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九十一章 契机

  77军在第一轮交战中的表现多少让裴承毅有点意外,不是77军的战斗力太强,而是印军的战斗力太弱。

  4个主力师,竟然没有拼过2个装甲突击旅!

  要知道,即便在当年的半岛战争中,4个韩军主力师也能与2个装甲旅打成平手。

  因为印军的战斗力太弱,所以到吉申根杰南部战场上的战斗结束的时候,裴承毅为凌云霄准备的战术空中支援力量都没有登场。直到凌云霄吹响了歼灭第54装甲师与第44步兵师的号角,裴承毅才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77军打得如此猛,会不会迫使印军第一集团军放弃攻打吉申根杰的行动?

  如果是,后果就严重了。

  第一集团军打不下吉申根杰,印军第三集团军就不会东进,而会转向北上,参加围攻吉申根杰的战斗,部署在第一集团军南面的第二集团军也会加入战斗。虽然77军的战斗力极为强大,但是以裴承毅手里的空运力量,很难保证在战斗中为77军提供足够的物资,也无法及时派遣增援部队。在印军东部集团军群的猛攻下,77军多半守不住吉申根杰,而且战斗伤亡将非常巨大。

  绝不能让印军全部扑向吉申根杰,只有印军分散行动,才能获得各个歼灭的机会。

  正是如此,在凌云霄准备让第772装甲突击旅投入战斗,发起全面反攻的时候,裴承毅不失时机的干预了77军的作战行动。

  收到裴承毅的作战命令,凌云霄差点破口骂娘。

  按照凌云霄的计划,肯定是首先歼灭吉申根杰南面的印军,因为南部军团还有2个主力师,而且对吉申根杰的威胁最大。可是裴承毅却让第772装甲突击旅从两支主攻部队之间通过,然后向西突击,与第773装甲突击旅围歼被挡在包围圈外面的印军西部军团的2个二线步兵师。

  用装甲实力强大,足以干掉2个主力师的装甲突击旅去对付2个没有多少战斗力的二线步兵师,不是杀鸡用牛刀吗?

  按照裴承毅的战术去打,很有可能错过歼灭第53装甲师与第42步兵师的机会。如果2个印军主力师趁机调整部署,由进攻转为防御,即便还有机会打一场歼灭战,难度也将增加不少。更重要的是,印军第二集团军正在北上,不出12小时就能追上第一集团军,而凌云霄没有在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左翼,也就是东面安排作战力量。印军第二集团军到达后,第771装甲突击旅的左翼就将暴露在敌人面前。只要印军指挥官稍微有点胆量,就将趁第771装甲突击旅来不及收缩战线的机会,一举击溃第771装甲突击旅,解救处于困境之中的第一集团军,甚至有可能趁机将战线推进到吉申根杰城下,迫使77军全面收缩防线,以被动防御的方式迎战2个集团军。

  可以说,裴承毅的战术命令与凌云霄的战术安排完全相左。

  由此也能看出,作为战地指挥官,凌云霄更多的从战术层面考虑问题,而作为前线总指挥,裴承毅主要从战役与战略层面看问题。

  对前线总指挥的命令,凌云霄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按照裴承毅的要求行动。

  当然,凌云霄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求尽快获得增援部队,为77军提供更多的弹药物资。对凌云霄来说,如果出了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裴承毅承诺的增援力量,加强南面的兵力投入,为第771装甲突击旅提供战役预备队。为了按照裴承毅的作战部署,以最快的速度歼灭印军西部军团,就要获得更多的弹药物资,尽量缩短吉申根杰西面战场上的战斗时间。

  10点20分,充当预备队的第772装甲突击旅在吉申根杰南面大约40千米处渡过伊拉姆河,开始向西突击。

  实际上,这个时候也能看出裴承毅并没有犯战术上的错误。

  从兵力上讲,77军不到印军第一集团军的十分之一,是印军参战部队的六分之一,即便77军打得再出色,战斗力再强悍,官兵的体力也有限,不可能一直以处于最佳状态。只要战斗持续12小时以上,77军的致命问题就将暴露出来,即没有战役预备队。在所有作战部队都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凌云霄拿什么去歼灭印军第一集团军?

  不管是裴承毅,还是凌云霄,都知道用2个旅的兵力,很难在12小时之内歼灭拥有4个主力师、以及6个二线师的印军南部军团。更要命的是,印军第二集团军将在12小时之后投入战斗。换句话说,到时候77军不但没能吃掉印军南部军团,还将面临新的敌人。随着印军第二集团军参战,77军的唯一选择就是退守吉申根杰。按照凌云霄的部署,到时候连西面的印军西部军团都没有吃掉,吉申根杰必然遭到两个方向上的围攻。而77军的3个战斗旅都必须在此时进行休整,除非凌云霄用上军部的非战斗部队,不然只能让已经战斗了12个小时的官兵与印军拼命,肯定会伤亡惨重。

  显然,凌云霄的战术部署违背了77军在吉申根杰的战斗目的。

  裴承毅的部署,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仅用1个战斗旅牵制兵力雄厚的印军南部军团,集中2个旅的优势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吃掉相对较弱的印军西部兵团,从而确保77军的持续作战能力。按照裴承毅的估计,投入2个战斗旅之后,加上全面空中支援,以及部署在锡金的远程炮兵的火力支援,歼灭印军西部军团的战斗将在6小时内结束。到时候最多留下1个战斗旅打扫战场,让另外1个战斗旅休整6个小时以上。这样一来,在印军第二集团军到达战场的时候,77军至少能够为仍然在前线作战的第771装甲突击旅提供1个旅的预备队。如果弄得好,凌云霄甚至可以用休整后的战斗旅替换第771装甲突击旅,在吉申根杰南面继续与印军打装甲对攻战,从而最大限度的消耗印军的装甲力量。

  当然,裴承毅没有忽视调整部署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歼灭印军西部军团的战斗没能按时完成,77军仍然缺乏预备队,仍然得与印军拼老命。

  收到凌云霄的战报后,裴承毅当机立断的调整了支援力量。

  在兵力不如敌人,又要迅速歼灭敌人的最佳手段就是加强火力打击,用强大的火力打击打垮对手的战斗意志。

  从10点30分开始,部署在东线战场上的战术航空兵全面出动。

  与以往一样,支援力量的战术指挥工作全部由袁晨皓负责。

  空军的战术航空兵出动后,陆航的低空打击部队也不甘示弱,毕竟发生在吉申根杰附近的战斗是陆军的战斗,陆航有义务为地面部队提供全面支援。

  最重要的还是及时为77军提供增援部队与作战物资。

  虽然前线的战斗打得很激烈,但是吉申根杰没有受到印军威胁,所以向吉申根杰运送作战物资的行动一刻都没有停顿。

  为了加快物资投送速度,77军军部参谋在天亮前让工程兵开辟了2块空投场地。

  机场无法满足所有运输机的起降要求,只能让那些载着数十吨物资的大型运输机以空投的方式投送作战物资。

  正是如此,到12点之前,77军每小时就能获得大约1500吨作战物资。

  12点过,空运量开始减少。

  原因很简单,需要运输机运送增援部队。

  在安排第一支增援部队的时候,裴承毅与袁晨皓再次出现分歧。

  按照裴承毅的想法,77军的首要任务是守住吉申根杰,而且印军第三集团军还没有进入孟加拉国,随时有可能北上攻打吉申根杰,所以应该首先向吉申根杰运送一个擅长阵地防御战的机械化步兵旅,让凌云霄有底气在前面与印军打对攻战。袁晨皓却认为应该首先向吉申根杰运送一个擅长打进攻战的装甲突击旅或者装甲旅,加强77军的突击力量,在吉申根杰南面缠住印军主力部队,同时让印军相信,吉申根杰的防御并未得到加强,只要歼灭了77军,就能攻占吉申根杰,从而使印军第三集团军进入孟加拉国。

  权衡利弊之后,裴承毅再次采纳了袁晨皓的建议。

  12点30分,第541装甲旅离开西里古里,开往吉申根杰,预计将在23点30分之前到达吉申根杰。

  虽然第541装甲旅的主力作战部队不需要乘坐运输机前往吉申根杰,但是在到达西里古里的时候,第541装甲旅的很多作战装备与支援部队都留在了后方,在前往吉申根杰作战的时候,需要通过空运的方式将这些部队送往吉申根杰。另外,第541装甲旅的编制比77军的任何装甲突击旅更大,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消耗战斗物资的速度更快,所以需要动用更多的空运力量满足第541装甲旅的作战要求。最重要的是,西里古里也不安全,第541装甲旅离开之后,54军的剩余部队最多只能守住西里古里,无法按照裴承毅之前的安排在战役中期发起反击。如此一来,就得尽快向西里古里补充作战部队。因为吉申根杰方向上的战斗将在24小时之内见分晓,而印军第三集团军是否进入孟加拉国,也将在24小时之内得出结果,以西里古里野战机场的吞吐能力,运送1个战斗旅的时间也在24小时左右,所以必须在第541装甲旅离开西里古里的时候就开始增派作战部队。

  安排好空运工作之后,裴承毅才稍微松了口气,也才有时间梳理整个战局。

  抛开战术层面上的问题,裴承毅马上发现了一个机会。

  13点15分,裴承毅给项铤辉打了一个电话,报告了战斗情况。

  实际上,项铤辉也看出了问题。

  虽然项铤辉按照元首的意思,把前线指挥权交给了裴承毅,专心充当前线总指挥与各军兵种司令部的调解员,协助裴承毅作战,但是项铤辉一刻也没有忘记前线的战斗,比任何人都更加关注战斗情况。

  在凌云霄反客为主的与印军打对攻战的时候,项铤辉就看到了战场上的微妙局势。

  可以说,在裴承毅制订的战争计划中,放弃直接攻打新德里的机会,先在东线战场上站稳脚跟:一是为了避免在山南地区与印军打消耗战,确保共和国本土安全;二是为了让印军两线作战,抵消印军的兵力优势;三是从战略层面上肢解印度,为最终推翻印度政权,建立亲华政权打下基础。

  作为战略层面的决策者,不管是王元庆,还是项铤辉,重视的都是战略价值。

  实际上,首先在东线战场上开打的战术问题非常多。

  最让人头痛的就是后勤保障。因为没有直通印度东部地区的地面交通线,在开辟海上补给线之前,唯一的保障手段就是空运。

  暂且不说空运成本问题,空运效率就很难满足大兵团作战的要求。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不得不想尽办法,让印军入侵孟加拉国,从而拉拢孟加拉国,获得孟加拉国的港口使用权。

  可以说,整个东线战争的初期行动都围绕这一目的进行。

  战役开打之后,局势出现了一线转机。

  那就是,被77军挡在了吉申根杰西面的印度西部军团距离尼泊尔边境不到50千米,在第772装甲突击旅北上,摆出与第773装甲突击旅合围印军的架势之后,如果印军西部集团无法及时向西突围,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北撤退。

  如果能够将印军西部军团赶入尼泊尔境内,就能让尼泊尔提前参战。

  从共和国到尼泊尔,不但有铁路,还有好几条公路。从尼泊尔到印度也有铁路,以及好几条公路。借助尼泊尔的地面交通线,就算无法完全解决后勤保障问题,也能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后勤保障问题。

  当然,这已经不是战术与战役层面上的问题了。

  如果尼泊尔提前参战,裴承毅就得调整战争计划,在南下攻打加尔各答的时候,派遣部队向西突击,阻止印军反攻尼泊尔。如此一来,东线战场上的投入将增加不少,至少或者39军得留在东线战场上。东线投入增加,西线投入就得减少。当然,从整个战场的角度来看,只要尼泊尔肯提前参战,即便在东线投入更多的兵力,也不会对达到战争的最终目的产生负面影响。

  裴承毅与项铤辉通过视频电话谈了一个多小时。

  作为共和国三军总参谋长,项铤辉不乏战略素养。在裴承毅提出建议的时候,他当即就做出决定,只要元首不反对,立即调整战争计划。

  实际上,王元庆会不会反对,还得看政府与尼泊尔的沟通情况。

  除了不丹之外,与印度接壤的所有国家都在战前做出承诺,只要共和国能够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且承诺在战后解决他们与印度的领土领海争端,就将在战争期间参加军事行动。

  虽然这些国家都表示支持共和国,但是其态度也有所保留。

  从实际情况出发,这些国家的态度也不难理解。

  作为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小国,得罪任何一方都不会有好结果。虽然共和国的综合国力与全球影响力远远超过印度,但是受喜马拉雅山的阻隔,南亚地区的小国不得不重视与印度的关系。更重要的是,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共和国没有向该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提供国家安全保证。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国家得罪了印度,遭到印度的军事打击,共和国会不会出兵相助是个未知数。在此情况下,只有在印度必将战败,从此一蹶不振,至少在未来数十年之内无法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的情况下,处于观望态度的南亚国家才会参战,才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共和国。

  在这些国家中,尼泊尔无疑最有代表性。

  用王元庆的话来说,尼泊尔足够大、大到印度不可能像吞并锡金那样吞并尼泊尔,尼泊尔又足够小、小到不足以像巴基斯坦那样与印度正面对抗。

  虽然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尼共成为合法政党之后,尼泊尔就改变了向印度一边倒的国家政策,开始加强与共和国的关系,并且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把与共和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当成国家基本战略,但是尼泊尔并没完全倒向共和国,至少在关系到自身安全的问题上,仍然坚持中立政策。如果不是印度一直不肯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向尼泊尔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恐怕尼泊尔也不会在战前做出出兵承诺。

  因为尼泊尔的态度犹豫不决,所以共和队在西线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才不得不倚重由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而没有从东北方向上发起进攻。换句话说,如果尼泊尔全面支持共和国,共和国陆军就能避开克什米尔地区,从东北方向上攻打新德里,让印度不得不在三条战线上作战。

  与裴承毅通话之后,项铤辉就动身前往元首府。

  拉尼泊尔下水是战略决策,只有元首有权拍板。

  当然,东线战役已经开始,项铤辉也应该向元首介绍战斗情况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