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大战前奏 第四十二章 两难处境

  用章忠宪在离任前的话来说,共和国空军的最大威胁不是战场上的劲敌、也不是其他国家的空军,而是日益壮大的共和国天军与如日中天的共和国海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军正式成立,不但创造了历史,还将改变历史。

  早在20年前,首任天兵司令,也是天军的缔造者连林涛上将就明确提到,30到50年内,天兵将全面取代空军,成为最主要的打击力量。

  虽然在当时看来,连林涛过于乐观,因为决定天兵{军}能否取代空军的关键因素不是站得更高,而是能不能把航天发射成本降下来,也就是把天兵{军}的作战效费比提高到一个能够被接受的水平。而在21世纪20年代初,即可控聚变核电站全面推广之前,几乎没有人相信能够在50年内把航天发射成本降低到航空成本的水平。即便在可控聚变核电站全面推广之后,也就是电力价格降到接近零的时候,受自身因素限制,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航天发射成本不可能在50年内降低到航空成本的水平。按照某些人的观点,能在100年之内把航天发射成本降下来,也就是让天兵{军}取代空军,就算非常不错的了。但是到2037年初,也就是全面核裁军协议在伦敦得到20多个国家的元首与首脑支持后,天兵{军}的发展前景顿时变得异常光明。用当时的话来说,《伦敦条约》本身就是一份为了战争而准备的条约,该条约全面生效之日,就是世界大战爆发之日。

  不管怎么说,这个观点并不悲观。

  当世界大战变得不可避免,只是什么时候爆发的时候,不管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超级大国、还是有资格抗衡超级大国的准大国、乃至一些地区性强国都会重视军备,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提高国防实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成本将不再是天军发展的障碍。

  事实上,共和国率先将天兵提升为天军,即成立第四个独立军种,就证明了天军的光明前进。在很多人看来,共和国在天军上大做文章,就是在完成当年美国没有完成的事,用一场烧钱的军备竞赛来拖垮美国。虽然美国当局的表现比当年的苏联好多了,没有与共和国直接较量,而是在核裁军问题上做文章,希望借助核裁军与国家战略防御体系对抗共和国在航天领域的挑战,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在美国建立天军的时候,这场注定会耗光两个超级大国全部实力的军备竞赛就开始了。

  现在大家关注的不是天军能否在2065年之后的战争中取代空军,而是天军将在多大的程度上改变战争的面貌。如同空军的出现,把战争代入了立体时代一样,天军的出现,能不能把战争代入“太空时代”呢?

  与外界的评论相比,军队内部的认识更加清楚。

  在第三次军事改革中,唯一没有受影响、还得到了很大好处的就是天军。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绝密情报,在2041财年度的国防预算中,天军的份额高达17%,仅次于获得19%的海军,高于获得16%的空军与14.5%的陆军。更重要的是,在2037年制订的天军长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在2045年之前,天军必须具备完善的战略防御能力{原计划在2060年完成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全部建设工作},在2055年之前具备有限的战略打击能力{专指使用常规弹药对全球各地的高价值战略目标的打击能力,与传统意义上使用核武器的战略打击能力完全不一样},在2065年之前拥有全面打击能力{包括针对各种战术类目标、乃至有时效性的战术目标的打击能力,并且拥有多次往返大气层的作战能力,从而具备取代空军的能力}。

  虽然这一发展规划完全按照《伦敦条约》中规定的核裁军进度计划表制定,可操作性并不强。比如早在2039年,cnn就报道了一名美国联邦政府官员透露的消息,即美国要在2065年之前建立起具有完全作战能力的空天部队{美国的发展策略是整合空军与天军,而不是设立两个独立军种},在25年间至少需要投入25万亿美元,即平均每年投入1万亿美元,而美国在2040财年度{美国的财年从每年的5月算起}的国防预算仅仅只有2.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需要将超过40%的国防预算用于天军,才有可能在2065年之前让天军取代空军。毫无疑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别说40%,在极为紧张的国防预算中能够多提供1%的预算就非常不错了。共和国的情况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天军能拿到17%的预算份额已经算得上奇迹。但是作为最受重视的军种,很多与天军有关,甚至主要为天军服务的军事项目可以由其他军兵种执行。比如在备受关注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中,真正由天军承担的建设份额仅有40%左右,其余60%中,大约22%由空军承担、14%由陆军承担、12%由海军承担,剩余的12%由陆战队与电子作战部队负担。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这些办法减轻天军的负担,让天军集中力量发展关键力量。更重要的是,天军的建设与当年的空军非常相似,在很多方面可以利用民间力量。如同民航客机与军用大型空中平台密切相关一样,天军的作战系统也与民用航天密切相关。别的不说,光是在航天发射上,天军就能把希望寄托在民间力量上。

  总体而言,天军的发展势不可挡。

  虽然在2041年,天军的作战能力仍然非常有限,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打击能力,绝大部分时候扮演的仍然是情报与信息支援者的角色,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天军肯定将取代空军,成为最强大的打击力量。

  如此一来,做长远发展规划的时候,空军必须考虑得更加周全。

  事实上,正是受此影响,在提出x18项目的时候,就有部分空军将领与年轻军官认为应该具备有限的空天作战能力,而x18的后继型号必须具备完善的空天作战能力,从而使空军在未来的空天作战中拥有一席之地。

  毋庸置疑,果真如此的话x18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斗机了。

  更重要的是,真要这么搞,x18的研制费用就不是几千亿元、而是几万亿,预计批量采购单价也不是几十亿、而是几百亿,研制周期不是几年、而是十几年。在2041年之前,这样的军备研制计划肯定不会得到批准。也正是如此,在x18项目上,空军才坚持不与海军搞联合研制,更不愿意让海军主导该项目。按照军情局的说法,空军的如意算盘是借助国防部的影响力,让天军加入该计划。不管怎么说,空军与天军的关系最为密切,得到天军的支持后,空军才有资格向海军叫板,并且把海军变成一个出钱出力、却没有多少决定权的“有钱伙伴”。问题是,在把空天战斗机项目从理论与实验研究变成实际行动之前,天军必须集中力量攻克众多关键技术,最多出钱搞几架实验性质的空天飞机,或者利用民间投资搞几个空天飞机项目,不大可能与空军联手对付海军。再说了,海军要想发展,也得在空天战斗机上做文章,天军没有理由帮助空军对付海军。

  由此来看,空军的前景并不光明。

  作为最主要的打击力量,空军的地位迟早会被天军取代。

  俗话说得好,改变不了现实,就只能去适应现实。

  对空军来说,也就只能适应现实。

  正是如此,在x18项目被国防部束之高阁之后,空军并没强求,甚至没有在j-16的改进项目上据理力争。不管怎么说,20年之内,空天战斗机肯定会取代重型制空战斗机,成为主要制空力量。看得更长远一点,25年到35年之内,不管是战术航空兵、还是战略航空兵都有可能被取代。作为战略打击力量,天军明显是更好的选择。而在战术打击领域,陆军的远程炮兵、海军的水面战舰、陆军航空兵的低空攻击机、海军航空兵的舰载战斗机都具有取代空军的能力。

  说直接一点,空军在失去了“制高点”之后,很难在打击上做文章。

  不能在打击上做文章,就只能在支援上做文章。

  不得不承认,章忠宪很有战略眼光。

  提出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时候,章忠宪就明确提到,空军的出路在支援航空兵上,只要建立一支足够强大的支援航空兵,空军才有存在下去的必要性。用章忠宪在空军高级将领大会上做的报告来说,不管技术怎么发展,就算航天发射成本能够降到空运水平,受发射场地等因素影响,空运成本肯定比“天运”成本低得多。如果能够让空运取代海运,成为最主要的军事运输手段,那么被取代的就不是空军,而是海军。

  毫无疑问,章忠宪看得非常准。

  海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制海权,而制海权主要体现在海运上。设想一下,如果与人类生产生活的交通运输不再以海运为主,也就是承载贸易的不再是各种各样的船舶,海军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从长远来看,空运肯定会取代海运。

  别的不说,只要可控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取得突破,能够制造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核动力飞机,空运就将全面取代海运。

  事实上,这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成果。

  早在2030年初,共和国的上海飞机公司就启动了一个以可控聚变反应堆为能量源的大飞机项目,即将一套质量在200吨左右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塞入一架全重500吨的大型飞机内。虽然该项目最终因为没有实用价值被取消,但是随着小型化技术的发展,类似的项目迟早能够取得成功。2040年的时候,上海飞机公司就再次启动了一个类似的大飞机项目,计划在全重200吨的大飞机上装备一套质量为50吨的可控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从而具备永久续航能力。

  与民间项目相比,空军的行动更有实际意义。

  将战术运输机的发展项目交给陆军航空兵之后,空军支援航空兵只剩下了一个重大项目,即“通用空中平台”。

  该项目的的目的就是研制一种适用于各种支援类任务的大型军用飞机。

  当然,所谓的“平台”,也就是项目基础,就是一架大型运输机。

  因为这是关系到了运输机、加油机{充电机}、预警机、战略侦察机、电子战机、远程巡逻机等多种支援飞机的关键项目,所以在战斗机、轰炸机等项目纷纷下马、或者被改得面目全非的时候,该项目得到了国防部的高度支持。裴承毅在装备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也明确提到,这是空军的首要装备发展项目。

  正是受到如此高的关注,所以空军的野心非常大。

  立项的时候,空军就侧重于“永久滞空方案”,即以可控聚变反应堆为能力,按照巡航飞行所需动力的150%配备推进系统{以便在飞行途中维护},并且设置与其他空中平台的连接端口{实际上就是“空中母舰”的原形}。针对这些要求,空军专门成立了一个预研机构,与几家主要承包商进行了预先估计。结果让空军非常失望,即便不考虑作为空中作战支援平台{即作战飞机提供停靠与维修的能力},要想在2040年之前研制出能够达到所有技术指标的原形机,除了研制成本高达上万亿之外,其自重将超过500吨,失去实用价值{受材料性能的影响,要求具有紧急降落能力的永久滞空平台的自重必须控制在250吨以内,再大的话,降落就是个严重问题}。

  事实上,在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的前提条件下,就算技术没问题,也行不通。

  原因很简单,空军的最初目的就是要搞出一种类似于航母的“空中母舰”,从而全面取代海军。

  虽然从理论上讲,“空中母舰”肯定会出现,而且不会等太久,但是在制造成本是航母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情况下,就算担任总参谋长的不是前海军司令,这样的计划也不可能变成现实。

  搞不成“空中母舰”,空军只能回到老路上来。

  这就是在2039年底首飞的y-18运输机{y-17是战术运输机的编号,因为战术运输机发展计划交给了陆军航空兵,所以该项目被取消了}。

  作为一种全面取代y-16的大型运输机,y-18采用了非常多的先进技术,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螺旋电磁推进系统”。这种全电力推进系统最初是为x18项目研制的,并且计划用在今后的空天战斗机上。因为推进系统是所有空中平台的核心,一种全新的推进系统的开发难度远远超过了一种全新的战斗机,所以国防部没有取消该推进项目,而是将其融入了运输机的开发项目。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运输机上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是共和国空军的传统。

  要知道,第一架全电动飞机就是空军的y-14。

  得益于最先进的推进技术,y-18的性能极为先进。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在采用常规方式起飞的时候,最大运载能力为120吨{相当于4辆标准战斗状态下的dz-31c主战坦克},并且能够飞行4500千米,将运载质量降低到60吨是时候,最大续航力超过8000千米{保留继续飞行15分钟的电能};在采用垂直方式起飞的时候,最大运载能力为60吨,并且具有3000千米的续航力;如果进行一次空中充电,则具有全球抵达能力;在最大载重的情况下,最大巡航速度为每小时1150千米。

  由此可见,虽然y-18没有像dz-25e那样,采用大量新概念,比如模块化灵活配制的货舱,使其很多性能受到了限制,比如仍然是亚音速运输机,不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但是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今后进行升级改造,预留了改进空间,并且尽量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原理,比如推进系统的改进潜力就接近100%,还可以通过更换更高级别的复合蓄电池,获得更大的续航力。

  总的说来,y-18绝对是一种划时代的运输机。

  问题是,这种非常先进的运输机仅仅只有4架,在7月1日之前,空军最多还能再得到4架。

  显然,8架运输机的意义并不明显。

  在共和国空军中,y-16仍然是主力。虽然y-14与y-15都已退役,并且赠送或者出售给了友好国家,但是得益于与陆航的“交易”,空军得已保留全部y-16,并且以新制造的方式获得了数十架y-16c,而不是在y-16a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也就是说,到2041年初,空军的y-16机群规模超过了200架,是世界上能力最强的运输机部队。

  如此强大的空运能力,绝对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