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 龙腾九天 第十二章 门槛
来到会议室,裴承毅特别留意了初次见面的颜靖宇总理。
从外貌上看,颜靖宇与王元庆完全是两种人。王元庆的仕途算得上一帆风顺,没有遇到多少坎坷,从而形成了比较张扬的个性,给人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举手投足中无不透露着强大的自信与强硬的态度。颜靖宇的仕途比王元庆曲折了许多,从基层到中央,经历了不少磨难,从而形成了比较内敛的个性,给人一种蓄势待发的感觉,言谈举止中带着一股老练与深沉。
第一眼,裴承毅就看出了颜靖宇与王元庆的共同点:刚毅。
毫无疑问,这正是王元庆重点栽培颜靖宇的关键因素。与叶致胜相比,颜靖宇最大的特点就是刚毅,从不向对手低头,更不会在原则问题上做出让步。同样跟随王元庆10多年的叶致胜缺乏的就是这种个性。这与叶致胜的经历,以及他在王元庆身边扮演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如果叶致胜能够具备这个特点,恐怕颜靖宇就没有现在这么风光了。
个性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成败。
裴承毅不得不佩服王元庆用人与选人的能力,以共和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即便王元庆能够在任职期间完成政治改革,也需要一位个性刚毅的元首。
入座后,总参谋长的秘书与东方闻等人把茶水送了过来。
“人到齐了,我们开始吧。”王元庆开启了话题,“今天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阎尚隆外长已经代表共和国做出庄重承诺,我们将尽全力帮助锡金建国。今天下午,我与锡金首相进行了单独会晤,出兵锡金的具体事项由叶致胜副总理全权负责。我们已经通过外交渠道给印度发去照会,要求印度在一周之内做出正式答复,拿出详细的撤军计划。如果不出所料,一周之后,战争就会爆发。”
听到元首的话,裴承毅的眉头跳了几下。
坐在裴承毅斜后方的袁晨皓也露出了一丝惊讶神色。
太仓促了,一周之内根本不可能拿出完善的作战计划。
“情况也许更糟糕,也许更理想。”王元庆呵呵一笑,看了眼坐在右手边的颜靖宇,说道,“与印度的交涉工作由颜靖宇总理负责,总理,你来介绍一下情况吧。”
裴承毅再次打量了颜靖宇一番。
对颜靖宇与叶致胜的工作安排明确反应出了元首的倾向。
“具体交涉还在进行之中,我们暂时没有收到印度政府的答复。”颜靖宇的声音有点沙哑,不像王元庆那么洪亮。“按照我们的分析,印度可能做出两种选择。一是表面上答应从锡金撤军,却在实际行动上拖延时间;二是直接拒绝撤军要求,加强军备以应付战争。印度是否从锡金撤军,关键不在印度政府,而在美国。在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并未对恢复锡金成员国身份的表决加以阻挠,只是在表决中投了反对票。美国的意图很明显,利用锡金问题挑起战争。在此情况下,美国肯定会暗中支持印度。如果在五年前,也许还有转圜的余地,鲁拉贾帕尼不见得愿意与我们开战。只是现在的情况大有不同,鲁拉贾帕尼在印度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如果印度国会否决了从锡金撤军的提案,甚至通过了战争法案,鲁拉贾帕尼将别无选择,我们也别无选择。印度国会对锡金问题非常敏感,而控制国会多数议席的印度传统势力肯定不会做出让步。如同元首所说,一周之后,战争就会爆发。战争到底会在什么时候爆发,还得看我们的军事准备。”
王元庆把目光转向了项铤辉,既然提到军事问题,就轮到项铤辉发言了。
“当务之急,还是尽快成立面向战争的指挥机构。”项铤辉稍微停顿了一下,“我与裴承毅等人商量后认为,在以打赢战争为目的的情况下,成立前线指挥部不但更加便捷,也足以应付战争期间的各种情况。既然战争很快就会打响,我们就应该抓紧时间,尽快落实与前线指挥部有关的事务,从而尽快制订战争计划。”
听到项铤辉的话,裴承毅暗自叹了口气。总参谋长还是过于老实了,虽然提到裴承毅的目的是要强调裴承毅在总参谋部的地位,让元首知道是裴承毅发挥了作用,但是在这么多人面前,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
王元庆也听出了项铤辉的弦外之音,笑着说道:“既然如此,这事就由总参谋部负责。”
项铤辉点了点头,把目光转向了裴承毅。
“战争计划涉及到方方面面,因为需要其他部门、特别是各部门的参与,所以我们暂时只有一套与作战行动有关的简要计划。”裴承毅回头看了眼袁晨皓,说道,“我刚回到总参谋部,大部分工作都是由袁晨皓上校完成的,他对计划更加了解,还是让他来为大家介绍吧。”
王元庆等人早就认识了袁晨皓,也没感到惊讶。
袁晨皓的表现比裴承毅预料得好得多,至少没有在这么多领导面前怯场。
走上讲台后,袁晨皓首先点明了要点。“与四年前的冲突相比,这是一场全面战争,所以参战部队更多,战争规模也更大。除了空中作战行动之外,地面作战行动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海上作战行动则关系到了整场战争的成败。”
说明要点,袁晨皓从海上作战行动开始,介绍各方面的重点。
海战的任务只有一个: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
虽然共和国已经在印度洋上建立起了从也门亚丁到泰国甲米的军事基地网,拥有包括7处海军基地在内的数十处军事基地,但是在战争初期,特别是在战争局势明了之前,除了巴基斯坦之外,这些基地所在的国家为了避免卷入战争,或者遭到印度的报复性打击,很有可能禁止共和国使用其境内的军事基地对印度发起军事打击。如此一来,海军在印度洋上能够依靠的只有巴基斯坦的瓜达尔军港与卡拉奇商港。受地理位置限制,除了潜艇之外,共和国海军的其他战舰很难在夺取制海权之前利用这两处港口。简而言之,共和国海军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长途奔袭数千千米,到印度洋上与印度海军决战。
由长途奔袭带来的问题成为海军的主要难题。
因为袁晨皓与裴承毅都不是海军将领,所以只对海军作战的问题做了简要说明。
一是后勤保障。初期作战,6支航母战斗群全部进入印度洋,近60艘大型战舰的保障问题非常突出。按照标准配备,每支航母战斗群需要2支快速战斗支援舰队,即便通过组建规模更大的航母战斗群,外加主动挑战印度舰队、缩短作战时间,可以将快速战斗支援舰队的数量缩减一半,也需要6支快速战斗支援舰队,也就是6艘快速战斗支援舰、6艘综合补给舰与6艘弹药补给舰。因为印度海军有一支规模不可小觑的潜艇部队,所以即便将6支战斗支援舰队整编成2支大型战斗支援舰队,也至少需要提供4艘多用途驱逐舰与8艘反潜护卫舰。由此算下来,除了航母战斗群内的60多艘舰艇之外,还要出动18艘补给舰与12艘护航战舰,总共动员的战舰近100艘,几乎需要出动共和国海军的所有大型战舰,后方基地的保障与支援能力将经受最严峻的考验。
二是协同作战。海军舰队前出印度洋,因为无法利用沿途的境外军事基地,所以海军岸基岸基航空兵只能出动远程巡逻机与战略轰炸机为舰队提供支持。进入印度洋之后,如果无法与缅甸、孟加拉国达成协议,让共和国的作战飞机借道进入印度洋,那么舰队只有在到达阿拉伯海之后,才能得到部署在巴基斯坦境内的空中力量的支援。在此之前,印度海军很有可能主动出击,联合岸基航空兵对付共和国舰队。在没有有效解决办法的情况下,共和国海军舰队必须做好单独应付整个印度海空力量的准备。
三是进军路线。共和国海军进入印度洋只有四条通道:一是绕过菲律宾,从西太平洋南下,经马鲁古海峡、班达海进入帝汶海{属于印度洋}的东线,因为沿途需要经过菲律宾领海与内海,所以很有可能遇到政治与外交上的麻烦;二是由南海南下,经爪洼海进入巴厘海,最终从龙目海峡进入印度洋的中线,因为需要进入印度尼西亚领海与内海,所以也会遇到政治与外交上的麻烦;三是由南海南下,进入爪洼海,由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西线。因为爪洼海与巽他海峡都是国际公共水域,所以不会遇到政治与外交上的麻烦;四是由南海南下,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北线,虽然该航线最短,也没有政治与外交上的麻烦,但是舰队进入印度洋之后就将撞上印度军队严密设防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而且沿途水域较为狭窄,不但容易遭到印度海军阻击,还不太适合大舰队作战。严格的说,四条通道都不够理想,均有缺点,从何处进入印度洋,将对海战产生直接影响。
虽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但是这三个问题最为关键。
针对这三个问题,袁晨皓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后勤保障方面,动员部分航速在24节以上的快速商船在南海南部海域集结,随时为作战舰艇与补给舰艇提供支持,减少舰队在战场与后方港口之间的往返时间,提高后勤保障效率。协同作战方面,争取部分与印度没有太多关系的盟国,比如越南与柬埔寨,向这些国家的空军基地部署远程支援类作战飞机,为舰队提供情报、信息、通信、指挥等方面的支援,降低舰队的作战压力。进军路线方面,首先加强欺骗与伪装工作,给对手造成假象,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编排作战序列,采用分兵共进的方式进入印度洋,加大印度海军的拦截难度。
当然,这些解决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制订作战计划时解决。
总体而言,海军的作战难度最大,问题也最多。从整个作战行动来看,海军的任务又最重要。能否迅速击败印度,能否尽量减少战争损失,海军的行动具有决定性意义。用袁晨皓做总结的话来说:海军打好了,一切都好!
介绍完海上作战,袁晨皓开始介绍空中作战。
与海上作战一样,空中作战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后勤保障。
为了让参会领导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袁晨皓没用概念说明问题,而是拿出了大量统计数据。
在此之前,有两次与共和国有关、而且空军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的地区战争。
半岛战争期间,空军日均物资消耗量高达58000吨;日本战争期间,空军日均物资消耗量更是达到67000吨。因为覆盖涵盖整个大规模作战区间,所以在两场战争的初期、也就是作战任务最繁重的时候,空军日均物资消耗量均在10万吨左右。半岛战争与日本战争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背靠共和国经济最发达、也是交通最发达的东部与东北地区,物资运送压力并不大。对印作战,共和国空军只能依靠共和国最偏远、也是交通最不发达的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
该地区的铁路只有四条{准确的说是三条,因为新藏铁路是新喀铁路的延伸线,通往巴基斯坦的铁路也是新喀铁路的延伸线},日均物资运送能力在30万吨左右,而沿线连接到各空军基地的公路线的日均物资运送能力仅有5万吨。因为陆军与空军将共同使用铁路主干线,陆军对物资的需求比空军高得多,所以能够分配给空军的运输能力非常有限,必须在战争爆发前完成物资转运与储备工作,至少需要在前线机场囤积足以满足1个月作战消耗的各类物资。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成本高昂,那就是利用空军的运输机向前线机场运送作战物资。即便共和国空军装备的都是全电动运输机,使用成本远低于使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美军运输机,大规模空运的成本仍然远远超过铁路与公路。更严重的是,运输机必然挤占前线机场的作业空间,对作战行动造成影响。
运输不便只是后勤保障的一个问题。
在青藏高原与西北地区,以共和国国界线为基准,向后延伸250千米、总共只有7处空军基地,向后延伸500千米、总共只有32处空军基地,向后延伸1000千米、总共只有78处空军基地。500千米范围内的32处空军基地中,没有1座达到甲级标准、也就是能够长期支持1个战术航空兵联队,只有6处达到了乙级标准、也就是能在短期内支持1个战术航空兵联队,另外26处都只达到丙级标准、也就是仅能支持1个战术航空兵大队。由此可以算出,32处基地只能部署44个战术航空兵大队,以每个大队24架战斗机计算,总共可以部署1000余架战斗机。因为各基地还要留出部分力量支持支援航空兵,所以按照正常比例,也就是7比3的标准,只能在前沿地区部署大约700架战斗机。一场全面战争,至少需要投入战斗机1500架,前沿部署能力不到正常投入能力的一半!如果将战术战斗机向后部署,也就是在500到1000千米范围内的46处空军基地部署800架战斗机,则需要投入大约150架加油机为这些战斗机提供支持。若按照前沿机场的出动强度计算,部署在内地机场的战斗机数量必须超过1200架,因此需要投入至少230架加油机。算上那些能够临时改装成加油机的运输机,共和国空军总共也只有120架加油机,满足不了作战需要。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投入战略航空兵,减轻战术航空兵的作战压力。
与海军相比,空军的麻烦好解决一些。
相对而言,陆军的问题也一样,后勤保障跟不上。
按照半岛战争的作战投入,12个野战军参战,1天之内就能用掉近10万吨物资。如果战况激烈,日均物资消耗量很有可能突破15万吨。这么多物资如果由铁路运送,需要1000节车皮;如果由公路运输,需要7500辆20吨级载重卡车;如果由飞机运输,需要2500架y-15b或者2000架y-16a。
与空军一样,陆军也存在基地支持能力不足的问题。前沿基地只能部署3个军,二线基地最多部署5个军,三线基地也只能部署7个军。因为印度的实力远超过韩国,所以陆军的总投入肯定比半岛战争高,15个军勉强够用。作为大规模战争,不得不考虑预备队,基地支持能力完全无法满足战争需求。
介绍空军与陆军情况的时候,袁晨皓一直在强调后勤保障。
在袁晨皓说来,后勤保障简直就一道迈不过去的门槛。
其实这个问题就算袁晨皓不说出来,王元庆心里也有数。藏南问题拖了几十年,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是因为后勤保障过于艰难。
等袁晨皓介绍完,裴承毅暗自叹了口气。
说了半天,袁晨皓忽略了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更忽略了一个本次会议的关键问题。
让他上去介绍情况,不是打击领导人的信心,而是让领导人相信,即便条件艰难,共和队也有能力战胜强敌。
照袁晨皓的说法,简直就是在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