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八十七章 杀心
5月14日,军情局收到确切消息,美国海军第四舰队的三支航母战斗群已经到达南大西洋,正在距离马岛大约2500千米的里奥格兰德海丘海域活动。可惜的是,里奥格兰德海丘方圆上百万平方千米,军情局无法确定美国航母战斗群的确切位置,也就无法提供更加准确的情报。
对裴承毅来说,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已经足够了。
里奥格兰德海丘位于南纬30°、西经35°附近,实际上不是一座海底丘陵,而是一片绵延上百万平方千米的海底台地,平均水深不到1000米,比附近海域浅了1000到2000米左右。虽然里奥格兰德海丘距离拉普拉塔河口大约2000千米,在该海域活动的美国航母战斗群对阿根廷本土的威胁并不大,但是将阿森松岛与马岛用直线连接起来就能发现,里奥格兰德海丘正好位于两地之间,美国航母战斗群在该海域活动,足以证明特遣舰队很有可能没有南下。
继续等待消息的时候,裴承毅调整了巡逻机的部署。
事实上,裴承毅只猜对了一半。
特遣舰队不是没有南下,而是在南下之后又转向驶了回来。最重要的是,美国航母战斗群出现在南大西洋上,不是杜奇威的主意,而是美国总统布兰迪诺通过参谋长联系会议直接下达的命令。也就是说,杜奇威并不赞成派遣水面战舰与航空兵参战,而布兰迪诺却有点过于急躁,没有把顾问的话听进去。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军人都是好战份子,但是真正的军人都不是好战份子。因为战争流的是军人的血,所以军人更不希望爆发战争。杜奇威就不是一个好战的军人,还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时,他就不主张向没有胜算把握的半岛战场派遣作战部队。步入政界后,杜奇威更是坚决反对与共和国直接对抗,美国没有卷入日本战争与印度战争,与杜奇威的反对有很大的关系。只是谁也不能否认,当战争无可避免,军人不但不会反战,还会为了胜利积极果断的采取行动。
被推上英国首相的最高军事顾问的位置时,杜奇威的观念就发生了转变。
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态度有所松动,布兰迪诺才把航母战斗群派了过去。要不要让美国海军的舰载战斗机参战,不是由布兰迪诺决定,而是由杜奇威决定,毕竟美国总统不可能直接指挥前线部队。
虽然选择权在杜奇威的手上,但是并没让他感到轻松。
事实上,直到5月14日上午,也就是军情局已经确定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进入南大西洋的时候,杜奇威都没有做出决定。
在他看来,派遣舰载航空兵参战算不了什么,关键是对手会如何应对?
为了摸清楚对手的底线,杜奇威让特遣舰队使用巡航导弹攻击了岛上的军事目标。让他非常失望的是,裴承毅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似乎遭到轰炸的不是马岛,阿军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一样。
问题就在这里,裴承毅的反应太“迟钝”了,不像他的一贯作风。
要是在以往,裴承毅肯定会立即采取行动,就算无法确定特遣舰队的行踪,也应该出动更多的巡逻机与侦察机,争取找到特遣舰队。实际上,别说派出侦察机,连出动的巡逻机都是那几架。
这下,杜奇威不得不相信,裴承毅肯定在策划一场总决战。
先示人以弱,让对手放松警惕,然后发起决战,一举击溃对手,结束这场冲突。
虽然杜奇威怀疑过这个想法,比如这不是裴承毅的一贯作风,而且阿根廷空军有没有能力在决战中击败特遣舰队都是个问题,但是到5月12日,收到cia的最新情报,得知共和国海军已经向南大西洋派遣了第二批攻击潜艇,杜奇威就不再怀疑了。阿根廷空军没有决战的实力,不等于裴承毅没有办法收拾特遣舰队。如同美国海军可以派航母战斗群进入南大西洋,共和国海军也可以让潜艇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混战中发射几条鱼雷,干掉某艘英国航母。果真如此的话,就算阿根廷空军输掉了决战,皇家海军也赢不了这场战争,笑到最后的还是阿根廷。
想清楚后,杜奇威不再迟疑。
5月14日下午,杜奇威开始部署作战行动。
按照他下达的命令,特遣舰队将在数个小时后,也就是当天晚上转向,逼近福克兰群岛,在轰炸岛上军事目标的时候,出动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担任前进侦察任务的特种部队送上岛。作为支援力量,第四舰队也将在当天晚上南下,到达福克兰群岛东北大约2000千米处。按照杜奇威的安排,第四舰队不会参与打击地面目标的作战行动,主要任务是出动舰载战斗机与反潜巡逻机,掩护特遣舰队。因为预计阿根廷空军最快能在15日夜间、或者16日凌晨发起反击,所以第四舰队不会在14日夜间参战。
做出这一部署后,杜奇威跟白宫通了电话。
派遣第四舰队是总统的决定,调动第四舰队作战还是得象征性的征求总统的意见。
毫无疑问,布兰迪诺没有否决杜奇威的部署,也没有表示支持。这是美国政界不成文的规矩,在需要用不光彩的手段达到目的,而且需要总统授权的时候,总统往往不会直接授权,会暗示某个助手,通过助手来下达命令。因为杜奇威的正式身份是美国总统的国家安全顾问,也就是总统的助理,所以布兰迪诺通过他来下达命令。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如果事情败露,比如美国海军派遣舰队参战的消息泄露出去,舆论矛头在对准布兰迪诺之前,还得对付杜奇威,从而给总统争取到了回旋余地,不至于束手无策。历史上,类似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当年为了推翻古巴政权而策划的“猪湾事件”,就是因为总统没有直接授权,而是通过情报部门下达的命令,所以cia背了黑锅,总统没有受到影响。又比如派遣特种部队去伊朗营救人质的那次行动,因为策划不当导致行动失败,也没能影响到总统,背黑锅的仍然是总统下面的人。
事实上,美国出动的不仅仅是第四舰队。
杜奇威安排的那字汇特种部队就来自美国,只不过不是来自美军,而是由cia豢养的一支秘密部队。
情报系统豢养秘密部队不是什么秘密,军情局手下就有好几支秘密部队。
作为公开的秘密,情报系统秘密部队的成员都有非常特殊的身份与背景,比如绝大部分成员都是退役特种兵,不但拥有高超的战斗技巧,还拥有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没有身份,或者说他们都是不存在的人。以英国的sas{特别勤务部队}来说,除了那些被公众熟知的事情之外,该部队的核心成员,也就是有资格协助mi5执行特别行动的作战人员都是“死人”,有的还不是英国人。这么安排的好处非常明显,即行动败露后,不会产生更大的麻烦。
出动cia的特种部队,也是布兰迪诺的意思。
只不过,布兰迪诺不是在帮英国人,而是在为美国考虑。
这支仅有10来名成员的小部队的任务不是去光复福克兰群岛,更不是去歼灭岛上的几千名敌人,而是执行一项极为特别的任务:按照cia提供情报,沿着军情局专家的考察路线对岛上的稀有金属矿藏进行考察,并且将全息摄像机拍下的信息发回去,供美国的地质学家分析。
可以说,这才是布兰迪诺的真正目的。
与裴承毅分析的一样,如果岛上有惊人的稀有金属矿藏,布兰迪诺肯定不会顾虑美国在拉美国家心目中的地位。美国“唯利益论”的真实嘴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秘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如果布兰迪诺无动于衷,他不但不是一位出色的总统,还有可能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国会议员赶出白宫的总统。
杜奇威也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反对总统的安排。
共和国已经在这场冲突中大动干戈,如果不能尽快搞清楚真实情况,美国就无法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要知道,冲突爆发后,布兰迪诺订下的总方针就是根据共和国的举措来决定美国的举措。虽然话是这么说,但是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掌握准确的信息,也就是对共和国的行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说简单点,就是得对这场冲突的本质有一个更加准确的认识。
到底是一场以为主的局部冲突,还是一场由战略物资引发的地区战争?
如果是前者,美国大可忍一时之气,不用与共和国争一时之长短。共和国刚刚打赢了印度战争,国际威望如日中天,美国则连续碰了几次壁,国际地位大不如前。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与共和国对撞,对美国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再说了,阿根廷归根结底是美洲国家,不管其国家政策如何,都改变不了与共和国隔着半个地球的事实。按照西方世界最基本的国家观点,不管多么强大的国家,总有衰落的一天{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东方哲学思想非常相似},共和国再强大,总有一天会走向衰落,只要美国能够稳住气,迟早能够驯服阿根廷。更重要的是,阿根廷属于拉美地区的边缘国家,50多年前,拉美国家没有为阿根廷与西方世界对抗,那么现在的拉美国家也不会与美国为敌。这个问题还可以反过来看,即阿根廷占领了福克兰群岛,也不可能提高其在拉美世界中的地位,反而有可能引起某些拉美国家的警惕,从而使阿根廷更加边缘化。作为美国总统,布兰迪诺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厉害关系,也就不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
如果是后者,美国就不能忍气吞声了。如果说煤炭、钢铁与石油是工业时代的物质基础,那么稀有金属就是电力时代的物质基础。自从掌握了复合蓄电池的基本技术,美国就开始与共和国争夺全世界的稀有金属矿藏。毋庸置疑,在这场争夺争斗中,美国的处境丝毫不容乐观。虽然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稀有金属矿藏储备国,因为在复合蓄电池问世之前,稀有金属在电子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进,所以在2013年之前,美国以各种方式关闭了国内的稀有金属矿藏,完全依赖进口,甚至在资源价格低落的时候大量进口囤积,但是到2013年为止,共和国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大稀有金属储备国,而且随着共和国开始从外界进口稀有金属,共和国的资源优势愈发明显。更重要的是,稀有金属的价格像坐上火箭一样,在短短20多年内提高了100多倍,以镧系金属来说,2013年的时候,国际市场上的平均价格在每吨65万美元左右,2035年的时候已经涨到了7500万美元,而2035年的黄金价格也不过每吨1亿美元出头而已。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的资源,美国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哪怕会卷入一场战争。
由此可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杜奇威不可能随心所欲的指挥这场战争。
与裴承毅的判断一样,杜奇威知道不能拖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一场大规模决战来结束冲突。与裴承毅预料不一样的是,杜奇威并不希望过早打响决战,而是觉得应该稍微晚一点。准确的说,不是引诱阿根廷空军出来决战,而是逼迫阿根廷空军出来决战。按照杜奇威的计划,“复仇”号在5月22日到达战区后,特遣舰队开始轰炸岛上的军事目标。如果一切顺利,运送陆战队的登陆舰队将在5月底到达,到时候特遣舰队将分成两部分,一是在外海活动的航母战斗群,二是跟随登陆舰队前往近海的支援战斗群。打到这个时候,不管阿根廷空军是否有把握,都会出来与特遣舰队决战。最重要的是,只要航母战斗群一直呆在阿根廷战斗机的打击范围之外,阿根廷空军就只能把码头对准支援战斗群与登陆舰队,对航母战斗群没有多大威胁。虽然皇家海军不能损失航母,但是损失几艘战舰算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只要航母战斗群没有遇到空中威胁,就能更加关注水下威胁。到时候,就算共和国的潜艇出手,也不见得能够收到理想战果。
看得出来,杜奇威的战术仍然非常保守。
当然,只要能够取得胜利,保守不是问题。
事实上,杜奇威的这套计划确实能够给英国带来胜利,至少能够使英国立于不败之地。
换个角度看,皇家海军的指挥官也能想到同样的战术。别的不说,皇家海军首先出动两支航母战斗群去南大西洋压阵,再动员皇家空军的战斗机、组织登陆舰队与运输船队,这一系列的部署表明,桑德拉的战术思想与杜奇威的如出一辙,先求不败,再求胜,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胜利。
很明显,布兰迪诺把杜奇威派过去,就是要改变皇家海军的作战部署。
不是说美国不想帮助英国取胜,而是在最大限度的确保英国利益的情况下,将最大限度的损害美国的利益。
原因很简单,冲突拖下去,别说拖个一年半载,就算拖上几个月,后果都不堪设想。
美国可以帮助英国,共和国为什么不能帮助阿根廷?
真要让一场规模有限的冲突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消耗战,不管岛上有多少贵重资源,这场战争都没有任何意义。别的不说,英国的所有军事损失都得记在美国的账单上,做亏本买卖的肯定是美国。
布兰迪诺派杜奇威过去,除了退役将军身份之外,与他的政治觉悟有很大关系。
别的不说,杜奇威肯定能够准确领悟总统的意思。
不管美国会投入多少军事力量,最终的结果如何,这是一场规模非常有限,而且持续时间短暂的局部冲突,绝对不能演变成一场无止境的地区战争。
明白了这个道理,杜奇威就不得不放弃军人的想法,用政客的手段来处理问题。
不得不说,在对杜奇威身份的认识上,裴承毅把握得非常准确。
杜奇威开始部署作战任务的时候,裴承毅也进入了最佳状态。
5月14日夜间,裴承毅召开战前会议,开始安排作战任务。
虽然军情局还没有送来最新的情报,第四舰队的行踪仍然无法确定,但是裴承毅考虑了一天之后,断定决战已经邻近,决战随时有可能爆发。
裴承毅是根据什么做出这一判断的呢?
也许谁也说不清楚。只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战前会议结束之后,裴承毅把华剑锋单独留了下来,要求未来的共和国海军司令立即联系正在南大西洋上活动攻击潜艇,只要逮住机会就要下手,但是绝对不要攻击第四舰队。
从这道命令来看,裴承毅已经动了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