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五十一章 放话
2035年7月31日8点,全球目光转向了共和国首都。
随着锡金的成员国身份在联合国大会上得到承认,南亚局势骤然紧张,共和国出兵锡金,与印度开战只是迟早的事情,但是共和国在“最后期限”到达之前展开军事行动,着实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早一天,晚一天,有多大差别?
战争爆发的消息传开后,全球新闻媒体都在等待共和国的“解释”。
颜靖宇来到新闻发布中心的时候,早已守候在此的记者又是一阵骚动。按照以往的惯例,此时出现的应该是共和国元首王元庆,而不是总理。一些敏锐的记者还注意到,兼任国防部长的常务副总理叶致胜没有参加新闻发布会。按理说,叶致胜不应该错过露脸的机会。
共和国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没等记者搞明白这个问题,颜靖宇就在会场上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
在不到10分钟的新闻发布会上,颜靖宇公布了数幅由侦察卫星与侦察机拍摄的、位于锡金首都甘托克郊区、由印度军队设置的集中营的照片。拍摄得非常清晰,特别是那些由无人侦察机拍下的照片,不但能够看到硕大的弹坑、荷枪实弹进入集中营的印度军人,还能看到死难者的遗体、残缺不全的肢体。不用任何语言上的解释,谁都看得出来,这座关押了数千名“锡金独立救亡运动成员”的集中营里刚刚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面对数千名手无寸铁、连自由活动权力都没有的“无辜平民”,印度不但出动了军队,还动用了包括火炮在内的重型武器。用“镇压”形容集中营里发生的事情肯定不合适,适当的词汇只有一个,那就是“屠杀”。
拿出证据之后,颜靖宇郑重宣布:鉴于印度妄图以最残忍的手段从根本上消灭锡金的独立基础;为了避免发生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拯救即将遭到印度军队残忍杀害的锡金平民,共和国不得不提前出兵锡金;如果印度仍然一意孤行,没有立即停止在锡金的军事行动、从锡金全面撤军,将承担由战争导致的一切后果。
消息很简短,却极具震撼效果。
首先是印度有没有消灭锡金的打算。这个问题并不难以回答,如果印度不打算消灭锡金,就不会吞并锡金,更不会在锡金独立建国问题上表现得如此强硬。20世纪,印度以三步走的方式、用近30年的时间完成了吞并锡金的行动,正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从根本上消灭锡金。
其次是印度有没有以最残忍的手段达到消灭锡金的目的。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被印度吞并之后,流亡海外的锡金人建立了流亡政府,数十年来一直在努力重建祖国。为了打击锡金境内的独立运动,印度在这个面积仅有7000多平方千米、人口不到50万的“自治邦”部署了4个步兵师、超过5万名军人。印度军队与锡金独立运动组织的冲突冲未间断,数十年来,上万名锡金人在争取独立的运动中被印度军警残害,数万名锡金人被迫离开家园,流亡到异国他乡。为了从根本上消灭锡金,印度不但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对付独立运动份子,还通过在锡金开办印地语学校、推广由印度政府编撰的教科书、修改锡金历法、输入印度文化等等方式,想方设法的抹灭锡金的传统文化。虽然这些手段并未收到多大效果,特别是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锡金独立运动高涨,游击队不但以实际行动对抗印度文化侵略,还唤醒了锡金人心里的独立意识,但是对于一个仅有数十万人口的国家来说,要想抵抗印度这样的“庞然大物”,无疑于“蚍蜉撼树”。印度能够以极端残忍的手段杀害数千名坚持独立建国的锡金人,就能以同样残忍的手段对付其他锡金人。
再次是“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虽然锡金的人口并不多,但是作为独立国家,锡金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如果锡金从此灭亡,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当然,这个理由有点牵强,毕竟锡金只有几十万人,灾难再大,都比不过半岛战争与日本战争。
提前出兵也存在问题。按照共和国下达的“最后通牒”,印度从锡金撤军的最后期限为7月31日23点59分{北京时间}。颜靖宇发布消息之前,战争已经爆发,也就是说,共和国不但在最后期限到来之前,还在发布消息之前发起了军事行动。当然,这也无可厚非,因为甘托克郊区集中营大屠杀发生在30日夜间,而共和国的军事行动在31日凌晨开始,所以共和国先行动后声明,并不是大问题。
关键还是“一切后果”。虽然共和国出兵锡金、帮助锡金建国有一定的法理基础,但是共和国的军事行动也因此受到了限制。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印度没有停止军事行动,也没有从锡金撤军,共和国会不会扩大战争规模?这个问题不用回答,锡金问题浮上水面之后,印度一直在做战争准备,共和国也在7月底完成了战争准备。以两国的历史恩怨,锡金只是战争的导火索,只要战争爆发,谁也无法肯定会打到什么程度。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是世界级大国,印度是地区大国,虽然爆发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自藏南冲突之后,共和国与印度的矛盾日益显著,只要战争爆发,双方都不会善罢甘休。从军事角度讲,共和国为了确保最后的胜利,不可能只对锡金境内的印军进行军事打击,势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垮印度军事力量,从而迫使印度承认战败;本土遭到攻击之后,印度自然会进行反击,甚至袭击共和国本土军事目标,从而使局部冲突上升为全面战争。
8点10分,新闻发布会结束,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纷纷发出了最新报道。
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立即调整新闻节目,重点报道这场很有可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规模最大的地区战争。
此时,印度也意识到大规模空中打击即将开始。
印度空军的反应非常迅速,新德里时间5点45分,也就是北京时间8点15分,部署在印度温迪亚山脉{位于恒河平原以南,西起古吉拉特邦东部、东至中央邦东北}以南的防空战斗机部队接到了紧急起飞的命令。
只是,印度空军此时做出调整,已经来不及了。
以印度空军的出勤效率,接到命令之后,只有少数担负“战备执勤”任务的战斗机能在15分钟之内升空,机库内的战斗机最快也要30分钟的起飞准备时间。更要命的是,之前在第二道防线上巡逻的战斗机都没有升下多少燃油,在没有得到加油机支持的情况下,都要返回机场补充燃油。
实际情况与理论分析相差不大。
新德里时间5点45分左右,在前线执行防空巡逻任务的印度战斗机不到100架,其中部署在西北地区的大约有50架,部署在东部地区的大约有40架;在第二道防线上升空待命的战斗机有70多架,其中在艾哈迈达巴德{古吉拉特邦首府}上空巡逻的有1个大队{24架}、在博帕尔{中央邦首府}上空巡逻的有1个大队{24架}、在兰契{恰尔肯德邦首府}上空巡逻的有1个大队{24架};在后方机场上待命的防空战斗机不到50架,其中苏伦德拉纳格尔空军基地{位于艾哈迈达巴德西南}有1个中队{12架},肯德瓦空军基地{位于博帕尔西南}有1个中队{12架}、那格浦尔空军基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东北}有1个中队{12架}、贾姆谢德尔布空军基地{位于恰尔肯德邦东南}有1个中队{12架};距离前线600千米到1200千米间的二线空军基地的机库内还停放了大约300架防空战斗机。由此可以看出,印度空军能够立即投入的战斗机不到100架,能在45到60分钟内投入的战斗机只有48架,能在75到90分钟间投入的战斗机只有72架{在二线巡逻的战斗机返回机场加油之后再赶往前线},其余的战斗机最快也只能在90分钟后参加战斗。
这个动员速度,肯定满足不了战争要求。
在颜靖宇公布消息的时候,空中打击行动已经开始了。
因为印度空军没有在北京时间7点30分之前加强防空力量,各方面的情报都证明大批印度战斗机留在二线空军基地内,所以裴承毅在7点35分,也就是攻击机群出发的时候调整了打击计划,让轰炸印度空军基地的战机首先起飞,把轰炸战略目标{指挥中心、防空中心等}的机群放到了后面。因为两批战机都要参加第一轮打击行动,只是投弹时间不同,所以临时调整打击计划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8点15分,印度空军刚刚反应过来的时候,参加轰炸行动的战机就投下了弹药。
与以往轰炸机场类“面目标”的打击行动不同,此次用来打击目标的不是“防区外弹药”,而是射程在1200千米以上的空射导弹。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普通的空射巡航导弹,而是共和国空军在2032年开始大批量采购的lt-32型“复合弹道对面攻击导弹”。
拥有1200千米的射程,参与攻击行动的战机不需要进入印度领空,除了攻击古吉拉特邦的空军基地的战机需要在巴基斯坦木尔坦上空投射弹药之外,攻击印度西北与东部地区的空军基地的战机都可以在共和国本土上空投射弹药。不用进入印度领空,也就不用面对印度的防空系统,突防成了导弹的任务。
“复合弹道对面攻击导弹”,实际上就是结合了巡航与弹道的空射导弹。
导弹脱离载机之后,首先使用脉冲冲压发动机,将速度提高到10马赫以上、飞行高度提高到25千米以上;随后启动一体式液体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共用燃烧室},将速度提高到20马赫以上、飞行高度提高到150千米以上,在近地空间完成中段飞行;到达目标上空之后,导弹抛掉冲压发动机,以20马赫以上的速度向目标俯冲;最终,根据所携带的弹头决定攻击方式。如果对付的是机场类面目标,将在距离地面20千米的高度上打开弹头上的反向推进装置,降低弹头的飞行速度,最终在距离地面大约1500米的高度上散布具有自导攻击能力的子弹头。
如此出色的性能,源自其较高的研制。
最初的时候,“复合弹道对面攻击导弹”是按照“反导反卫星”的要求进行研制的。换句话说,只需要为导弹换上新的弹头与制导系统,增加液体火箭燃料箱的容积,就能使其成为空射反导/反卫星导弹。正是因为反导/反卫星的制导部件过于昂贵,使其“经济性”受到影响,空军才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便宜得多的对地攻击导弹,并且从2032年开始大批量采购。更重要的是,该型导弹在设计之初就要求可以由战术战斗机携带发射,对其质量做出了严格要求。虽然在大部分时候以h-9这类超音速轰炸机为运载平台,但是在必要的时候仍然可以用j-14或者j-16等重型战斗机作为运载发射平台。如果由j-14为运载发射平台,1架战斗机可以在机翼下挂载2枚导弹。也正是如此,空军才降低了j-16的采购数量,保留了大量j-14战斗机。
参与攻击的主力正是j-14战斗机,对共和国空军来说,这也算得上是节约成本吧。
结合了不同的飞行弹道,导弹的突防性能大幅度提升。
因为印度没有国家战略防御能力,所以无法对付飞行高度在150千米以上的导弹,也就无法对来袭的导弹进行中段拦截。随着导弹进入俯冲攻击阶段,飞行速度再次超过20马赫{导弹在到达弹道顶点之前,火箭发动机就将停止工作,然后依靠惯性、沿抛物线弹道飞向目标},远超过了一般防空反导系统的拦截速度。即便导弹在20千米高度上减速,其飞行速度也不会低于10马赫,一般防空反导系统对其拦截效果并不明显。
与以往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相比,新式导弹的最大优势就是缩短了攻击时间。
因为导弹的全程平均飞行速度在20马赫左右,所以在攻击1200千米外的目标时,导弹的飞行时间仅为220秒。如果是亚音速巡航导弹,全程飞行时间在75分钟左右,即便是速度达到10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全程飞行时间也在450秒左右。
飞行时间越短,留给敌人的反应时间就越短。
美国提供给印度的“先进战区防空反导系统”{std}从接到警报算起,到进行防空拦截的反应时间为5分钟,而导弹从发射到击中目标的时间不到4分钟。即便印度的防空反导系统在8点15分之前就已做好准备,也只能在4分钟之内对临近的导弹进行一次拦截,1座大型空军基地最多只有1套std,一次最多只能拦截12个目标。按照80%的防空拦截效率与80%的命中率计算,只需要向每座空军基地发射20枚导弹,就能确保至少有8枚导弹击中目标。摧毁1座空军基地,最多只需要4枚导弹。
此轮攻击,200多架j-14c战斗机发射了近500枚lt-32,攻击了印度境内20多处大型空军基地。另外,还有2个大队的24架h-9b轰炸机参与了轰炸行动,向印度境内的10多处大型空军基地发射了大约300枚lt-32。
因为lt-32在进入印度防空系统的探测范围之前,飞行高度就超过了150千米,超过了防空雷达的探测高度,所以在数百枚导弹飞向印度空军基地的时候,除了部署在斋浦尔与兰契的战略警戒雷达发现了来袭的导弹群之外,印度北部地区的防空系统均未做出反应,更不知道即将大难临头。
印度空军的战略防空系统根本无法在4分钟之内做出反应。
8点20分不到,第一批导弹命中了希萨尔空军基地{位于新德里西北}。
在接下来的20秒内,印度北部地区的40多处空军基地陆续遭到轰炸。
为了使轰炸达到“同步性”,也就是所有轰炸行动都得在30秒内完成,参加轰炸行动的机群均在距离目标1000到1200米的距离上发射导弹。如此一来,攻击印度西北地区空军基地的机群根本没有靠近边境线,在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上空就发射了导弹,而攻击温迪亚南部地区空军基地的战机则在靠近边境线的空域发射导弹。
此轮打击既拉开了大规模战略轰炸的序幕,又宣告了印度空军的末日。
仅仅一轮轰炸,印度空军就丧失了七成以上的大型基地,仅剩下位于印度半岛南端的10多座空军基地。没有基地,印度空军的战斗机再多,也不可能扭转战局。
只是,对于前线总指挥裴承毅来说,战争才刚刚开始。
空中还有上百架印度战斗机,另外还有近50架印度战斗机在轰炸开始前升空。要想扩大轰炸规模,让更多的战机到印度领空执行轰炸任务,还得干掉那些碍事的印度战斗机,夺取战场制空权。
轰炸已经开始,空战还有悬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