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四十四章 紧锣密鼓
飞机降落在吉吉机场上的时候,裴承毅才翻到与天军有关的资料。
因为物理实验中心的很多尖端科研项目都与天军有关,而且前面已经提到,天军是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所以裴承毅没有格外关注天军的建设情况,也不需要在这上面花多少时间。
不管怎么说,天军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就算天军拥有货真价实的战斗力,也派不上用场。
早在20年代末,也就是日本战争结束后不久,共和国与美国联手推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就带头签署了一份开放性质的国际条约,即《外层空间非军事化国际公约》。虽然这份公约的实际约束力非常有限,比如所谓的“非军事化”,仅指针对他国的进攻性军事部署,而不针对保护本国的防御性军事部署,但是该条约明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攻击太空军事设施等于攻击国土。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在战争中攻击了美国的军用卫星,就等于攻击了美国国土,等同于向美国宣战。
虽然实际操作中,中美双方都有意无意的践踏这份国际公约。比如在印度战争中,共和国就用低功率激光器让几颗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在通过印度上空的时候无法正常工作。又比如在马岛战争期间,美国也设法让共和国的几颗军事侦察卫星无法在南大西洋上空正常工作。但是这类不会产生永久性损伤的破坏很难留下证据,不可能作为大国间开战的理由。也就是说,这是攻击太空军事目标的底线,超过这条底线,即便双方不愿意交战,也会受条约限制而不得不正式宣战。
更重要的是,《伦敦条约》中明确规定,太空军事目标为“战略目标”。这个应俄罗斯的要求加上去的规定,实际上就是要利用伦敦条约阻止共和国与美国统治全球,或者说让共和国与美国有所收敛。原因很简单,现代战争中,取胜的关键就是夺取制高点,也就得瘫痪对手的军事卫星系统;在太空目标得到国际条约保护的情况下,除非共和国与美国打算正面交战,不然在处理地区战争的时候就得有所估计,从而为俄罗斯这样的准大国提供表演发挥的机会。
可以说,从一开始,裴承毅就没有考虑天军。
事实上,因为天军属于准战略部队,所以裴承毅也没有机会指挥天军。
来到瓜达尔港,裴承毅才得知,袁晨皓已经安排好了联合司令部的事情,在他到达前几个小时乘专机去了德黑兰。虽然用负责接待裴承毅的参谋的话来说,战区司令是应伊朗当局的强烈要求才提前赶往德黑兰的,但是裴承毅知道,袁晨皓几个小时都等不了,主要还是不想与联合司令部发生冲突。这多少让裴承毅有点过意不去,不管怎么说,瓜达尔港是袁晨皓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
接下来几天,裴承毅一直忙着处理组建联合司令部的具体问题。
直到5月的第一天,裴承毅才接到李存勋打来的电话。
针对库尔德人问题的第二轮谈判已经破裂,虽然共和国已经在比较关键的问题上做出了让步,即按照境内库尔德人的数量分配特别自治区的行政管理权,如此一来,土耳其将分到47%的管理权、伊拉克为29%、伊朗为19%、叙利亚为4%、亚美尼亚为1%,但是美国并没在另外一个关键问题上让步,即让当时五国参加谈判。美国坚决不肯让步的原因也很简单,按照共和国提出的解决方案,就算联合亚美尼亚,土耳其也只有48%的决策权,而三个与共和国关系密切的国家则拥有52%的决策权,等于把特别自治区的控制大权交给了共和国,从而使共和国获得了一块立足之地。别的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比如排除叙利亚与亚美尼亚,由三个主要当事国加入谈判。问题是这样的解决方案对美国与土耳其也没有好处可言,所以恩本没有采纳的可能性。
虽然美国当局并没拒绝进行第三轮谈判,但是美国谈判代表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明确提到,第三轮谈判的前提条件是“平等对话”,即在邀请三个当事国的前提条件下,土耳其至少应该获得50%的发言权。
毫无疑问,第三轮谈判难产的可能性非常大。
用李存勋的话来说,就算第三轮谈判能够召开,也不会让三个主要当事国参与,共和国与美国仍然会在“平等”上较量,即按照人口数量来分配话语权、还是按照谈判方来分配话语权。因为这个差别将决定特别自治区的最终归属权,所以双方都不会轻易让步,搞到最后就是在谈判桌上耗掉最后一点和平时光。
次日,军情局就发来了确切消息。
袁晨皓已经在德黑兰与伊朗当局就组建东线司令部达成协议,除了由共和国提供500到1000名军事参谋人员之外,伊朗国防军与革命卫队还将派遣500到1000名军事人员加入司令部,担负司令部的日常运作与安全保卫工作。也就是说,军事指挥权由共和国掌握,袁晨皓出任东线司令部司令官,伊朗三军参谋长担任副司令,革命卫队司令担任参谋长,并且由共和国的12名参谋与伊朗的8名参谋组成军事决策小组。
总的来说,伊朗的问题并不大。
用刘晓宾在情报中提到的话来说,因为内贾德与哈什在战争观点上完全一致,均认为战争不可避免,而且伊朗必须在战争中取胜,所以在军事决策上,两人均认为,只有依靠共和国才有希望打赢这场战争。虽然在更加重要的问题上,即战争结束之后,伊朗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内贾德与哈什的观点截然相反,但是这不是首要问题,而且在战争结束前,两人没有理由分道扬镳。
毋庸置疑,这是个非常好的消息。
同样的,这也是个非常大的麻烦。
按照袁晨皓在德黑兰与伊朗当局达成的协议,作为伊朗参战的前提条件,共和国必须担保伊朗的战略安全,即至少确保伊朗政权不会被敌国推翻。具体措施方面,共和国最迟不得在战争爆发后的24小时之内向伊朗部署一支战斗单位,也就是向伊朗派遣一支规模在两万人左右的地面部队。作为对等条件,伊朗将在接到共和国发出的战争警报之后的24小时之内准备好3处军营,并且为进驻伊朗的共和队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虽然该协议对军情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军情局至少得提前1天发出准确的战争警报,但是真正受考验的还是共和国的军事运输能力。
刘晓宾急着把消息告诉裴承毅,也是为了这件事情。
在24小时之内向伊朗投送一个战斗单位的地面部队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利用战略运输机群、以及部署在南亚战区的战术运输机群,以空运的方式向伊朗部署兵力;二是让部队在前线集结待命,即在波斯湾或者阿拉伯海西北海域部署一支载有一支战斗单位的战略投送舰队。
虽然这样的问题可以请教总参谋部,但是刘晓宾以裴承毅全权负责作战事务为由,把难题丢给了裴承毅。
严格说来,这也不是什么难题。虽然前者更加理想,拥有更大的灵活性,至少不会让共和国在战争爆发前处于不利境地,但是操作难度更大,而且战略空运力量非常宝贵,还得承担更多的任务。更本不用考虑,裴承毅就做出了选择。事实上,刘晓宾把这么简单的问题交给裴承毅,除了彰显联合司令官的地位之外,主要还是他跟总参谋部、准确的说是总参谋长的关系不太融洽。
谁都知道,李存勋之后,军情局再也不可能只手遮天。
虽然军情局不乏能力出众的特工,比如这几年得到重用的张孝珑,还有胡锐翔、曹雪华等人,但是真正有资格接替李存勋的只有刘晓宾,张孝珑最多接替刘晓宾。刘晓宾的能力肯定不如李存勋,而且是大大不如李存勋。用外界的话来说,刘晓宾担任军情局长后,最多只能守成,别想进取。事实上,在经历了潘云生与李存勋两位强势局长35年的苦心经营之后,军情局已经如日中天,早就没了进取空间。所谓盛极必衰,军情局在李存勋的领导下达到巅峰之后,必然会走下坡路。在此背景下,对军情局垂涎欲滴的肯定不止一个人,这其中就包括总参谋长。不管怎么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作为拥有10万员工与雇员、全球最庞大的情报机构之一,军情局倒下后都是巨人。如何利用军情局的资源,恐怕是所有人都得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军情局本来就是总参谋部的下属机构,在李存勋即将退休的时候,林啸雷没有想法才是怪事。问题是,刘晓宾肯定不想成为“末代局长”,甚至不会容忍军情局在自己手里衰败,肯定会竭尽所能的维护军情局的独立性,从而与林啸雷发生冲突。
事实上,当初刘晓宾提醒裴承毅,就有联合裴承毅对抗林啸雷的意思。
裴承毅不是不明白,只是在掌握实权之前,他不能有任何想法。不管怎么说,对于刚刚返回一线岗位的裴承毅来说,就算得到了李存勋的全力支持,甚至得到了国家副元首颜靖宇的暗中帮助,在林啸雷面前,他也什么都不是。
当然,现在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随着共和国与伊朗达成协议,就算联合司令部还没有正式宣告成立,在袁晨皓的地位得到保证的情况下,裴承毅的地位也得到了保证。也就是说,他已经是掌握了实际权力的前线指挥官,就算林啸雷对他不满,也不可能越权解除他的职务。说得不好听一点,裴承毅直接听从元首调遣,并且按照元首的安排向军情局长负责,与总参谋部、以及总参谋长都没有多大关系,林啸雷无权向裴承毅发号施令。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在恢复刘晓宾的时候,明确提到尽快把凌云霄中将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从拉合尔南下,到瓜达尔港与返回的战略投送舰队会合,然后跟随海军的航母战斗群前往阿曼湾待命。裴承毅没有忘记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明确提到海军必须将部署在维沙卡帕特南的航母战斗群派往阿拉伯海,并且将驻扎在泰国湾的第二支战略投送舰队派往维沙卡帕特南,准备将罗少鹏中将的第二战斗单位送往战场。
联系了刘晓宾,裴承毅给华剑锋打了电话。
虽然在总参谋长的问题上,裴承毅与林啸雷的关系有点毛,但是在马岛战争中合作之后,裴承毅与华剑锋的关系非同一般。因为早就料到裴承毅会有大作为,所以华剑锋也非常乐意与裴承毅合作。如此一来,不管裴承毅有没有把林啸雷放在眼里,他都得给海军司令华剑锋一个人情。
再说了,顾卫民并没有把海军的作战指挥权交给裴承毅。
用李存勋的话来说,只要战争打响,因为需要与伊朗、叙利亚全面合作,所以元首不会在海军的作战问题上偏袒林啸雷,肯定会把指挥权交给联合司令部,但是在此之前,海军仍然有很大的独立性,联合司令部应该充分考虑这个问题,并且针对各种情况做好准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所谓的不必要的麻烦,实际上就是得罪海军司令。
事实上,李存勋的担忧多少有点多余。虽然华剑锋也有门户之见,但是与林啸雷比起来,他的观点开明得多。更重要的是,华剑锋是“炎黄计划”的首批参与者,在纪佑国执政期间,他就得到重用。就算他接触到的东西并不多,但是这个特殊身份给予了他很多包括裴承毅在内的其他军人享受不到的特权,比如在2010年的时候就成为纪佑国的座上宾,并且对纪佑国振兴民族的言行有了最直接的了解。可以说,如果不是海军的晋升通道比陆军还要严厉,等级观念更加明确的话,恐怕华剑锋早就当上海军司令了。从华剑锋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就看得出来,他不是林啸雷那样的军人,就算也会为海军争取最多的利益,但是在重大问题上,他绝对不会拿国家利益开玩笑。
裴承毅非常了解华剑锋,也知道华剑锋的为人。
用裴承毅的话来说,他给华剑锋打电话,完全就是为了照顾海军司令的面子。
其实与伊朗签署了协议之后,才算八字有了一撇。说直接点,中东战争要想开打,共和国还得想方设法做通叙利亚当局的思想工作。
与对待伊朗不同,对待叙利亚的工作一直由军情局负责。
虽然裴承毅在到达瓜达尔港之后就给李存勋打了电话,希望让苏劲辉尽快复出,提前去叙利亚了解情况,参与南线司令部的组建工作,以便全面掌握叙利亚军队的情况,为今后指挥作战打下基础,但是李存勋没有答应,表示让苏劲辉复出将暴露共和国的战争企图,从而使整个计划受到影响。
如此一来,谈判工作只能交给军情局负责。
问题是,军情局只是一家情报机构,就算是如日中天的情报机构,也不可能代替总参谋部。
不可否认,叙利亚在战争决策上没有别的选择,必须搭上“共和国号”战车,并且力争在战争中发挥出超过伊朗的作用,从而在战后成为中东的地区强国。问题是,在涉及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叙利亚当局肯定会利用独有的条件提出要求,比如要求共和国给予战略安全保证、要求获得更多的军事援助、在战争指挥上有更大的发言权、战后的地区性强国身份必须得到承认等等。毫无疑问,这么多问题,除了少数几个政治问题之外,大部分都是军事问题,需要由拥有指挥权的将军来解决。裴承毅一再强调让苏劲辉提前复出,前往叙利亚了解情况,就是希望由苏劲辉去处理这些问题。
李存勋迟迟不肯让苏劲辉复出,肯定有别的原因。
既然苏劲辉去不了叙利亚,就只能想别的办法了。
5月4日,裴承毅就乘坐专机去了大马士革。
因为袁晨皓已经接受了东线司令官的任命,所以不可能让他代替苏劲辉去叙利亚。作为联合司令官,裴承毅必须为两个前线司令部负责。在苏劲辉无法出厂的情况下,也就只能由他代劳了。
不管怎么说,这不是裴承毅想要的结果,也不是他想做的事情。
联合司令部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甚至连一个可行的战争计划都没有,却得分心去处理叙利亚的琐碎问题,确实是件让人很烦心的事情。如此一来,裴承毅不得不把最得力的助手留在瓜达尔港。
万幸的是,李存勋知道裴承毅的苦衷,所以把刘晓宾派了过去。
毫无疑问,此次大马士革之行之许成功,不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