标离开了在轨拦截器的攻击范围。受此影响,在第二次冷却之后,也就是又过了5分钟之后,天基拦截系统在中央计算机的控制下,为在轨拦截器重新分配了目标,对没有遭到第二次拦截、以及没有被彻底摧毁的目标进行了第三次射击。如此一来,所有遭到攻击的目标都至少受到2次射击。按照共和国战略防御系统的设计标准,在对付轨道飞行器的时候,一次设计的摧毁概率为98%,因此两次射击的摧毁概率高达99.96%,三次射击的摧毁概率更是高达99.9992%,而在同时拦截300个目标{俄罗斯的军事卫星不到300颗}的时候,全部摧毁的概率在88%到99.76%之间,取其加权平均数,也在95%以上,基本上可以视为全部十拿十稳了。

  正如前面提到的,这种攻击实际上悄无声息,没有半点震撼之处。

  对俄罗斯人来说,只有那些住在偏远地区,且正在收看卫星电视或者使用卫星电话{俄罗斯的国家广播电视卫星与通信卫星也是军事卫星}的居民才能因为突然中断的电视节目或者突然中断的通信而受到影响。即便对俄军来说,也只会因为突然中断的卫星通信而受到影响。因为俄军还有远程地基通信系统、以及地波通信电台,所以在卫星通信中断之后,仍然能够与外界联系,只是无法使用卫星高速数据链了。

  当然,对俄罗斯的战略部队来说,这绝对不是一场悄无声息的战斗。

  作为军事大国,如果俄罗斯当局对自己的军事卫星系统遭到的突然攻击都不清楚,也就没有资格挑战共和国了。

  根据俄罗斯天军的作战记录,在莫斯科时间17点47分左右就发出了战略警报。

  也就是说,在共和国天军的攻击开始后大约2分钟,俄罗斯天军就有所察觉,而且意识到本国的战略系统遭到了攻击。

  问题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俄罗斯天军完全是一副束手无策、任人宰割的样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